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酒以糯米或其他糖源為原料製成的含糖、有機酸、蛋白質、維生素、酵素、香料以至藥料的甜味飲料(乙醇含量通常不超過10%),富營養,特別適於易醉酒者飲用。通常的製法是:將糯米1000克泡軟蒸熟成較於而稍硬的飯後,置於鋁盆或竹簸箕中,用冷水衝至冷透且不黏為止,然後將壓成粉狀的酒釉(酵母)1個(約10克)撒散拌勻,盛於瓦缸或小碗中(因為發酵時會膨脹,故不要裝滿),於中心處挖一個小洞、密封,置於暖處(如暖氣片上或覆蓋棉被,29℃~32℃)24小時,即可成為甜酒釀直接食用或加工,冷熱均可飲。我國此名產甚多,主要有:
(1)白字酒(浙江金華、義烏)是一種黃酒,以大米(糯米或粳米)為原料,用多種草藥製成藥汁,再和麵粉、薑汁製成酒曲(或稱酒藥),用3次投料的喂飯法,酒糟再經重釀(一周期約30天),味鮮而甜。
(2)沉缸酒(福建龍岩)、密沉沉(福建福安)均以糯米為原料,糖化發酵的曲蘖為古田紅曲,配製30多種中草藥,埋壇3年,富含維生素、酵素等。
(3)蜜酒,世界各國均有生產的古代名酒,西方多是將蜂蜜發酵後加香草釀製,進餐時飲用。我國的製法則很簡單,將沙蜜500克、糯米飯500克、麵曲200克、涼開水5000毫升在瓶內混勻,密封7日成酒。
(4)甜酒衝蛋(湖南長沙),由洞庭湖濱產的糯米加上本地特製的甜酒藥(主要為酵母菌和糖化菌)發酵,並用著名的長沙水配製而成,用其衝成“半熟蛋”,動、植物蛋白兼備,極易消化。所謂半熟蛋是利用蛋中各成分凝固而烹製的,蛋清開始渾濁58℃,62℃~65℃失去流動性,白蛋白63℃凝固,蛋黃中的磷蛋白67℃凝固,蛋白在65℃~70℃完全凝固,80℃整個蛋凝固結實,因此若將蛋長期浸於65℃~68℃水中,蛋黃凝固而蛋白為半流動體。如果將蛋短時間熱到80℃,則蛋白凝固而蛋黃尚未固化,這兩種情況均為半熟蛋。
(5)黃酒(浙江紹興),由精白糯米、優質黃皮小麥配以鑒湖水製成的原汁酒,除乙醇含量較低外,含脂肪量卻高,故香味濃鬱,又稱料酒,有加飯、元紅、善釀、香雪四大品種。其特點在於酒藥(或稱小曲、酒餅)即菌種,分白藥、黑藥兩種:白藥作用較猛,適於嚴寒季節用;黑藥是用早米粉和辣蓼草再加陳皮、花椒、甘草、蒼術等藥末製成,適於秋夏季用。紹興酒已有2500多年曆史,兼飲料、藥用和調味之效。各種氨基酸達21種,每升含量約6700毫克以上,僅賴氨酸就有400毫克,有經3年以上陳釀者極香醇。
二、烈性酒
烈性酒均為蒸餾酒,以保證足夠高的乙醇含量,其最高者為美國伊州的“永不醉”酒(190°,含乙醇95%)。通常用含糖的食物,如穀物、薯類等為原料,煮熟後在溫度為24℃~29℃時發酵,此時糖酵解為乙醇(發酵產物稱為麥芽漿),壓汁(其固體物稱為酒糟)後蒸餾(溫度應介於78℃~100℃),最後陳化和勾兌。有些新蒸出的酒含有澀口的成分(芳香族物質),陳化可以改變其味道(難聞的有機酸和雜醇油作用生成香酯),在木桶中陳化數年,醇香味更好(一些雜質被木材吸收),也可用活性炭吸附除去異味。
1.我國的名酒
公元前8世紀周代就已會造酒,傳說酒由夏禹時的伐狄所創。各代都有詠酒的名詩,如“對酒當歌”、“酒旗相望大堤頭”、“吳剛捧出桂花酒”等,成為璀燥中華文化的一枝花。各地的名酒有:
(1)五糧液(四川),用高梁、大米、糯米、玉米、蕎麥等5種糧食按一定比例混合,以小麥製成的曲藥為糖化發酵劑,貯於老窖內發酵後蒸餾出的大曲酒,特點是發酵周期長,貯存老熟、嚴格、有悠香。
(2)西鳳(陝西),以高粱為原料,大麥、豌豆做曲,配以著名柳林井水,用土窖固態續楂法發酵14天,蒸餾後經“酒海”貯存3年以上,精心勾兌而成。本酒始於周秦,盛於唐宋,特點是回味愉快,不上頭,不幹喉。
(3)洋河大曲(江蘇),用優質高粱為原料,以小麥、大麥、豌豆培養的高溫大曲為糖化發酵劑,酒廠內有一千年古井“美人泉”,水質純正,用含有一種能產生窖香前驅物質的杆菌(芽孢杆菌)的紅色黏土作發酵池,有此好水好土,從而使酒香甜兼備。
(4)茅台(貴州),以高梁、小麥為原料,有2000多年的曆史,是醬香型曲白酒,采用多次加曲、多次攤晾、多次堆積、多次發酵,取酒後精心勾兌,再經3年以上貯存陳化(用壇密封埋在地下數年取出分裝),為世界名品。
(5)汾酒(山西),是高梁酒,其再製品竹葉青即以汾酒為基酒,配砂仁、當歸、竹葉等10餘種名貴中藥材和純淨冰糖泡製而成。
除上述幾種名酒外,還有許多極富特色的佳釀,如劍南春、瀘州大曲(四川)、古井貢酒(安徽)、董酒(貴州)、雙溝(江蘇)、二鍋頭(北京)等。
2.外國名酒
(1)白蘭地(法國),以蘋果、草莓、葡萄等為原料,由水果發酵漿蒸餾而得,陳化兩年以上去澀,與水、咖啡、蘇打水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