正文 第10章 用商業的釣鉤釣金錢 ——阿拉伯商人的原始經營模式(2 / 3)

一前一後,價格竟相差 5倍,足見阿拉伯商人的精乖,從而也可看出阿拉伯商人 “和氣生財 ”的真正內涵。

百貨零售業在阿拉伯地區的確很能賺錢,從業人員很多,競爭自然激烈無比。所以,阿拉伯商人非常重視對顧客的爭取,奉行和氣生財的原則。在阿拉伯商人的店鋪裏,無論顧客來自什麼地方,他們都一視同仁地笑臉相迎。

我們一般認為,和氣生財,笑迎每一個顧客,是在顧客光顧你的店門之後。阿拉伯商人的理解似乎更深刻一些。為了爭取更多的顧客光顧,他們完全摒棄了守株待兔的傳統方式。或者說,他們有著與世界上其他商人所不同的傳統,即主動出擊。

和氣生財之於阿拉伯商人,隻有開始,沒有結束。市井間常有一些目光短淺的商家,為了促成交易,也會把和氣寫在臉上,甚至誇張到了讓人感到肉麻的地步,但一件交易完成,抑或交易不成,立刻又變成另一副嘴臉。阿拉伯商人則不然,即使交易不成,他們的笑臉仍是那樣迷人,仍是那樣充滿魅力。

中國古代就講 “和氣生財 ”,在今天現代化的社會中,對於經商,這種策略也同樣管用。

官商一體的酋長式經營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此話用在阿拉伯商界,實在是再貼切不過了。許多被外界視為滑稽可笑、不可思議的現象,在這裏卻現實存在著。

阿拉伯人沿襲傳統,等級森嚴,處於社會金字塔頂端的各國王室,不僅是政治權力的擁有者,往往還是社會經濟的主要支配者。因而,官商一體的酋長式經營,仿佛又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阿拉伯國家的酋長式社會模式一直延續至今,家族式經營是企業的基本結構形態。公司的總裁就像是部落的首領,在管理決策方麵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下屬除了絕對服從其決策命令,沒有第二種選擇。即使明知決策可能錯誤,也不能直接提出異議,隻有先執行,然後再以巧妙的方式傳遞信息,婉轉地讓決策者自己認識到錯誤,采取修正和補救的措施。

這種最原始的管理模式,看起來與現代社會的要求是那麼格格不入,外人也很難想像,阿拉伯人的企業,憑一己之力的極權管理,同樣能夠取得優異的業績。其實很簡單,在阿拉伯地區,擔任一個企業最高決策使命的人,無論經驗和智慧,都是此團體中最為傑出的,品格和風度也是最優秀的。擁有絕對的權力,又不濫用權力,是他們贏得長久尊重的基本條件。

隨著 “石油美元 ”的大規模湧入,阿拉伯地區的開明君主日益關懷百姓的社會福利,但另一方麵,王室成員也紛紛涉足商界,幕後導演,坐收漁利。近年來,這些 “商業機密 ”被那些深知阿拉伯商界底細的西方商人頻頻公開,輿論界也大肆鼓噪,但卻始終沒能構成對阿拉伯商界的衝擊和威脅,阿拉伯王室也並未因此而損傷元氣。

王室的政治影響是阿拉伯商業體係的重要因素,但是這種古老的官商一體的管理模式中還有一些更讓人匪夷所思的內幕。

近十多年來,王室成員直接經商更是逐漸形成風氣。他們有的依靠投資而贏利,有的則幹脆為阿拉伯商人和西方公司爭取合同,抽取傭金和回扣。與此同時,成功的阿拉伯商業家族大多與王室、政府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官商 ”與 “半官商 ”是阿拉伯商界的獨特現象。

王室成員直接參與商業行為,在阿拉伯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在商業行為中,明目張膽地賄賂政府官員當然是要受人非議的,但在阿拉伯絕沒到千夫所指的地步,對於私下裏的某種交易,心知肚明者也大都坦然視之。對於商人來說,一旦失去了王室和政府的信任,或者與權力人物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那麼無論這個商業家族多有實力,都必將陷入敗局。

阿拉伯最負盛名的富商卡索吉,在阿拉伯乃至全球商業界,都稱得上是一個特例。他本人的出身非常普通,既非王室成員,也從未在政府中任職,但在述及自己的成功之道時,他總是非常坦率地訴說自己與本國政府之間的 “親密合作 ”關係。

他是以一個擁有特殊背景的平民商人形象出現於商業舞台的。這一平民身份使他能夠開拓一條不受官方幹擾又能發揮同樣效應的 “門路 ”。通過他這個中間人,權力階層和金錢勢力不必直接冒險接觸,卻能有效地達成交易。西方大公司贏得巨額訂單,王室獲得 “合理 ”回扣,卡索吉則酌情抽取傭金。

