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世界第一商人 ——猶太人神奇智慧的經商法寶(2 / 3)

麵對逆境,猶太商人往往能坦然應對。他們能在危險來臨時,仍然鎮定自若地做生意,甚至把逆境看成是做生意的最好時機。下麵是一則關於猶太商人麵對逆境的 “不太恰當 ”的故事,可以從中悟到一些東西:

不知從何時起,猶太人有個不能在安息日工作的規矩,要求在安息日這天人們必須在家休息,並勤做功課。但偏偏有人破壞規矩,在安息日照常營業。一次布道時,拉比看到這種情況,指責這些店主的做法是褻瀆了安息日。當做完禮拜後,一個一向愛破壞規矩的老板悄悄送給拉比一大筆錢,而拉比看到這些錢時內心十分高興。

等到第二個禮拜到來時,拉比因為收受了賄賂,對安息日營業的老板指責就不再像第一次那麼嚴厲了,而且這一次他甚至指望著那個老板給的錢再多一些。不料這次他竟然連一個子兒都沒得到,拉比覺得十分奇怪,便詢問其中的緣由。那位老板嗬嗬地笑著說: “這事很簡單。在你嚴厲指責我的時候,我的競爭對手一個個都害怕了,所以,這個安息日隻有我一個人開店,生意很是興隆。而你這次說話很客氣,這樣一來恐怕大家以後都會在安息日營業了。 ”

很多人在遭到挫折和失敗時,往往很容易選擇放棄,這種半途而廢的舉動正是他們一事無成的原因。隻有少數人才能達到目的,他們憑借的是由堅強意誌產生的毅力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強烈欲望。

比如在競技場上,登山運動員要到達峰頂,就必須憑借堅韌的毅力、強烈的征服欲和大無畏的精神,如果缺乏毅力,望山生畏,就會感到高不可攀。同樣,對於一個想在商界發家致富的人來講,如果缺乏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強烈欲望和毅力,那麼財富同樣也會與他無緣。

有人向一個猶太商人 ——他的朋友保薦一個少年,在他向他的友人列舉那個少年的種種優點時,商人這樣問道:“他有毅力嗎 ?這是最要緊的事。 ”

是的 !這是對你終生的提問:“你有毅力嗎 ?你能在失敗之後,仍然堅持努力嗎 ?你能不管任何阻礙,仍然繼續前進嗎 ?”

普通人在事業上一旦失敗,多會一蹶不振,甚至一敗塗地,然而那些有毅力的猶太商人,卻很少會認輸的。即便失敗了,他們也不以失敗為最終的命運。每次失敗之後,他們都會以更大的勇氣站起來前進,以更堅強的毅力繼續下去,直到取得最後勝利。

其實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遭受打擊而失去士氣。在商場僅有願望是無法成為富翁的,我們必須要學習猶太商人逆境不餒的精神,必須具有堅韌的毅力和明確而具體的計劃才能獲得成功。每一個人要實現成為富翁的夢想,在為之奮鬥的過程中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有失敗,有挫折。但對一個毅力堅韌的人來講,憑著自己的能力和堅韌的毅力可以不斷地超越失敗。

大凡成功者都明白這個道理:失敗是暫時的,隻要欲望強烈,毅力堅定,一定能把 “乾坤 ”扭轉,轉敗為勝。在商場的激烈競爭中,很多人經不起失利和打擊,甚而一生抑鬱而歿,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認識到人在失敗時會產生一股強大的力量,進而拯救自己。人們往往認為美國紐約是最容易賺錢的地方,但這裏經常創造 “奇跡 ”的 “百老彙 ”卻常常被稱為 “希望的墓場 ”、 “機會的關口 ”、 “成功者的天堂,失敗者的地獄 ”。雖然如此,那裏仍是很多人追名逐利、想成為富翁的絕佳去處,很多人帶著自己的夢想和憧憬到 “百老彙 ”來淘金。但 “百老彙 ”隻向那些天才、成功者點頭哈腰,對失敗者卻是一副冷冰冰的麵孔,甚至張開大嘴來吞噬你。“百老彙 ”的征服者們成功的秘訣是:毅力。

