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美?這是一個社會科學範疇的問題,本書討論的美僅指自然美。色、香、味都是人們所需要的,美的感受與信息的獲取方式有關。大腦的信息源是人體的5種感官,它們提供的信息量(%)分別為:視覺83,聽11,嗅3.5,觸1.5,味1。也就是說色、香、味、音,它們構成了自然美的要素。本章主要從化學的角度討論色、香、味。實際上,景象各異的自然美,都是為數不多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色素賦予的。
1.天然色素
天然色素指未加工的自然界的花、果和草木的色源,主要有:
(1)血紅素。為含鐵的卟啉絡合物,呈紅色,存在於血液及肌肉細胞中。血紅素常與細胞蛋白結合構成肌紅蛋白及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
(2)花青素。這是氯化3,5,7-三羥基香豆素的苯基上連接不同-OH基化合物的一類物質的總稱。它們易溶於水,呈不同顏色。酸性時為紅色;堿性時顯紫、藍或綠色。如和其他的物質共存,則顏色發生複雜的變化,與單寧及黃色素一起,堿性時為深黃,遇還原劑褪為無色;氧化又複原色;與鐵鹽結合呈綠或暗綠色;與錫離子結合則顯紫色。花青素主要存在於各種花中。
(3)黃色素。廣布於植物的花、果實、莖、葉等處,多為黃色,可溶於水,係黃酮及其衍生物的總稱。高粱的葉、種子、蕎麥、煙葉之黃色亦源於黃色素。
(4)單寧。廣布於植物中,呈棕色。茶葉中尤多,為酚類化合物,主要有焦性沒食子酸單寧及兒茶酚單寧(兒茶素)。
(5)葉綠素。綠葉、未成熟果實的綠皮及蔬萊的綠色部分的色,都是由於這些植物的細胞中存在葉綠體的結果。而葉綠體是由葉綠素與類葉紅素混合並與蛋白質共同形成的複合體。葉綠素則是葉綠酸與葉綠醇及甲醇組成的酯,它是鎂的配位化合物(C_55H_72N_4O_5Mg),呈藍綠色。
(6)類葉紅素,主要存在於植物的細胞中,動物體內亦有少量。胡蘿卜、甘薯、南瓜、蛋黃、柑橘、玉米、杏等,以及蟹、蝦等的黃色均由於含有類葉紅素。在結構上它是由左右對稱的C_4O與中間的4個異戊二烯單位連接構成。
2.食品色素
食品色素多從天然物中提取,使食品著色。
(1)薑黃素。從薑的黃莖中提取的一種黃色色素,為含3個雙鍵的羥基化合物。本品著色力、抗還原性能力強,但耐光、耐熱和耐鐵離子性能差。通常用薑黃粉作傳統的天然食用的黃色素,但由於太辣,除用於咖喱粉外,不宜直接食用。
(2)β-胡蘿卜素。由胡蘿卜素中提取而得,呈橙紅色,是有9個雙鍵的多烯類化合物,性能較穩定,屬油溶性,多用於肉類及其製品的著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