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方法是針對某些容易腐壞的物品提出的。
1.蔬菜和水果
蔬菜水果如由於貯存不善而變質,則增產也是一種浪費,全世界這種損失達25%~60%。通用的存放辦法是10℃以下保存(因10℃以下酶及細菌的活動減弱),但因物而異。
(1)香蕉在11℃~14℃可較耐久存放(2周),超過25℃,果肉軟黑;溫度過低,亦生障害變質,但可剝皮深度冷凍(-10℃)達數周,解凍後迅速食用而無害。
(2)柿可冰凍,也可在10℃~15℃時窖藏脫澀,其澀味來自無色花青素,為草本結構的配糖物,易溶於水。成熟後,氣化或聚合成為水不溶物遂失澀味,其他脫澀法還有溫水浸(40℃水浸10~15小時)、酒浸(40%酒噴灑,密封置於暖處5~10日)、幹燥(剝皮後懸置徐徐陰幹)等,旨在使花青素揮發或溶解。氣體法(將生柿置於含CO_2 50%的容器內數日)較新穎,亦可置於含0.1%乙烯的容器內,實為催熟。
(3)馬鈴薯附有較強的馬鈴薯菌,貯存的適宜溫度為7℃~8℃,濕度85%~90%,兩者過低、過高均易使之發芽而毒變(生成一種微苦配糖物茄堿);碰傷後容易變色,因所含的酪氨酸、綠原酸等受氧化酶作用或與Fe^3+作用的緣故,還可導致空心、黑心和內部黑斑,是由於收獲期過早或日光曝曬。
(4)甘薯貯存中的大問題是黑斑病,由黑斑菌從傷口侵入寄生而得,斑的組成是多酚類物質積累後經氧化產生的黑色聚合物。克服辦法是保溫32℃~35℃及濕度90%經4~6日,使傷口及表皮幹燥收縮,然後在10~15℃正常貯藏(於地窖)。甘薯經蒸煮加工後變暗,幹燥後表麵出現白粉,即經β-澱粉酶作用生成的麥芽糖,久浸於水中後,甘薯硬化,這是由於細胞死後鈣質通過細胞膜,在膜上形成果膠酸鈣,再經水煮亦不能軟化,故烹製前不應沾水。
2.穀類
穀類在貯存中因氧化、呼吸、酶的作用,發生各種變質。
(1)小麥的顯著特點是蛋白質含量高於其他穀物,且主要為麩蛋白(主要成分為麩胺酸),結構中含-SH鍵,在濕潤時柔韌而黏著力強(結合成-S-S-橋),放置適當時間後因氧化而成團,是為發麵,但捏和過久,其分子間的-S-S-結合轉化為分子內的結合,則黏性降低,成為碎塊,失去加工性能,故小麥貯存切忌受潮。
(2)稻米中含脂解酶分解米中的脂肪,釋出酸,該酸包蔽於螺旋構造的直鏈澱粉中,阻礙米粒吸水,蒸飯時澱粉粒細胞膜不易破裂,故陳米粗硬。過高的水分促進呼吸與發熱及蟲害,穀溫15℃,水分14%(75%相對濕度的平衡成分)以下,可抑製害蟲繁殖,在20℃以上則否;粗米10℃以下於幹處密封貯存,可數年不變,但精製白米則難以久存。近年西安曾發現隋煬帝時代的穀倉,其中的穀粒仍很完好。
3.肉、蛋、乳類
肉、蛋、乳類即葷食類,其特點是蛋白質及脂肪含量高,貯存時細菌作用和酵解較嚴重。
(1)肉。貯藏的主要問題是控製腐敗細菌的活動。通用的方法是酸化(醋漬,因酸性環境不利細菌生長,如醋泡豬蹄、香腸等)、排除空氣(真空或充二氧化碳、氮氣包裝,以防氧化)、幹燥(烘幹、風幹、急凍以降低水分)、醃製(鹽、糖漬)、輻射等。家用香料調製法值得推薦,即用芥末油或大蒜汁塗抹鮮肉,因其中的大蒜素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可有效抑製細菌活動,加入其他香料還可掩蓋臭味(許多香精本身亦可殺菌)。
(2)蛋。在低溫下冷藏(0℃,相對濕度75%~80%)可達1年,但出庫後易腐,應在1周內用完;浸入3%矽酸鈉液或石灰乳中,可保存5~8個月,因該堿性溶液可殺菌,且蛋呼出的二氧化碳可堵住殼麵氣孔而得到保護;塗凡士林或石蠟等蓋住氣孔再冷藏,可防止水分損失及外界細菌侵入;用草木灰、稻殼等覆蓋,置於通風良好的陰涼處亦可保存1個月;於CO_2及N_2氣中冷藏,可長期存放,CO_2可降低pH值,防止蛋白質自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