毅力是真正能區分商業巨人和普通商人的試金石。在追求財富者的心中,人人都想發財,財富具有無法抗拒的吸引力,而毅力和欲望相結合才是開啟財源的鑰匙。麵對困難和重重挫折,有毅力者便能順利度過。通過毅力考驗的人才能擁有財富,沒有通過的很可能會是一貧如洗。而且,那些經過毅力考驗的人,除了擁有帶來巨額財富的事業以外,還得到了比物質報酬更為寶貴的東西,那就是怎樣憑借自己的毅力,利用失敗的經驗教訓去跨越一個個難關,創造更多的財富的閱曆積累 !不過,毅力並不是天生的,它本身是一種精神,是經過磨煉得到並提升的。人要想在商場 “混 ”出個模樣,必然是離不開毅力的。

沒有毅力,除非是上帝願意拱手把財富賜給你,不然是得不到的。

身陷逆境,唯有毅力方能助你走向成功。

審時度勢,決不錯過商機

社會上任何一種潮流或者趨勢,都是由過去一些很細微的因素積累而成的。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某些現象往往很可能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人們若能確切地預測到未來,就必須了解市場動向,對於什麼地方貨物少市場需求大,什麼地方貨物多市場需求少,都應該了如指掌,不能有半點差錯。如果不了解情況盲目經營,就可能蝕本。猶太民族的商人們都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都非常重視市場信息的收集,都能按照未來市場的需求,做好實際的思想準備和物資準備,審時度勢,等待時機成熟時,準確地抓住機遇,成功地闖入商海,揚帆遠航。

猶太巨商特朗普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特朗普出生於一個猶太建築承包商家庭,他從小就立誌經商。

特朗普大學畢業的第三年,即 1971年,他在曼哈頓租了一套公寓房。他逛街的方式很特別,專門去了解這裏所有的房地產信息。他年輕、野心勃勃、精力充沛,他要在這裏大顯身手。

特朗普最先相中的是哈得遜河邊的一個荒廢了的龐大鐵路廣場。那時候,人們認為西岸河濱是個危險去處。盡管如此,特朗普認為,其實要全麵改觀並非太難,人們發現它的價值隻是時間問題。

有一天,特朗普在報紙上破產廣告一欄中,偶然看到一則啟事,說一個叫維克多的人負責出售廢棄廣場的資產。於是他打電話給維克多,說他想買 60號街的廣場。

鐵路廣場最終沒有談成,但維克多提供了另一個信息:一家名叫康莫多爾的大飯店由於管理不善,已經破敗不堪,多年虧損。但特朗普卻看到,成千上萬的人每天上下班從這裏的地鐵站進進出出,這裏絕對是一流的好位置。

經過巧妙妥當的安排,特朗普最終買下了康莫多爾飯店,接著進行裝修,將其重新命名為海特大飯店。經過獨具特色的裝修,海特大飯店成了人人想參觀的地方。 1980年 9月,飯店開張,顧客盈門,大獲其利,這一年總利潤超過 3000萬美元。

飯店生意好並沒有讓特朗普就此止步,他的目光又落在曼哈頓繁華路段的一座 11層大樓上。早在 1971年他搬進曼哈頓,並在那兒逛大街起,他就看中了它,那是房地產中一流的位置。特朗普通過調查,了解到那 11層大樓現在屬於邦威特商店,但樓下的地皮屬於一個名叫傑克的房地產商。特朗普先去找傑克。傑克不知道這塊地皮的真正價值,更鬧不明白為什麼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仍有人打它的主意。經過幾個回合的艱苦談判,最終特朗普以 2500萬美元買下了 11層大樓和下麵的地皮。

特朗普決定把舊樓推倒,重建一座高 68層的大廈,命名為特朗普大廈。他幾經周折,費了很大的心力,終於得到了市規劃委員會的批準。 1980年,曼哈頓銀行同意為特朗普建造大廈提供貸款。特朗普後來把整個工程轉包給了 HRH施工公司,並委派 33歲的高級女助手巴巴拉負責監督施工。以前巴巴拉在翻修康莫多爾飯店時,已經顯示出她的傑出的才能。

舊大樓的爆破工程正在進行時,《紐約時報》刊登了炸毀門口雕塑的大幅照片,並發表了許多文章,說特朗普隻顧賺錢,不惜毀壞藝術品和文物。盡管藝術和文物管理部門並沒有出麵幹涉,事後特朗普也後悔不該毀了那些雕塑,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場軒然大波卻給特朗普出售大樓幫了大忙。

