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扮演時尚的角色 ——法國商人的生意法則(1 / 3)

生意法則法國人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不帶一絲商人的痕跡,但法國卻是世界經濟強國,這當然要歸功於法國商人獨特的經商法則了。貴族式的尊貴、情人式的浪漫、平民式的親切,加上表現個性的前衛和聯係實際的商品意識,構成今天法國商人的特色。他們有昔日拿破侖時代的帝王霸氣,也有今天瀟灑浪漫引領時尚潮流的無限風情。

“騎士風度 ”與 “瀟灑浪漫 ”的水乳交融

法蘭西既是歐洲的經濟強國,也是世界上的經濟強國,法國人的經商才能,當然毋庸置疑。然而,這個神奇而又美麗的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的人們,留給世人最深的印象,仿佛與做生意賺錢沒什麼關係。

法國處於歐洲的中心,地勢平坦開闊,呈 “開放型 ”,法國人最基本的性格特征是飽含激情,瀟灑浪漫。多少年來,滄海桑田,鬥轉星移,居住在法國領土上的人逐漸形成了 “法蘭西民族 ”。在拉丁語中, “法蘭 ”是勇敢、自由的意思。法國是一個藝術氛圍非常濃厚的國度,建築、音樂、繪畫、文學,都曾誕生許多獨領風騷的偉大作品。在這塊土地上,曾哺育了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莫裏哀、巴爾紮克、大仲馬、雨果、塞尚、羅丹、畢加索、薩特這些流芳百世、赫赫有名的思想家、藝術家、大文豪;誕生了像拿破侖、戴高樂那樣英勇善戰、叱吒風雲,讓全世界刻骨銘心的英雄式人物;也有過被推上斷頭台的路易十六、毀譽參半的亨利 ·貝當 ……法國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塞納河畔的香榭麗舍大道 ……無數名勝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每個到過這個國家的人,無不為埃菲爾鐵塔的壯美和尼斯海灘的旖旎風光而心曠神怡,可以徜徉於盧浮宮、凡爾賽宮的藝術氛圍之中而欣賞其獨一無二的典雅與瑰麗,亦可以品嚐著白蘭地而體驗到寺西那古久的醇香和浪漫 ……法國留給世人的這些印象,似乎真的與經商沒多少關聯。或許在法國,也隻有馳名世界的時裝和高雅馥鬱的香水,能讓人感到法國人與做生意賺錢有一絲的聯係。但對於那些活生生的、隨處可見的法國人,他們卻是一團永遠也難解開的謎。

就連法國人自己也未必都能讀懂自己。著名的曆史學家、政治家托克維爾就曾為自己的民族下了這樣的斷語: “一個固守原則、本性難移的民族,以至從兩三千年前所畫的圖像中還能把它辨認出來,同時又是一個想法和愛好變化無窮的民族,最後變得連它自己也感到意外。 ”

但事實遠非如此,任何一種現象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法國商人的性格特質,和上述所有的東西壓根兒就是水乳交融的。

在漫長的中世紀,法國貴族化的生活長期占據主宰地位,即使是平民出身的傑出人物,也無不以躋身上流社會為榮,甚至在言行舉止方麵,也刻意模仿上流人士的風格,從而使整個國家逐漸形成一種普遍的傾向,進而成為規範,對民眾產生約束之力。

“騎士風度 ”,即是由法國宮廷衍生,逐步向全法國延展的獨特產物,是法國貴族化傾向文明的標準。現實生活中,甚至文學作品裏,騎士風度也受到法國人廣泛的讚美和首肯。久而久之,這一精神特質滲透於法國民眾的內心深處,即使在現代文明體製下,也是法國最具典型意義的群體性格特征。

所謂的騎士風度,是由具體的儀態、禮貌、道德等範疇綜合而成的行為規範。通常情況下,法國人都很矜持和浪漫,前者近似於英國紳士的高高在上和傲慢,後者含有平民化的個性張揚和情調刺激。與英國商人把賺錢積累財富看成是神聖之事不同,法國人的性格更加奔放自由,受金錢和財富的束縛相對要弱得多。

