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烹飪中的學問(1 / 2)

所謂烹飪就是指做飯、做菜,後者即烹炒調製菜蔬,又特稱為烹調,是食物細加工的主要內容。熟食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為人們提供了可說是已經半消化了的食物,縮短了消化的過程,擴展了食物的品種(從野果到肉類),熟食促進了人類體力和智力的形成與發展,尤其是對人腦的影響更大。到今天這些作用仍是基本的,我們隻是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研究和提高。

1.熟食的作用

(1)殺菌。一般食物尤其是蔬菜中存有大量由肥料和存放時引入的病原體、寄生蟲卵及各類細菌,雖經洗滌,但不能除去(有時水本身就不幹淨),而加熱煮沸3~5分鍾,均可全部殺死,尤其是消化道傳染病菌,必須加熱消除。

(2)提味。通過加熱改善色、香、味,生成新的更富營養的化合物,提高食品的質量。

(3)分解。把食物燒熟,主要是將原來的大分子轉化為較小的分子,使體內的消化和吸收容易進行。所謂“熟”,是憑經驗判定的,指沒有“生”感,達到可以食用的程度。

(4)解毒。加熱可分解某些食物中的有害物質,如大豆和雞蛋中的抗胰蛋白酶(它妨礙人體內胰蛋白酶的活動),杏仁中的氰化物等。

2.加熱的方式

隨著食物的品種(主食或副食,肉或蔬菜)及食用要求而異,加熱的方式主要有幹、濕兩種。

(1)幹式。烤、燒、熏、煎、炒均屬之。其中烤常用於麵食,如烤麵包和燒餅,各種幹式除通用於魚、肉外,多用於蔬菜的烹製。其特點是火大(稱為武火)、水少、時間短。先用油和調料炸鍋後,放入菜肴,迅速翻動即可。蛋白質、脂肪和無機鹽大部留在菜裏,隻有小部分進入湯汁,但維生素有些損失。幹燒應注意防焦,因為肉在燒焦後,蛋白質中的色氨酸分解,可引起食物中毒。所以,燒焦的菜肴不宜吃。此外,火太大油中會出現怪味,這是由於溫度太高時,由脂肪水解生成的甘油分解成丙烯醛(軍事上用作催淚瓦斯)揮發,有毒性。

(2)其他。主要是幹式,也可濕式兼有的是微波爐加熱,其特點是不用爐火或電熱,而用微波作熱源。微波是一種不會導致電離的高頻電磁波,可被封閉在爐箱的金屬壁內,形成一個類似小型電台的電磁波發射係統。由磁控管發出的微波能量場不斷變換方向,像磁鐵一樣在食物分子的周圍形成交替的正、負電場,使其正、負極以及食物內所含的正、負離子隨之換向,從而引起振動或振蕩。當微波作用時,這種振蕩可達25億次/秒,從而使食物內部產生大量的摩擦熱,最高可達200℃,4~5分鍾內可使水沸騰。其加熱溫度、快慢及均勻性由食物本身的特點決定,對含糖、油脂量較高的食物效率較高,作用深度為2~3.5厘米。食物的尺寸一般不宜超過5厘米,特點是微波從各表麵、頂端及四周同時作用,所以均勻性好。陶、粗陶、瓷、硬紙、塑料薄膜、玻璃等均可製作微波加熱皿,它們本身不受熱。鋁、不鏽鋼及其他金屬或某些塑料容器反射微波,不能加熱食物並引起火花飛濺、器皿變熱。

(3)濕式。是煮、蒸、燜、燉、煨及汆等的總稱,其中煮、蒸、燜主要用於主食,如米、麵的加工;這些方式也都適於肉、魚的烹調。濕式法的特點是火較小、水多、加熱時間較長。較富特色的有:①先把食物,如肉浸沒在放好調料的冷水中,徐徐加熱(稱為文火緩燒),肉汁、脂肪和蛋白質從肉的表麵逐漸滲出,等到肉比較熟爛,湯裏的營養比較豐富。我們稱水較少者為燉,水較多者為煨。武漢的八卦湯(甲魚或烏龜為主要原料)是這類烹調方式的名品。②在燒製如肉、魚等食品時,為適當掌握湯的濃度,將水分用小火(85℃左右)耗去,稱為收汁。③先把湯燒開,再投入肉,這樣使肉表麵上的蛋白質凝固,將大部分脂肪、蛋白質保存在肉內,因此肉味較香,湯汁則很清淡,這種方式稱為汆,與此類似的還有焯。前者原料下鍋時間較短,食品嫩脆;後者加熱時間較長,一般達到八九分熟,多用於蔬菜,用於肉食時稱為涮,要求刀工好,切得薄,如北京的涮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