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乙醇的飲料,品種很多,酒已發展成為某種文化標誌。酒通常可按其乙醇的含量(15.6°時乙醇體積百分率的2倍稱為酒的度數)分為烈性酒(70°以上)、低度酒(65°以下)。各種酒的特色取決於所用的水質(如所含的礦物質特別是微量元素)和製作工藝(影響到有關營養成分的化學組成)。酒中除乙醇外,還有很多其他成分,如糖、維生素等,因而酒具有複雜的功能,其主要作用有:刺激作用,加速血液循環,有溫熱感(先民飲酒最初可能是為了驅寒取暖);藥用功效如減輕疼痛、引起睡眠和鎮靜作用;調味和營養作用,如乙醇在烹調魚、鵝蛋、野味及其他有異味的食物時可以去腥(溶出其成分並助其揮發)、賦香(與各種有機酸生成酯),助消化(酵母、維生素及溶解其他食物中的營養素),以及特殊的心理作用,如創造歡樂的氣氛,形成平和安詳的快感(加速血液中興奮劑如內啡肽的分泌)。
一、低度酒
用葡萄、大麥、稻米等為原料,經發酵、澄清(不經蒸餾)加工製得的乙醇含量較低的酒。由於含有大量酶、維生素、微量元素,這類酒不會使人中毒,有明顯的抗病毒作用和其他營養作用,主要有葡萄酒及各種果酒、啤酒、甜酒。
1.葡萄酒
葡萄酒及各種果酒要先製作優質果汁,如把鮮葡萄放入“去梗壓碎機”提取待發酵的汁,然後用二氧化硫處理,殺死不需要的野酵母,把最好的酵母菌株培養基加到發酵罐的葡萄汁中,使其糖分轉化成酒,加膠或蛋清作為澄清劑並濾去懸浮物質得新釀的酒,即可供飲用。也可以陳化幾年,去掉澀味即為成熟,如有必要在殺菌後裝瓶。葡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藥物之一,它是一種優質的補血飲料,治療缺鐵性貧血的一個古藥方就是“牛肉、鐵鹽、葡萄酒”,因為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葡萄酒可改變血液膽固醇和脂肪,可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心髒病發病率;有很好的放鬆作用和可口的味道,能刺激食欲。
葡萄酒和各種果酒品種極多,主要有:
(1)蘋果酒(法國)。發酵的蘋果汁,放在近冰點的溫度中保存,倒出結凍的濃縮液體,以增加其乙醇含量,可冷飲也可熱飲。
(2)樹脂酒(希臘)。用希臘葡萄製成,含樹脂,有鬆香味,特別適合食用魚、豬肉或家禽等淡味菜肴時飲用。
(3)丁香葡萄酒(中國)。用藏紅花、丁香等中草藥和葡萄鮮汁發酵製成,可滋陰補脾、健胃驅風、舒筋活血、益氣安神,尤其適宜婦女飲用。
(4)波爾多葡萄酒(法國)。有紅色、白色或玫瑰色(由不同色葡萄製得),進餐或進甜食時飲用,最好稍微冷卻效果更佳。
(5)香檳酒(美國)。是一種汽葡萄酒,是將原酒加少量糖後進行第二次發酵後製成的一種開胃酒,冷卻後上桌,盡可能保持氣泡。
(6)紅葡萄酒(意大利)。用意大利紅葡萄製成,在進食意大利肉或麵糊時飲用。
2.啤酒
啤酒是一種主要由大麥為原料製成的,在其泡沫中富含蛋白質和有機酸的發酵飲料(乙醇含量通常為2%~8%),其營養豐富,被稱為“液體麵包”。現已發現飲用少量啤酒,可鬆弛血管壁,使血管口徑變大(乙醇是血管擴張劑),血流增加,如與合適的膳食配合,邊吃邊飲,由於啤酒酵母中含有微量元素硒和鉻,可促進身體更好地利用碳水化合物,並使維生素搭配好。啤酒的製作是先使大麥粒發芽後去根粉碎,加入碎米(以增加糖分)煮熟製成麥芽漿,此時麥芽中的酶使澱粉轉化成糖,過濾後將所得糖汁與啤酒花共煮,隨後用酵母發酵,將澄清後的發酵麥芽汁過濾即得啤酒。在糖化過程中,澱粉酵素分解澱粉成麥芽糖和糊精,蛋白質分解酵素使高分子蛋白質分解為可溶性低分子蛋白質,最後糖酵解成酒,並含有戊糖、氨基酸、色素、單寧及酸與醇反應生成的酯,這使啤酒具有濃厚的香味和宜人的苦味。啤酒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醫學家研究了啤酒酵母的營養價值後才得以迅速發展的,牌號甚多,質地因酵母、水及工藝而異,馳名於世的有:
(1)格瓦斯(俄國)。這是一種含乙醇不超過0.7%的用黑麥麵包製成的(將酵母和乳酸杆菌共同經麥芽處理過的麵包糊發酵)的清涼飲料。
(2)烈性黑啤酒(美國)。由於烤得重麥芽呈黑色,它比其他大多數啤酒濃度大、味甜,更富營養。
(3)日本清酒又稱稻米啤酒。酒精含量達14%~16%,相當於葡萄酒,更超過大多數啤酒。由於稻米中澱粉在發酵前須轉化為糖,且所用的稻穀黴曲菌與通常釀製啤酒的相同,所以這種酒確實是啤酒。不同的是除乙醇含量高之外,它不加碳酸飽和,而且適於熱飲,而其他啤酒則均為冷飲。
(4)青島啤酒(中國)。因得嶗山礦泉水及其他優勢(曆史較久,始產於1903年),品質上乘,北京啤酒、上海啤酒亦為佳製。
(5)白啤酒(德國)。用小麥、大麥芽、啤酒花、酵母和水在瓶中發酵製成的渾濁酒,其酵母顆粒懸浮於酒中,營養價值高於別的啤酒,特別是複合維生素B含量豐富。
3.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