鑒於 “騎士風度 ”的影響,長期以來,法國商人皆以恭敬婦女、崇尚婦女而自豪。他們一向以 “殷勤的法國人 ”而著稱於世。即使在今天,所有具有良好教養的男人仍舊恪守這些禮儀,否則便會被恥笑為沒有教養的粗人。

在一般人的頭腦中,對法國的印象就是 “浪漫的法國,浪漫的巴黎 ”,要問究竟 “浪漫 ”在什麼地方,也大多是從電影上的愛情故事中得來的和從許多文人墨客的筆下讀到的。法蘭西的確是一個浪漫的民族,可這種浪漫並非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羅曼史,迷人的故事和善說情話的法國人隻是 “浪漫 ”的小插曲而已。法國人的浪漫是一種感性的精神境界,自然恣意又不受拘束。縱情的大笑、盡情地狂歡、無止境的暢飲、隨心所欲的穿著都是其中的圖像。而法國人最大的浪漫莫過自行其是的逍遙,用流行的詞語來說就是 “休閑 ”。

法國人崇尚個性浪漫的群體特征,和沿襲久遠的騎士風度有關,和由古至今的沙龍文化也有關。在現代文明社會的沃土之上,法國人的瀟灑浪漫更是得到充分的培育,並滲入社會生活的所有層麵和角落。表現在法國商人的身上,也同樣非常明顯。

因為強調個性,所以法國商人的行為準則很少受理性責任感的束縛,而充滿隨意性。

法國時裝和法國香水得以馳名世界絕非偶然,而是各種綜合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法國人崇尚個性的浪漫,追求生活的品質和品位。

“騎士風度 ”與浪漫個性交融成今天的法國性格,浪漫的氣質和隨意的作風,使法國商人不拘泥於固有的法度。豐富的想像力,尤其能幫助他們在困難時期產生神來之筆,讓人拍案叫絕。然而,在企業的日常管理之中,他們也有可能因一時的疏忽大意而釀成無法估量的損失。

凡事有利也有弊,一個民族的特性,需要在漫長的曆史積澱中形成,當然不是說變就變得。法國商人的這一性格特質,同其他國家商人相比,無所謂優劣高下,隻是形態不同,性質也不同罷了。

法國人的騎士風度和浪漫性格在世界上是赫赫有名的,了解法國商人的性格,是與之進行貿易交往的前提。

工作是手段,享樂是目的

法國商人同樣喜歡賺錢,但賺錢的目的,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態,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像英國商人那樣,一輩子勤儉節約,以積累巨額財富為榮的職業商人,在法國是不可思議的。甚至可以說,法國商人白天辛勤努力地工作,就是為了滿足夜間能錢包鼓鼓地去過更富刺激、更加浪漫的沙龍生活。

沙龍文化,秉承中世紀法國上流社會奢靡優雅的風格,同時在浮華、排場、享樂之中滲入文學、藝術的因子,使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自覺地從言談、舉止諸方麵規正自己,適應公眾的品位,魅力經久不衰。

17世紀末期,朗布依埃侯爵夫人是巴黎社交界最耀眼的明星。她出身高貴,家庭富裕,在貴族階層很受歡迎,許多人都把能與之交往視為莫大的榮幸。不僅如此,侯爵夫人早年孀居,不但貌美異常,還學識卓越,令許多客居巴黎的學者趨之若鶩。優裕的生活、開放的性格、特殊的身份地位,使侯爵夫人居住的盧浮宮旁聖托馬大街的公館,每至華燈初上,總有無數名流蜂擁而至。其中,不乏政界要人、商界巨賈,更有像沃熱拉、巴爾紮克、莫裏哀等文學巨匠和學界名人。無論是地位崇高的社會名流,還是功勳卓著的藝術大師,他們雲集於朗布依埃侯爵夫人的公館,形成了第一個沙龍中心,從此之後,沙龍文化在整個法國風靡並蔓延開來。

