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其他食物
①河豚魚,其內髒和皮膚中尤其是卵巢和肝中存在河豚毒素,是一種強神經毒劑,不僅可毒死人,而且可使其他食此髒器的動物如貓、犬、豬致死。我國東南沿海每年都有中毒者。1958—1959年日本曾發生500例河豚魚中毒,死亡率達50%。解決辦法是食用鮮魚先去皮去內髒,河豚魚的內髒和皮膚都含毒素。②煙熏魚、肉,即通常我國南方用稻草熏製的臘魚、臘肉(因通常在寒冬臘月食用,故名),通常含兩類毒物,即黃曲黴素及亞硝基化合物。由於黃曲黴素耐熱性強,在280℃以上才分解,油溶性好;由於鹽中常含有硝酸鹽(各種塵土及古宅的牆壁含量多),受熱時在還原劑作用下成亞硝酸鹽,然後轉化成亞硝胺。這兩者致癌已確證。③含毒的花蜜,如杜鵑紅、山月桂、夾竹桃等的花蜜中含有化學結構與毛地黃相似的物質,山月桂的花蜜不可食用,可引起心律不齊、食欲不振和嘔吐,應充分蒸煮以去毒。④蘑菇,可食用者300多種,毒蘑的主要毒素有:原漿毒(使人體大部分器官發生細胞變性)、神經毒(痙攣、暈厥)、胃腸毒(胃腸劇痛)和溶血毒(溶血性貧血)4類,關鍵在於識別。毒蘑的主要特點有:蘑冠色澤豔麗或呈黏土色,表麵黏脆,蘑柄上有環,多生長於腐物或糞土上,碎後變色明顯,煮時可使銀器、大蒜或米飯變黑。⑤生魚,淡水魚如鯉魚大都含有破壞維生素B_1的酶稱為硫胺素酶,如生吃易得維生素B_1缺乏症(腳氣病或心力衰竭而突然死亡),較長時間加熱可破壞這種酶,並保留原有的維生素B_1。
知識點
秋水仙堿
秋水仙素是一種生物堿,因最初從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來,故名,也稱秋水仙堿。純秋水仙素呈黃色針狀結晶,熔點157℃,易溶於水、乙醇和氯仿,味苦,有毒。秋水仙素能抑製有絲分裂,破壞紡錘體,使染色體停滯在分裂中期。這種由秋水仙素引起的不正常分裂,稱為秋水仙素有絲分裂。在這樣的有絲分裂中,染色體雖然縱裂,但細胞不分裂,不能形成兩個子細胞,因而使染色體加倍。自1937年美國學者布萊克斯利(A.F.Blakeslee)等,用秋水仙素加倍曼陀羅等植物的染色體數獲得成功以後,秋水仙素就被廣泛應用於細胞學、遺傳學的研究和植物育種。
延伸閱讀
隔夜菜要少吃
所謂“隔夜菜”,是指燒熟後在常溫或5℃下存放10小時以上的蔬菜。“隔夜菜可能會產生致癌物亞硝酸鹽”,這句話是大錯特錯的。因為亞硝酸鹽不是致癌物,亞硝胺才是致癌物。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吃“隔夜菜”與癌症相關性的病例研究報告,連動物實驗也沒做過。當然,這並不是說隔夜菜沒問題。隔夜菜中亞硝酸鹽含量高於剛做好的菜,而且室溫越高、放得越久,亞硝酸鹽的含量就越高。而亞硝酸鹽在體內可轉化成致癌物亞硝胺,所以隔夜菜還是少吃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