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俄羅斯地跨歐亞,是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國家。這隻曾經風光無限的 “北極熊 ”,當年曾和美國一爭高低,其國家綜合實力自然不容小覷。盡管 20世紀末在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的雙重打擊下,其漸漸褪去往日的神采。不過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俄羅斯的大國生意經還是值得人們研究借鑒的。富豪雅庫鮑夫斯基一語便道破商機: “我不知道怎麼賺錢,但我知道怎樣找到生意機會。 ”
相互矛盾而又和諧統一的俄羅斯性格
當古埃及人、古巴比倫人以及中國人和希臘、羅馬人的祖先在創造著他們的文明和幸福的時候,俄羅斯人的祖先 ——斯拉夫人,還難以從我們現在業已發現的考古文物與原始文獻中找到其存在的證據。一直到了大約公元 1世紀,俄羅斯民族的祖先 ——東斯拉夫人才開始建立俄羅斯曆史上的第一個國家 ——基輔羅斯。
這個偉大民族最初是命運多舛的。它不僅經受了東歐平原上狂風暴雪的肆虐,還不斷受到外敵的入侵,最終被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滅掉了。
然而,曾幾何時,這個後起的弱小民族,在經曆了艱難的抗爭與漫長的征服後,竟然建立起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的國家,並且在 20世紀的很長時間裏扮演了超級大國的角色。自它誕生以後,幾乎沒有國家能夠征服它。在興衰沉浮之間,幸運之神似乎總給俄羅斯民族以特別的青睞。它也有過短暫的沉淪,但它從每一次沉淪中,似乎總能獲得一種鳳凰涅槃式的再生。
俄羅斯民族的曆史有如斯芬克斯之謎一樣,極簡單,又極神秘。
因此,俄羅斯民族不僅僅是外表披掛上一層冷漠的外衣,同時他們的內心也軟化為一個不可救藥的羅曼蒂克的民族。在私下裏,在得到信任的圈子裏,他們是世界上最熱情、快活、多愁善感、好客的民族之一。性情的兩重性,使俄羅斯人既是長期忍辱負重的苦行者,又是浪漫主義的自我放縱者,既冷酷無情,又體貼備至,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說的 “一半是野人,一半是聖人 ”。
性格外露、無拘無束的俄羅斯人,無論處在何種環境裏,他們都不會掩飾內心的真實情感,高興的時候就喜形於色,悲傷的時候也會放聲大哭。甚至一會兒笑,一會兒哭,在俄羅斯人的身上,也是屢見不鮮的。
他們總是把最矛盾的感情結合起來,敢哭敢笑,無拘無束。他們善於從麻木迅速變為行動,從溫良迅速變為狂怒,從屈從迅速變為抗拒。有人甚至指出,在俄羅斯人的胸膛裏,同時生活著天使和惡魔。諸多被公認為相互矛盾、水火不容的特質,同時存在於他們身上,溫柔與粗野、服從與非難、狂喜和悲哀,同時存在於俄羅斯人的血液裏,既相互矛盾,又和諧統一。
對於一個俄羅斯人來說,一場真正的災難、一個笑話、一種姿態、一個小孩的出現、一種個人的喜好,就可以使他們滔滔不絕。這時,如果他覺得對方可作為自己的知心人,那麼,兩人更是無話不談了。這種親密無間和休戚相關的感情,也能施加在一個初次相識的人身上,如果再加上一點伏特加酒,那麼友誼之流將在此時暢通無阻。
俄羅斯人性格中的這種率直,是驚人的開放,這使他們比複雜的法國人或拘謹的英國人更像他們自己。為此,俄羅斯人把這叫做胸襟坦蕩,並且一直為之自豪。
俄羅斯人是不拘自我和容易變幻的矛盾人,他們常常在 “真我 ”的時空裏自由馳騁。自古以來,人們所常常描寫的,著名的但也聲名狼藉的 “開闊的心胸 ”,被認為是俄羅斯人最突出的特性之一,而俄羅斯人的這種 “開闊的心胸 ”,往往能夠使他們從嚴寒轉到酷暑,從南極移到北極。