特朗普大廈建立起來了,該大樓獨具特色的鋸齒形設計,使所有單元住宅的主要房間至少可以看到兩麵的景色。當然,特朗普大廈是富人的住地,每單元售價在 100萬美元到 500萬美元之間。特朗普大張旗鼓地做廣告,許多電影明星和著名人士因而爭相購房。這樣,尚未完工的房子就賣出了一大半,滾滾鈔票進了特朗普的腰包。

不久,特朗普又發現新的商機,他成立了西部娛樂集團,開始投資度假村、遊樂場。他的妻子伊瓦娜幹得也非常出色。她親自掌管特朗普城堡,該城堡是大西洋城遊樂場中收入最多的一家,也是城中最盈利的一家飯店,僅三個月就收入 7680萬美元。特朗普還生產自命名的凱迪拉克轎車。在曼哈頓闖蕩的前後十幾年裏,特朗普從一個毛頭小夥子一躍而成為一個聲名遠揚的大富豪。特朗普審時度勢,不失時機地捕捉商機,為他房地產業的崛起提供了保證。

猶太商人主張的 “把商機拖到金庫中 ”的理念,被特朗普應用得淋漓盡致。

由於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同,對未來和現在的判斷也有所不同。有些人憑著其過往經驗,對事物進行細致入微地洞悉;而有些人對未來則完全是茫然的,他們經常會對商機視而不見,不知不覺間便錯失了很多機會,即使是一些企業家也概莫能外。所以一些企業能持久把握市場優勢,而大部分企業會被變動不止的潮流淘汰。因此,培養自己的市場觸覺,審時度勢,掌握先機,才能在商場中獲勝。

我們可以給商機打個比方,運行的市場商機如同一列不停奔馳的列車,而每一個打算搭乘這列火車的人,要想順利地攀上它,就要提前活動筋骨,從精神到身體上非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可,還要在列車到來之前先行起跑,以確保列車從身邊飛馳時能順勢攀緣而上。

生意人如若固執守舊,一味沉湎於過去躑躅不前,那就沒有發展前途,沒有更光明的未來。做生意應以企業環境為導向,審時度勢,決不要錯過任何商機。因為企業外部環境的改變,企業一定會受到影響,而變化又代表了機會,若生意人能掌握此變化的機會,就可能是成功的契機。若漠視變化,企業就會失去靈活性,喪失商機,以致在新時代中被逐漸淘汰。

其實商機處處都有,就看你有沒有審時度勢的眼光去發現商機,抓住商機。

借勢經營,尋找為自己生金蛋的母雞

在談到為創業集資的時候,許多專家、創業成功人士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 “借別人的雞,生自己的蛋 ”,意思是通過向別人或者銀行或者其他機構借錢貸款的形式來創業。這種方案無疑是正確的,因為一般的創業者要在很短的時間內籌集到大量資金,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而且等到企業或者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會需要大量的後備資金以使企業連續發展,而這時自己的資金已經全部投入到了前期的創業過程中,所以這個時候, “借雞生蛋 ”確實應該是個良策。

對於創業者來講,你擁有的資金越多,可選擇的餘地也就越大,相應成功創業的概率也就越大。如果你缺少資金甚至沒有資金,創業的一切將會是空中樓閣。

俗話說:孤掌難鳴,獨木不成林。一個涉入社會生活的人,必須尋求他人的幫助,借他人之力,助自己創業。無論你有沒有能耐,這都是一個必然的需要。就算我們渾身都是鋼,也打不了幾個釘。 “他人 ”這個詞是一個泛泛的概念,看起來不著邊際,而且 “他人 ”大多可能隻是你的陌路人,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是關係很一般的人。他們大多不可能實際地去幫助你,具體地幫助你。“他人 ”中隻有一種人能夠實際地幫助你,具體地幫助你,那就是朋友。這些貼近你的親朋好友,總是給你各種各樣的幫助。你遇有危難緊急之事,總是他們幫你排憂解難,讓你轉危為安。或者當你吉星高照時,也是他們為你抬轎唱喏。朋友,是一個特定的圈子。圈子雖小,作用卻難以估量。

在猶太商人中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句名言:隻有傻瓜才拿自己的錢去發財。美國億萬富翁馬克 ·哈羅德森說:“別人的錢是我成功的鑰匙。把別人的錢和別人的努力結合起來,再加上你自己的夢想和一套奇特而行之有效的方法,然後,你再走上舞台,盡情地指揮你那奇妙的經濟管弦樂隊。其結果是,富人會認為那不過是雕蟲小技,或者說不過是借雞生蛋,然而,世人卻認為你是別出心裁,出奇製勝而大獲成功。因為,人們根本沒有想到,你竟能用別人的錢為自己做買賣賺錢。 ”