時過境遷,法國人仍癡迷於沙龍文化之中,雖然談話的內容和方式較之過去有了極大的改變,但作為消遣和娛樂的最佳方式,人們對沙龍文化的鍾情卻有增無減。

法國人愛休閑遠勝於愛工作,休閑如同自由一樣是他們追求的美好事物。

看一看法國的日曆,我們就會了解這個民族多麼喜愛形形色色的節日和假期,法國人一年的假期有 36. 5天。工作時間則越來越短:從 1960年的每周工作 45小時,減至現在的 37.5小時。工作年限也越來越短:從 1969年參加工作平均年齡 18. 3歲,退休年齡 62. 4 歲,分別變成 1989年的 20歲和 59.1歲。有事沒事請請假也是常事,多是 “泡 ”病假。每逢重大節日,全國上下一致停工,甚至許多旅店、餐廳、咖啡廳、酒吧的主人也放棄賺錢的大好時機,優哉遊哉地出去休閑。若是碰上隻間隔一兩天的節日,那麼假期就會串聯起來,常常會整周地放假,法國人把這叫做 “架橋 ”。平常的兩天休假日加上時不時一些小節日,早已使法國人養成了喜歡輕鬆而沒有負擔的生活方式。每當假期來到,法國人就匆匆放下手中的一切,或是打點行裝出去度假,或是在城市四處閑逛,或是到海濱去領略自然風光 ……總之,他們決不肯輕易放過這個機會,而不惜放下學習,放下工作,也放下生意。

法國商人也毫不例外地樂意享受任何假期和節日的樂趣,生意和休閑互不侵犯。特別是每年 8月,那時的法國幾乎是一片寂靜,全國大放假也把商人的心放了假,什麼誘惑在法國商人心中都比不上外出度假或和家小享受天倫之樂,甚至當 7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來臨時,他們就已經心猿意馬了,那時的他們可能正在琢磨最好的休閑去處和最浪漫的休閑方式。他們的輕鬆和對休閑的留戀情緒往往能延續到正常工作開始之後。他們絕不會吝惜花費在休閑中的時間,對他們而言,這無所謂得失,因為這是他們的傳統,是他們生活中牢不可分的一部分,他們甚至不去想這樣做是否會妨礙自己的贏利,他們認為理所應當的事是沒法用他人的標準來進行衡量的。

幾年前,法國報紙上曾登了一組漫畫,借狗來諷刺法國人 “享樂第一,工作第二 ”。畫麵上,那條小狗星期一顯得疲憊不堪,星期二無精打采,星期三無動於衷,星期四蠢蠢欲動,星期五眉飛色舞,到了星期六、星期天呢,興高采烈、張牙舞爪。真是入木三分,形象到了極點。

春天是娛樂季節,夏天是度假季節,秋天是罷工季節,冬天是聖誕季節。法蘭西民族是一個天生就會享樂的民族,這與他們浪漫的本性是分不開的。

1992年,法國的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更好地生活》的書,向人們傳授怎樣去享受,解答了 1000個有關養生之道的問題,銷路極好。法國人對修身養性、鍛煉身體、駐顏留容十分在乎。年輕體壯意味著魅力、工作和金錢。他們在吃喝玩樂、穿著打扮、追求享樂方麵的認真態度遠遠高於上班工作。

法國人愛獵奇、愛冒險、愛刺激。像什麼徒手攀登、高空跳落、滑雪賽艇等等都是法國人獨占鼇頭的體育項目。

法國人吃、穿、用講究名牌、老牌,講究 “瀟灑時髦 ”。一般的家庭每周都要下一次館子。據法國有關方麵的調查,法國有各種餐館、咖啡館近 30萬家,其中有富麗堂皇的豪華餐館,也有大眾化的快餐屋;既有供應正宗法國大菜的傳統餐館,也有供應地方風味或異國風味的家鄉餐館,單是中國餐館在巴黎就有兩千多家。