例如,托爾斯泰的《複活》中,聶赫留道夫公爵輕率地決定,拋棄自己逍遙自在的生活,去追隨一個名聲不佳的被流放的姑娘,就是一個為人們所熟悉的著名例子。
但這些在俄羅斯人自己看來,並不足以構成衝突。因為這些矛盾的性格都不是裝出來的,都是率性而為,在俄羅斯人浪漫主義的心靈裏容不下虛偽。即使一個狡獪的商人,開始談判時他或許一門心思隻在盤算如何從你身上撈取最大的利潤,為此錙銖必較地在價錢上拉鋸,但倘若談到他感興趣的話題,他就會忘掉你是生意上的對手,熱切地討論起來,把你當成親密的夥伴。一樁你原本以為不能達成妥協的談判也許就在這時出現了轉機。他們的矛盾而又統一的個性有時真讓人哭笑不得。
一天晚上,在莫斯科藝術劇院裏正在上演一出傷感的戲劇,有一群婦女被劇情感動得直擦眼淚,甚至連鼓掌的時間都沒有了。但過了一兩分鍾散場後,在衣帽間裏,這些婦人爭先恐後,窮凶極惡地你推我撞,觀劇所得到的感動早已忘得一幹二淨。
俄羅斯人既能多愁善感,又能冷酷無情。在曆史上,伊凡雷帝在盛怒之下殺了自己的兒子,然後又懊喪不已地跪下來懺悔;他一會兒劫掠寺院,一會兒又捐獻巨款修繕。反複無常,喜怒不定。
這種民族特性至今在俄羅斯人身上也沒有消失。或許,這種性格是由俄羅斯的氣候和曆史千錘百煉出來的。它作為一個民族的特性,實際上是不拘性情,注重 “真我 ”的體現。這種矛盾的複雜性在俄羅斯商人身上同樣更是表現無遺。
俄羅斯商人既是長期忍饑挨餓的節儉者,又是自我放縱的享樂主義者。他們既華而不實,但又樸實無華;既是禁欲主義者,又是浪漫主義者。在商場上,他們時而放聲縱笑,時而怒氣衝衝,喜怒無常;時而最守合約,時而把合約視為廢紙;時而主動攬生意,時而到手的買賣也不做。表現出極大的隨意性。
特殊的環境塑造了性格獨特的俄羅斯人。每種性格的人都有適合他自己的經商之術。找對適合你自己的方法才不難成功。
高傲無禮、自視清高的大國心態
俄羅斯商人普遍具有大國心態,因襲已久,一時難以拋舍。自古以來,俄羅斯人就有一種天不怕,地不怕,君臨天下,睥睨一切的氣概。他們被人稱為 “北極熊 ”,身軀高大,令人生畏,表麵上很是笨重,可腦瓜子卻很好使,對人虎視眈眈。在他們的眼睛裏,一些小國、弱國根本沒有什麼位置和分量。
俄羅斯人從來不懂得什麼叫 “怕 ”。他們在與人相處時,傲慢無禮、自視清高。俗話說,口袋裏有錢腰杆子也就硬。俄羅斯人雖然並非腰纏萬貫的闊佬,但他的肚子裏有足夠的貨色,完全有力量與你一比高低。一直以來,他們敢於同一切強國一決雌雄。
如果問他們憑的是什麼,他就會告訴你,憑的是他的身軀、礦藏和軍事力量。
俄羅斯人處處追求 “高 ”,追求 “大 ”,無論什麼東西,隻要它 “高大 ”就行。這是他們大國心態的一種表現。在他們眼中,隻要雄壯偉岸,不好的東西也是美的,仿佛這樣就能使他們真正排名世界第一。他們執著地追求規模,講氣勢,俄羅斯人和別人不比精度、技術,隻講在規模、造型與格局上抖抖威風,向世人們誇耀一下他們的偉大。這種心理狀態是傳統的大帝國遺風在他們身上的表現。
崇尚 “高大 ”,是俄羅斯人泱泱帝國自豪感的一種表現和宣泄。在聖彼得堡要塞內,有一座早期俄國巴洛克式大教堂,叫聖彼得堡羅大教堂。教堂外表莊嚴肅穆,內部裝飾富麗堂皇。有鍍銅的吊燈和有色的水晶枝形燈架,內壁飾有 43座精細的木刻雕像。大教堂的鍾樓高122.5米,鍾樓尖頂上的天使塑像高 3.2米,塑像雙翼伸展 3.8米,塑像頭上的十字架高 6.4米,是聖彼得堡最高的鍾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新安裝了一套有 11個鍾鈴,最小重 16公斤,最大重 5噸的大鍾機械裝置。
該教堂完全體現了俄羅斯的建築風格。而坐落在聖彼得堡宮殿廣場上的冬宮更是久負盛名。這是一座三層樓房,由著名建築師拉斯特列裏設計,是 18世紀中葉俄國巴洛克式建築的傑出典範。它長約 230米,寬達 140米,高 22米,呈封閉式長方形,占地 9萬平方米,建築麵積超過 4. 6萬平方米。冬宮麵向涅瓦河,中央稍微突出,有三道拱形鐵門,入口處有阿特拉斯巨神群像。宮殿四周有兩排柱廊,巍峨壯麗,氣勢雄偉。聖彼得堡羅大教堂和冬宮最明顯的特色就是高大壯美,很具氣勢。除此之外,斯巴斯克塔、鍾王、炮王、克裏姆林宮、紅場也是如此。