很多成功的猶太商人在創業的初始階段財力有限,因此無本經營成為他們的首選,他們想出來的辦法通常是 “借錢賺錢,借錢發財 ”。猶太商人的變錢之道值得借鑒,在必要的情況下,要敢於借貸,善於用貸,借勢經營,尋找為自己生金蛋的母雞,創出一條借錢生錢的發財之路。

借錢賺錢是無本經營者最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畢竟兩手空空,身無分文,不論辦什麼事都舉步維艱,所以隻有靠借才能有出路。

猶太人密歇爾 ·福裏布爾經營的大陸穀物總公司,能夠從一間小食品店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穀物交易跨國企業,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其善於借助先進的通訊科技和大批懂技術懂經營的高級人才。他不惜成本不斷采用世界最先進的通訊設備,寧肯付出高額報酬,也要請有真才實學的經營管理人才到公司來。這樣,其公司信息靈通,操作技巧精通,競爭優勢總勝人一籌。他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才取得這些優勢,但他借用這些力量和智慧賺回的錢遠比他支出的大得多,正所謂 “吃小虧占大便宜 ”。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曾預先寫下這樣的墓誌銘: “睡在這裏的是善於訪求比他更聰明者的人。 ”的確,卡耐基能夠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鐵路工人變成世界知名的鋼鐵大王,和他能夠發掘許多優秀人才為他工作是分不開的。

真正精明的經營者掙錢不需要自己掏太多腰包,因為他們知道如何使用別人的錢。賺大錢往往需要的是智慧和膽量,而不是雄厚的資金。

伏特公司有著悠久的飛機製造曆史,它不甘心被別人吃掉,公司的經營者奮力抗爭,反抗林氏公司的收購。但詹姆斯 ·林最終還是以股市上公開收購和跟現有的股東私下議價成交,取得伏特公司的大部分股權。1961年春天,他終於如願以償兼並了伏特公司,改名為林 ·迪姆柯 ·伏特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為 LTV公司。

對詹姆斯 ·林來說,金錢不過是一個記錄而已,其事業中最精彩最輝煌的壯舉當屬吞並威爾遜公司。威爾遜公司工農業額每年 10億美元,比 LTV公司大兩倍,在當時的美國來說應該算是一個龐然大物,不可小覷。但野心勃勃的詹姆斯 ·林想要吞並它,采取的手段仍然是用股票做抵押貸款 8000萬美元,在公開場合下買了一部分威爾遜的股票,私下又用高價買了其餘股東的股票,結果他終於占有了威爾遜公司的絕大部分股份,同時把 8000萬美元的債務記到威爾遜公司的賬上。其采取的仍然是利用別人的錢賺錢的辦法,並把威爾遜公司分成三個股份有限公司發售股票,這三個股份公司發售股票所得款項已足夠抵上 8000萬美元的債務。詹姆斯 ·林不費吹灰之力,未動 LTV公司一分錢就吞並了威爾遜公司,這真是華爾街精彩絕倫的手法。金融界人士對詹姆斯 ·林的做法佩服得五體投地。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善於借助別人的力量為自己所用,做事情就能夠事半功倍,容易達到目的。不論是在商界還是在科技界,猶太人成功者眾多,就是因為他們懂得任何事業都不能一步登天,而隻能靠一點一滴地積累。不過 “積累 ”的辦法並不是一味地埋頭苦幹,而是多種多樣的,如果辦法得當,則可快捷而毫不費勁。如此看來,借 “雞 ”來為自己生 “金蛋 ”的確是一種快捷而毫不費勁的訣竅。

借助他人的力量成就自己的事業,不失為一種經商的上策,如果運用得好,何愁不成功呢?

78∶ 22的魔法生意經

有句話說: “世界的金錢裝在猶太人的口袋裏,智慧裝在華人的腦袋裏。 ”事實上,世界的金錢和智慧都裝在猶太人身上。那麼,猶太人之所以 “生財有道 ”,除了客觀環境使然,還有其他秘訣嗎 ?