卡索吉在與雷頓、洛克希德、李爾等西方大公司官員談判時,總是提出需要更高的傭金來支付 “其他方麵的開支 ”。至於何謂 “其他方麵 ”,卡索吉卻始終回避,其他人也心照不宣。雷頓公司負責履行 HAWK導彈協議的分公司經理哈裏 ·A·勒貝爾有一回坦言其情,“其他方麵的開支 ”是卡索吉賄賂沙特官員開銷的用語。

阿拉伯巨商的賄賂手法巧妙多變、不動聲色、出手大方,而像 “塞紅包 ”這樣的下三流行賄,他們從來不采用,因為這隻會侮辱和惹惱親王們,同時也不合乎他們這等體麵商人的身份。卡索吉舉例說:“也許我會把一幢房子以 1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一位沙特將軍,然後,我立刻會以 5萬美元的價錢把它租回來。租期 10年,租金在合同簽署時一次付清。 ”有的巨商是為某位親王安置裝飾了在瑞士的那所可以俯瞰日內瓦湖的別墅,或者是,他悄悄地為某位親王蓋了一座行宮,等等。行賄就像在聖誕晚宴上相互換酒以示敬意一樣,是阿拉伯商人表示敬意的獨特方式。但是,在富庶的阿拉伯世界,聖誕火雞或名酒卻換成了一條豪華遊艇或一架波音 727飛機。

入鄉隨俗,到什麼山唱什麼歌,這是人類適應環境必備的能力,對生意人來說,沒有什麼比賺錢更重要的了。阿拉伯地區憑借石油資源的巨大優勢,經濟發展迅速,社會福利條件形勢大好,普通平民對政治總是保持非常信任和樂觀的態度,再加之曆史沿襲而來的等級觀念,使他們對國家政治和政治權力人物頂禮膜拜,根本不在意商人和政府的合作會損害自己的利益,對被外界認為是一些不合情理的現象,也能坦然承受。

在此背景下,在與阿拉伯商人合作時,絕不能放棄最大的資源優勢不用,若能倚重當地政府與之建立親密的合作關係,將保證自己無往而不勝。反之,就會捉襟見肘,舉步艱難了。

“官就是商,商就是官 ”,官商互為倚重,阿拉伯這種既傳統又現代的經營風格,別人是效仿不來的,但是他們這種做生意借勢的手法卻值得人們借鑒。

不可思議的財務管理

經商賺錢,天經地義。為了賺錢,無商不奸是很正常的;為了賺錢,錙銖必較也是必需的。嚴格規範、科學有效的財務管理製度,更是現代化商業經營的起碼要求和成功保障。但在阿拉伯地區,就像他們棄絕漂亮的辦公大樓,喜歡蝸居於低矮的辦公區裏一樣,財務管理的狀況同樣非常令人不可思議。

在阿拉伯地區,維係社會活力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法律等強製性社會規範,而是宗教信仰和家族觀念等抽象的精神束縛。在家族企業內部,細密的製度,嚴明的紀律,也被道德、人性等軟性標準所替代。

阿拉伯公司的財務製度和觀念是相當滯後的。他們仍然沿用傳統的理財方式來處理公司的財務問題。他們把財務管理建立在信用和誠實的道德原則上,把道德、 “麵子 ”與理性化的財務管理糾纏在一起,以至於在國際市場的競爭麵前常常顯得捉襟見肘。

在阿拉伯商界,你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有許多年產值高達 1億美元的大公司竟然隻有一個銀行賬戶,甚至有的資產超過數億美元的超大規模公司,阿拉伯商人也是依樣畫葫蘆地如此這般,這讓西方的企業管理者實在是無法理解。

他們一般是由家族成員將各自的贏利統統投進這個賬戶,而其他任何部門,如貿易部、資產發展部、大大小小的公司等,隻要隸屬於家族公司的名下,都可以自己從這個賬戶中提款。公司總裁監控這個賬戶的盈虧情況、檢查下屬職員的提款報告。他充分信任下屬分公司或部門經理在財務管理上的道德品行。他定期指派各級經理去銀行提取大筆現金,這筆數額巨大的現金包括職員的薪水、辦公費用、投資款項等一係列分公司或部門發展所需的資金,然後由經理們全權處置,而不是像西方公司那樣由總公司將錢款劃入分公司的賬戶內。

有一家美國大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前往沙特阿拉伯一家著名的公司考察,謀求合作事宜。正值雙方高層人物相談甚歡時,這家阿拉伯公司的一名下層管理者徑自闖入,報告因購買一批汽車需用現金。公司總裁於是給了他 2. 5萬裏亞爾,但卻連字條都沒留下一個。不久,那人又回來,說款項不夠,於是又提出 4萬裏亞爾。此後又來兩次,情形依舊。美國客人除了瞠目結舌,沒有其他反應。