建築物的偉岸高大,對於俄羅斯人來說,就預示著地位之高、身份之貴、力量之大,象征著俄羅斯和俄羅斯人的偉大,展現著他們曾稱霸亞歐、稱霸世界的曆史。
在俄羅斯,更為有趣的是不單建築體現出雄壯的風格,俄羅斯生產的電冰箱、洗衣機較之別國的同類產品,骨架、個頭也都很大,且顯得笨重有餘,輕巧不足。而且連軍事裝備產品,一些機構、事業單位都是大得驚人。
在軍事上,俄羅斯人有能力與強國打消耗戰,在他們眼中,隻要他們拔一根毫毛都能粗過別人的腰杆,還有什麼好怕的 ?俄羅斯經濟雖然不夠發達,但由於它的領土疆域廣、自然資源豐富、軍事實力強大、人口數量眾多等多種有利因素,他們時時懷著狼子野心,意欲 “中原 ”逐鹿,執世界之牛耳。
1960年,前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在一次聯合國大會上為了強調其發言之重要,竟然在眾目睽睽之下拿著皮鞋猛敲桌子,其狂妄的氣焰是何其囂張,然而,這卻正是俄羅斯人不可一世的一種生動寫照。身為一國元首,竟如此輕侮、狂傲,蔑視一切,由此不難想象其國民又會是怎樣一種心態。
像日本,領土麵積狹小,資源貧乏,雖然經濟上令人羨慕,可是中氣不足,難成氣候,彈丸之地能有多大作為 ?又焉能談獨霸世界?而俄羅斯人則不同,他們既有狂妄自大的野心,又具有稱霸世界的潛力,他們完全可能再度稱雄。這種自信,這種實力,這種野心早已浸滲於許多俄羅斯人身上,體現在俄羅斯商人身上也是 “北極熊 ”那種傲慢無禮,粗暴強橫,不可一世的風格。
俄羅斯民族的 “大國意識 ”是那麼強烈。國內的困境,國外的屈辱,曾使俄羅斯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內心裏充滿痛苦與難堪,然而,追求優越感、重視曆史輝煌的本能卻使他們內心潛伏的民族主義意識會隨時燃燒起來。這是一種難以阻擋的巨大力量,它的意願、意誌、理想、情感的形式表現出來,彙集成一股滾滾洪流,衝擊著政府。在由最初的 “西方化 ”向 “本土化 ”回歸過程中,葉利欽本人就表現出他是一位 “冷酷無情的愛國者 ”。在民族主義浪潮的衝擊下,政府發布命令,從 1994年 1月 1日起,禁止在所有交易中使用美元,同時還下令用俄文重新書寫廣告牌上原先用英文書寫的內容。俄羅斯人的民族尊嚴與自豪感的心態,由此可見一斑。
俄羅斯人 “大國心態 ”的形成,主要因為國內的困境、國外的屈辱曾使俄羅斯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因此我們在經商時,要適度維護他國的民族自尊心,這樣才不會對自己一方有所影響。
酒鬼商人
在俄羅斯的廣大地區,氣候都極為寒冷,兼之俄羅斯人體格健碩、性情豪邁,長期以來,他們便和酒結下了不解之緣。近些年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誘發了部分俄羅斯人的信仰危機,借酒澆愁的景象隨處可見。所以,當你發現生意上的合作夥伴濫飲成性、酒量驚人時,完全用不著大驚小怪。
酗酒也是俄羅斯商人們最大的愛好。許多商人是酒仙、酒神,也是酒鬼。日日飲酒,談生意時要喝酒,賺錢要喝酒,賠錢也要喝酒。
有了伏特加酒的調劑,俄羅斯商人表現出來的率直可愛和胸襟坦蕩又往往讓人目瞪口呆。喝酒之前還隻是初識,相互之間彬彬有禮地保持一定距離,談話也很拘謹;幾杯伏特加下肚,雙方就稱兄道弟、互訴衷腸,訴說家庭矛盾或處於妻子與情人中間的兩難境況,或盡情地同哲學上的假想敵論戰,誰也說不服誰。既然大家都能喝,誰也不會勸誰多喝,不像中國人那樣死乞白賴地勸酒灌酒。一旦伏特加酒瓶打開了,那就必須喝光,從來沒有把酒再放回架上去的事情。