當然有,那就是 “78∶ 22法則 ”,它構成了猶太人生意經的根本。猶太人正是因為有了這條法則,做起生意來才得心應手,常勝不敗。

“錢在有錢人手裏,賺錢就要賺有錢人的錢。 ”這是猶太商人的魔法生意經,而這一魔法生意經卻源自於他們對生活、對世界的看法,即 “78∶ 22”法則。稍微懂點經濟學的人都知道,有一個著名的 “洛侖茲 ”曲線,這個曲線表明了收入分配的格局,即是說,財富不是平均地掌握在人們的手中,而是恰恰相反,擁有收入 (財富 )的人隻占總人口一個比較小的比例。比如說: 80%的財富被 20%的人口占有,而其餘 80%的人隻占有剩下 20%的財富。換句話說:錢在有錢人手裏。這或許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但真正理解這句話,而且將其運用到商業運作、經營管理中的人卻不多。我們經常說: “美國人的財富在猶太人的口袋裏 ”,占美國人口很小比例的猶太人卻擁有美國大部分的財富,這正好證明了這個道理。猶太人不僅在美國,在亞洲的日本和歐洲的一些國家,也獨占金融界或商界鼇頭,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大有人在。如果有人問他們何以生財有道,他們會漫不經心地說一句: “錢本來就在有錢人手裏。”你或許很不滿意這個好像不是答案的答案,但是請你千萬別誤會,猶太人是告訴你一個真理:錢在有錢人手裏。所以,我們要賺那些有錢人的錢,這樣就可以快賺錢,賺大錢了。

眾所周知,自然界的空氣中氮與氧的比例是 78∶ 22;在人體中,水分與其他物質成分的比例也是 78∶ 22;在正方形中,如果其麵積為 100,那麼其內切圓的麵積也約為 78,其餘部分的麵積也剛好是 22.可見, 78∶ 22是大自然中一個客觀的大法則,是一個超乎一切的 “絕對真理 ”,它一直在冥冥之中規定著我們的世界,左右著我們的生活。這是一個具有絕對權威、千古不變的真理法則,猶太人的生意經就建立在這個法則之上,理所當然地將它作為經商的基礎,依靠這個不變法則的支持,獲得令世人豔羨的財富,這是猶太人千百年來經商經驗的精華。

我們不妨來舉個例子,如若有人問, “世界上是放款的人多,還是借款的人多? ”很多人當然會認為 “借款的人多 ”。然而,猶太人的回答卻正好相反,他們會一口咬定:“放款人占絕對多數。”而事實上也正如此。比如銀行,它從眾多的人手中借錢,再貸給另一部分人。假如是想借錢的人多,支大於收,銀行不就破產了嗎 ?

鑽石,是一種高級奢侈品,它主要是高收入階層的專用消費品,一般收入的人是購買不起的。而從一般國家的統計數字來看,擁有巨大財富、居於高收入階層的人數比一般人數要少得多。因此,人們都存在這麼一個觀念:消費者少,利潤肯定不高。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想到,居於高收入階層的少數人卻持有多數的金錢。換句話說,一般大眾和高收入人數比例為 78∶ 22,但他們擁有的財富比例卻要倒過來,即 22∶ 78.猶太人告訴我們:賺 “78”的錢,絕不吃虧 !一日籍猶太商人就看中了這一點,他把鑽石生意的眼光投向占人口比例 “22”的有錢人身上,一舉獲得巨額利潤。

1969年年末的一天,該日籍猶太商人就抓住時機開始尋找鑽石市場。他來到東京的 N百貨公司,要求借該公司的一席之地推銷他的鑽石,但是該公司根本不理他那套:“這簡直是亂來,現在正值年末,即使是財主,他們也不會來的,我們不冒這種不必要的風險。 ”斷然拒絕了他的請求。

但這位商人並不氣餒,堅持以 “78∶ 22”這條萬無一失的法則來說服 N公司,最後取得該公司一角,郊區 M店。 M店遠離鬧市,顧客很少,生意條件不利,但該日籍猶太商人對此並不過分憂慮。鑽石畢竟是高級的奢侈品,是少數有錢人的消費品,生意的著眼點首先得抓住財主,不能讓他們漏網,以賺取占錢 “78”的人的錢。當時 N百貨公司曾不以為意地說:“鑽石生意一天最多能賣 2000萬日元,算不錯了。”該日籍猶太商人立即反駁:“不,我會賣到 2億元給你們看。”這在別人看來,無疑是狂人的說法了。但該日籍猶太商人胸有成竹地說出這句話來,無疑是源於對 “78∶ 22”法則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