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鬆花蛋
鬆花蛋又稱皮蛋,通常用鴨蛋(殼厚不易破)經燒堿、石灰或草木灰等堿性物醃製24小時以上製得。蛋白呈黑褐色的透明凝膠狀,並有鬆葉狀結晶花紋,亦稱鬆花,該結晶可能是水分減少後,分解的氨基酸(如酪氨酸)析出而成;蛋黃為暗綠色,係鐵的硫化物,並有硫化氫及氨生成,因而呈臭味,並顯強堿性。皮蛋的維生素(A、B_1、B_2)較原蛋減少30%,氨基酸亦減少,但在氫氧化鈉作用下,蛋白質已分解為小分子的胺類,易於消化。
鬆花的料液各地略有不同。過去,常在堿中加氧化鉛以加速熟化,且防止蛋的美麗的棕褐色退去或變灰;現在改加鐵鹽以抑製鉛毒。北京鬆花料液的配方(千克為單位):純堿3,石灰13,紅茶末0.75,鹽3,金生粉(氧化鉛,現改用硫酸亞鐵)0.5,桑柴灰3.5,開水55,混勻。可用於1000隻蛋,夏天浸3~4天,冬天浸6~7天。
鬆花蛋味道鮮美,因蛋白質分解生成的穀氨酸鈉特別豐富,但不宜多食,否則由於堿性較大影響人體的酸堿平衡,導致梅尼埃病,通常以拌醋進食為佳。
3.腐乳
腐乳由豆腐經酶菌發酵而成。把切塊的老豆腐置於竹筐中,蓋以稻草,置於密閉的暖箱(約32℃)數日後,豆腐表麵即長滿絨毛,再移入壇中加調料並密封,2~3日後即得。在這個發酵過程中,絨毛即為乳腐毛酶,從稻草上“傳染”至豆腐,這種酶是反應能力特別強的蛋白酶,使部分蛋白質水解成多種氨基酸和易消化的蛋白腖,特別是其中的穀氨酸呈鮮味。所用的調料通常為鹽、花椒、老酒和醬,加紅糖染色者為紅腐乳;發酵稍深時,有硫化氫、氨及其他硫化物釋出,是為臭腐乳,這類臭味物易揮發消除,且量極少,無害。
知識點
味精
味精,俗名“味之素”,學名“穀氨酸鈉”,是采用微生物發酵的方法由糧食製成的現代調味品。成品為白色柱狀結晶體或結晶性粉末,是目前國內外廣泛使用的增鮮調味品之一,其主要成分為穀氨酸和食鹽。穀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種,也是蛋白質的最後分解產物。
延伸閱讀
油炸臭豆腐
臭豆腐“聞著臭”是因為豆腐在發酵醃製和後發酵的過程中,其中所含蛋白質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所含的硫氨基酸也充分水解,產生一種叫硫化氫(H2S)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具有刺鼻的臭味。在蛋白質分解後,即產生氨基酸,而氨基酸又具有鮮美的滋味,故“吃著香”。
1.原料:精製水豆腐8片,切成32小塊,專用鹵水2500克,醬油50克,青礬(硫酸亞鐵)3克,鮮湯150克,幹紅椒末50克,香油25克,精鹽8克,味精3克,炸用植物油1000克。
2.製法:將青礬放入桶內,倒入沸水,用木棍攪動,然後將水豆腐壓幹水分放入,浸泡2小時,撈出晾涼瀝去水,再放入專用鹵水中浸泡(春秋季浸泡3~5小時,夏季浸泡1~2小時,冬季浸泡6~10小時),豆腐經鹵水浸泡後,呈黑色的豆腐塊,取出用冷開水稍衝洗一遍,平放竹板上瀝去水分;把幹紅椒末放入盆內,放精鹽、醬油拌勻,燒熱的香油淋入,然後放入鮮湯、味精兌成汁備用;鍋置中火上,放入炸用植物油燒至六成熱時逐片下入臭豆腐塊,炸至豆腐呈膨空焦脆即可撈出,瀝去油,裝入盤內;再用筷子在每塊熟豆腐中間紮一個眼,將兌汁裝入小碗一同上桌即可。臭豆腐質地外焦內脆軟嫩,味鮮香微辣,是湖南有名的風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