俄羅斯人喝酒,也許為了在寒冷的冬天暖和暖和身子,也許希望暫時忘掉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更可能的是酒能消除人與人之間平常的隔閡,卸掉偽裝,大家坦誠相見,這原是人人都需要的。
世界上的酒徒很多。據統計,法國的酒徒約 190萬, 100個人中就有 4個人是酒徒;前南斯拉夫擁有酒徒 90萬人,占總人口的 4%;美國的善飲者有 1000餘萬,占 4. 52%;而日本則有更多酗酒狂。但是,這些酒徒與俄羅斯的 “酒鬼 ”相比,那就遜色多了。在俄羅斯,男人不喝酒就像女人長胡子一樣少見,而且,幾乎每個男人都有喝酒的嗜好。1985年,俄羅斯人均年消費純酒精 17-18公升,而莫斯科人的消費量則高達 20-23公升,這個數字表明,每個莫斯科人在一年中要喝掉 40-46升的伏特加酒。
俄羅斯人酗酒的曆史已經有好幾個世紀了。
在 18世紀前的俄國,人們隻是喝一些蜂蜜變酸後釀成的蜂蜜酒。在彼得大帝時代,俄國人開始用大麥釀酒,當時酒的價格很貴,而且度數也僅有 40度。19世紀俄國工業革命後,造酒業有了迅速的發展,酒的度數也變得越來越高,資本家為了吸引雇傭工人,還專門釀造了一種高度數烈性酒伏特加酒。漸漸的,酒對於俄羅斯人開始產生不可抗拒的誘惑力。一旦手頭有了鈔票,他們就要在擺著幾條木頭長凳的小酒館裏喝得酩酊大醉。莫斯科的冬天寒風刺骨,但是常有酒鬼醉臥街頭。
二戰結束後,俄羅斯人的酗酒現象更加嚴重,就連前蘇聯國家高層領導人也卷入了嗜酒者的隊伍。斯大林就是一個伏特加的愛好者。斯大林的兒子、曾任莫斯科軍區空軍司令的瓦西裏曾因酒精中毒多次被送進醫院搶救,在 41歲時,他豪飲三瓶伏特加,終於再也沒有清醒過來。
在俄羅斯,如果市場上食品供應短缺,人們還可以忍受,而如果伏特加脫銷斷檔,就難免發生群情騷動。當然,酗酒也會給俄羅斯帶來很大的危害,最可怕的後果是民族的退化,這是俄羅斯民族千年曆史中最可怕的悲劇。政府屢禁不止,因為國家雖然減少了酒類生產,私人釀酒活動卻蔓延城鄉各地,非常猖獗。以戈爾巴喬夫上台後發起的一場轟轟烈烈的反酗酒運動為例,據估計, 1986-1988年,私人釀酒量達幾十億升,每年全俄有近百萬人因私自釀酒而受罰。國家財政這三年中因此減少酒類稅收近 500億盧布,占國民收入的 10%。這不僅使財政壓力加大,更嚴重的是,這筆錢實際上由酒徒們付給了私人釀酒商,最終流入市場,使本來已經緊張的食品和商品供應更加捉襟見肘。嚴厲的禁酒措施招來人們牢騷滿腹,諷刺當局的笑話廣為流傳,其中有一則是針對戈爾巴喬夫本人的:一個莊稼人來買伏特加,那邊排著隊。他站了一個小時,又站了一個小時,人累了,臭罵了戈爾巴喬夫一通,自告奮勇去找他算賬。不過很快又罵罵咧咧地回來了,原來找戈爾巴喬夫算賬的隊伍排得更長。一場禁酒運動暴露出當時蘇聯經濟負擔沉重,無法轉向,一轉輪子就脫落,機器麵臨散架之虞。因此禁酒運動無果而終,伏特加又堂而皇之地擺上了俄羅斯人的餐桌。
據權威機關調查, 1972年蘇聯人均年消費伏特加酒 23瓶, 1975年達 26瓶,而 1978年達到了 28瓶。蘇聯人僅拿出 6%的錢用於購買書報雜誌,72%的休閑費用都花在伏特加上麵,僅 1975年一年中,全蘇銷售伏特加酒所獲的純利就達 230億盧布,這個數字比全國衛生保健和體育事業費的總和還高一倍。
“感情淺,舔一舔,感情深,一口悶。 ”中國人勸酒的豪言對俄羅斯商人來說,更是至理名言,在俄羅斯商人眼中,“自古英雄多海量 ”, “惟酒論英雄 ”,如此方能體現俄羅斯人的博大胸懷。為此,俄羅斯商界幾乎人人都是 “酒鬼 ”,沒有人不會喝酒。所以,一踏進俄羅斯的國土,伏爾加河畔彌漫的酒氣就會讓你 “沉醉 ”。因此,與俄羅斯商人打交道時要有海量,能喝善飲。
俄羅斯地處寒冷地帶,因此酒成了俄羅斯人必不可少的日常飲品。酒可以說是在俄羅斯的社交中不可缺少的調節劑,喝酒能成事也能誤事,關鍵在於一個人的意誌力有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