如果一個人既無學曆,又無工作,更無財產可繼承,那他怎樣去生活呢 ?於是,就有了 “在 10個法郎麵前人人平等 ”的賭票業的發達。法國人在玩彩票、猜賭票、賽馬等賭博遊戲上樂此不疲,簡直到了瘋狂的地步。

工作僅是手段,享樂才是目的,這是追求以自我為中心的法國商人最顯著的特征。他們就像一個混合體,無論從哪個角度透視他,都會看到不同的側影。

有人說,消費也是一種投資。法國人追求享樂,迫使他們努力工作賺錢來滿足他們的消費欲望,客觀上,這種做法刺激了法國經濟的發展。

先積財,再治學

“我思,故我在 ”,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的這句名言無疑是對法蘭西這個思維民族的極好注腳。從啟蒙思想的旗手伏爾泰到現代派藝術之父塞尚,從 “孤獨漫步的思想者 ”盧梭到對能指所指之意義進行闡釋的符號學大師羅蘭 ·巴特,法蘭西就像搖籃一樣孕育出了一個個傑出的思想家。

追求高品質的個性化生活,按理來說是人類普遍的傾向,但鑒於曆史背景的差異和現實生活條件的製約,這種傾向,即使是在經濟高度發達的歐洲現代文明國家,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的。相較而言,嚴謹的英國人、刻板的德國人,就少了法國人的浪漫激情,久而久之,他們在計劃自己的個人生活時,也多喜歡隨著主流而動,極少標新立異。

其實,我們隻需換個視角來看就不難發現,在法國確實有一大批人在用他們具體的商業行為來實踐他們抽象的商業思維理念。在他們身上,商業不是一種簡單的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趨利行為,思想也不是停駐在書本上的某種理論流派,或是用來指導具體商業實踐的經驗指南。在思想與商業之間,並不存在著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問題,也沒有孰俗孰雅的道德困惑,有的隻是那種從善如流的麵對,那種把 “腐朽 ”與 “神奇 ”皆淡而化之的從容。

法國人個性不羈,喜歡追求自由,很多人認為首先經濟上自由了,才談得上其他的自由。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就是一個非常有經濟頭腦的人。當初,他繼承了父親的一筆遺產,又從國王那裏得到一筆 2000法郎的年金,在銀行家巴利斯兄弟的幫助下,伏爾泰把這筆錢全部用於投資生意。 1729年,政府發行了一次計劃不周的彩票,伏爾泰趁機把所有的彩票都買了下來,狠狠地撈了一把。之後,他又不停地到處投資,購買國家獎券,在普隆比爾礦裏投資,持有一家造紙廠和一家包裝廠的大量股份,同時還由巴利斯兄弟出麵合夥走私軍火。

伏爾泰一向認為,文人如果沒有獨立的經濟實力,就會失去精神的自由。守著微薄的遺產和靠不住的政府年金,總有一天會坐吃山空,因此隻有放下架子,靠自己發財才有出路。在這一點上,伏爾泰又一次顯示出他與盧梭的不同。盧梭把金錢看作是對自由的束縛,斷然拒絕國王賞給他的一份年金,伏爾泰卻把金錢當作是自由的前提條件,先積累財富,然後再做學問。

保爾 ·盧 ·蘇立茲也是一個先積財後治學的奇才。他年輕時先在法國市場上推銷進口小玩意,後在一個工地當上監工之後,到 21歲時就成了法國房地產經營業中最年輕的董事長兼總經理。他擁有多家進出口公司,被公認為是國家金融問題的專家和巨額投資商最信賴的顧問。與此同時,他還是一位文學界的名人,自 1980年發表處女作《金錢》以來, 7年時間內發表了 9部長篇小說,全都在法國及國外成為暢銷書,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了 14國文字,他開創的 “金融西部小說 ”之風近年來在歐美各國風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