沙特巨富卡索吉也是一個善於生財卻疏於理財的商人,沒有一個會計師弄得清楚他那絮亂的財務體係,連他自己也從不關心,甚至有個別品行低劣的雇員從他腰包裏竊取錢財,他也無從知曉。

在宗教和道德力量的維係下,阿拉伯大公司采用這一做法,總裁作為最高的決策者和監督者,隻要注視賬戶的盈虧狀況即可。他們沒有嚴格的財務管理製度,應該開支時,甚至連基本的會計報表都無須提供,投資款項也不需要申請和批複,這在西方人眼裏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阿拉伯人長期如此,已經習以為常,而且在短期內也無法改變。

阿拉伯商人的傳統經營理念,還表現在對待銀行的態度上。從銀行貸款到負債經營,幾乎是全世界都認可的商業經營手段和模式,但阿拉伯商人對此卻不以為然。傳統的阿拉伯商人對銀行貸款不感興趣,盡管貸款對於解決資金短缺和增強企業擴大再生產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在阿拉伯商人的眼裏,財務自足才是一種商業美德,借錢則是 “丟份 ”的事。吉達港的大商人哈辛 ·阿裏雷紮是世界上最大的馬自達汽車進口商。他從來沒有向銀行借過一分錢。卡努家族也極少貸款。他們在 1974年以後的產業擴張完全是依靠自身的利潤積累。盡管有許多西方雇員也向他們的阿拉伯雇主進言,如果盡可能用足貸款,他們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將更大,可這些合理化建議從未被雇主采納。

阿拉伯商人的這種人格化財務管理固然有效,可顯然難以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我們在承認其積極作用的同時,也不能否認這一係列根深蒂固的傳統有自縛手足之嫌。

自上世紀 70年代以來,新一代阿拉伯商人開始借鑒西方的財務管理,對阿拉伯公司進行改革,同時傳統觀念也開始演變,貸款開始成為一種經商的智謀而受到推崇。

如今,巨額 “石油美元 ”像潮水般地湧入阿拉伯地區,使阿拉伯商人迅速成為世界商業競技場上舉足輕重的角色,也把他們全方位地推向世界一流的經營管理層。隨著腰際錢包的日益膨脹,阿拉伯商人也開始經曆著一場深刻的自我變革。傳統的阿拉伯商業以家族經營為主導,帶有明顯的部落宗族製的遺痕,而今家族公司、家族股份公司與個體資本並駕齊驅,市場日益國際化,競爭日趨激烈,迫使阿拉伯商人引進和采用現代管理營銷理論,開創全新的商業格局。然而,由於阿拉伯商界近幾十年來的 “暴富 ”是 “石油美元 ”強刺激的結果,超前發展的商業規模與滯後的經營觀念之間的巨大落差仍然存在,阿拉伯商人探求自我發展的道路還很漫長。

原始的經營風格,獨特的財務管理,這些隻有在道德高尚、信譽有保證的阿拉伯民族中才能有條不紊地運作。因此,財富的獲得與道德、信譽等因素並非沒有聯係。

向男人推銷女人用品

伊斯蘭教興起以前, “蒙昧時代 ”的阿拉伯人如同東方其他民族一樣,有著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觀念,較為極端的甚至活埋女嬰。《古蘭經》對此曾嚴厲抨擊: “當他們中的一個人聽說自己的妻子生女兒的時候,他的臉黯然失色,而且滿腹牢騷。他為這個噩耗而不與宗族會麵,他多方考慮:究竟是忍辱保留她呢?還是把她活埋在土裏呢?真的,他們的判斷真惡劣。”“你們不要因為害怕貧窮而殺害自己的女兒,我(真主自稱)供給他們和你們。殺害她們確是大罪。 ”

可見,阿拉伯人的重男輕女現象是極其嚴重的。在阿拉伯國家,絕大多數購買商品的消費行為均由男子決定,這是中東市場獨特的消費特征。可以說,盡管女性也是一支巨大的消費力量,但是,阿拉伯市場是以男性為軸心的。不理解這一帶有阿拉伯特色的性別差異,就會對阿拉伯市場的某些現象困惑不解,就會在貿易往來中產生文化障礙和誤解。

在大多數人的腦海裏,阿拉伯婦女總是與麵紗聯係在一起的。麵紗遮住了阿拉伯婦女美麗的臉龐,也像一道屏障,遮蔽著她們與外界的溝通。

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在該教教義裏,男女之間的界限非常清楚,因而阿拉伯男女地位的懸殊也極為明顯。一個男人,同時擁有幾個女性做妻子,在阿拉伯地區是合理合法的。唯一需要滿足的條件,是這個男子必須平等地對待這幾位女性。在以一夫一妻製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現代文明社會,阿拉伯人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是多麼的不可思議,但這一傳統事實由來已久,外力根本無法改變。如果你是一個想賺錢的生意人,就根本沒必要考慮這一現象是否合理,而應該考慮怎樣去有效利用,賺自己該賺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