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烹飪中的添加劑(2 / 2)

知識點

固體醬油

固體醬油亦稱醬油膏,由北京市釀造三廠生產,該廠在生產工藝、設備技術、實際操作技術方麵摸索出一些經驗。原料配方:豆粕60%,麩皮40%,配比6:4。原料經過處理,接種曲進行通風製曲(25小時);采用低鹽固態發酵法,水浴保溫(45℃~50℃)發酵周期20天,浸出二級醬油;無鹽固形物14%~55%即可。按每一次濃縮投料計算膏體配比:醬油1200千克,精鹽154千克,味精3.2千克,白砂糖32千克(注意味精必須在濃縮成膏體時加入,攪拌均勻,否則失去調味的作用)。

延伸閱讀

吃魚巧去腥

魚類食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一旦被放線菌汙染,其蛋白質很容易被分解成三甲基胺、六氫化吡啶、氨基戊醛和氨基戊酸等,這些物質會發出令人不愉快的腥味。

放線菌通過魚鰓侵入魚體的血液中,並分泌一種具有惡臭(即土腥味)的褐色物質。淡水魚如鯉魚、草魚、鰱魚等蛋白質含量豐富,營養價值高,味道也很鮮美,但是這些河魚往往帶有土腥味。

如何去腥呢?殺魚時,一般先從魚鰓處放血,使魚肉中的毛細血管不會吃進魚血,盡可能地放盡血,這樣做出來的魚肉比較潔白,腥味少。鯉魚背上兩邊有兩條白筋,這是製造特殊腥氣的東西,宰殺時注意把這兩條白筋抽掉。

1.冷水去腥法。≤15℃的冷水,冷水有去腥的作用但是並不明顯。日本曾有此方麵的報道,原理可能是稀釋並水解魚類的腥味物質。

2.熱水去腥法。將魚用80℃的熱水稍泡一下,這種方法用的比較多,尤其是在蒸魚時,這樣不僅可以去腥,還可使蒸出的魚胸腹處不破裂,保持形態的完整。

3.牛奶浸魚去腥法。用適量牛奶浸泡生魚片刻,再烹炸,可以去掉魚腥味而且口味更佳。

4.食鹽加酸法>食鹽加堿法。食鹽去腥的原理主要是利用鹽析的原理,加上冷水利用滲透壓。鹽類的鹽析作用和晶體滲透壓的稀釋作用,在堿性條件下減弱,在酸性條件下加強。

5.加入佐料浸泡法。把河魚剖肚洗淨後,放在冷水中,再往水中倒入少量的醋和胡椒粉,或者放些月桂葉。經過這樣處理後的河魚,沒有土腥味。單獨放入食醋浸泡效果也不錯。

6.加薑等佐料(蔥、蒜等等)。薑蒜均含有揮發性有機物均可以達到去腥的作用。一般家庭做魚都會加入薑,但是什麼時候加入薑比較好呢?實驗表明,當魚體浸出液的pH值為5~6時,放薑去腥效果最好。如過早放薑,魚體浸出液中的蛋白質會阻礙生薑的去腥作用。所以,做魚時,最好先加熱稍煮一會兒,等到魚的蛋白質凝固了再放薑,即可達到除腥的目的。

7.加入酒類和醋類。因為酒中含有一定量的酒精,酒精是很好的有機溶劑。三甲基胺等能被酒精溶解,隨著加熱而與酒精一起揮發掉,黃酒、白酒都可以。此外,做魚加酒的同時,加點醋的味道會更鮮美。酒中的酒精與醋中的醋酸還能生成有芳香味的脂,增加了魚類食品的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