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食物裏的人工毒素(2 / 2)

(2)黴菌毒所引起的黴菌病,極為古老。主要有:①丹毒,指存在於麥角中的紫花麥角菌中毒,該毒素分布於各種黑麥、小麥、大麥中,主要症狀為全身癢、麻木,長期吃麥角者則痙攣、發炎,最終手腳變黑、萎縮並脫落。麥角中毒涉及6種生物堿,通常麥角是一種防止失血、治療偏頭痛的藥物,但食用含量超過0.3%的麥類即會中毒。預防辦法是穀物加工前應篩去麥角,出現症狀即應用無麥角飲食調治。②黃曲黴毒素,是一類存在於黴變的穀物中的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毒素,中毒症狀是肝損傷、肝癌及兒童的急性腦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有流行於前蘇聯、烏幹達、泰國的兒童急性感染中毒的報道。黴菌毒素也作用於動物,1960年英國有10萬隻火雞死於某種神秘的疾病,其後發現慘死雞的飼料、花生餅粉中存在大量黃曲黴素。預防和處置的主要措施是,在幹燥條件下保存穀物(相對濕度應低於18.5%)及易黴變的含油種子如花生、葵花子相對濕度應低於9%)等;紫外線輻射、有機酸(乙酸及丙酸混合物或丙酸)作用於穀物、氨氣處理棉籽可使毒素失活。人或動物黃曲黴菌中毒後,迄今尚無藥可治。

知識點

馬錢子堿

馬錢子堿,一種極毒的白色晶體堿,來自於馬錢子和相關植物,用於毒殺齧齒類動物和其他害蟲,主要在醫學上作為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劑使用。

延伸閱讀

醃製食品少吃點

盡量少吃鹹肉、鹹魚、鹹蛋、鹹菜等醃製食品。如要自己醃製,注意時間、溫度以及食鹽的用量。溫度過高,食鹽濃度10%~150%時,還有少數細菌生長;當濃度超過20%時,一般微生物都會停止生長;醃製時間短,易造成細菌大量繁殖,亞硝酸鹽含量增加。那麼,醃菜時到底什麼時候亞硝酸鹽濃度最高?不同研究結論各異,不過有個相同的結論是:亞硝酸鹽含量隨著醃製時間有一個由低到高、達到峰值後又下降為低值的變化。以5%~6%鹽量醃大白菜為例,醃製4天時,亞硝酸鹽含量最高,5天後亞硝酸鹽含量開始下降,10天後到低值。所以,醃菜宜在醃製15天後,確認其醃透了再食用。當然,由於菜的品種、醃製溫度和鹽量不同,亞硝酸鹽含量變化不一樣。一般來說,至少要到15天,最好在30天後食用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