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高滲透壓。用鹽醃、糖漬,使微生物體內脫水而亡,如各種醃肉,蜜餞的桃、杏等。
(3)密封罐裝。1810年阿珀特(法)發明罐頭保存食物,辦法是加熱殺菌以後防止再與空氣和其他細菌接觸,有些罐頭肉已保存了一個世紀以上。
(4)低溫冷藏。大多數病菌和腐敗菌均屬嗜中溫(10℃~60℃)類,10℃以下繁殖速度和活性均降低;0℃以下一般已無力分解蛋白質和脂肪,急速冷凍效果更好,如用急凍至-30℃,啤酒酵母存活率0.0017%,而緩凍至相同溫度則為46.4%。
(5)高溫殺菌。通稱巴氏滅菌法,即在60℃~70℃處理20分鍾或80℃~90℃熱1分鍾,殺菌率均達99.9%。
(6)脫水或幹燥。細菌繁殖需要水分,即水分活性,與此相應食物中水含量應分別控製在10%、20%、30%(對細菌、酵母、黴菌)以下,奶粉、幹魚、幹菜、幹果、糧食和麵粉均應如此。
知識點
滲透壓
將溶液和水置於U形管中,在U形管中間安置一個半透膜,以隔開水和溶液,可以見到水通過半透膜往溶液一端跑,假設在溶液端施加壓強,而此壓強可剛好阻止水的滲透,則稱此壓強為滲透壓。滲透壓的大小和溶液的重量摩爾濃度、溶液溫度和溶質解離度相關,因此有時若得知滲透壓的大小和其他條件,可以反推出溶質分子的分子量。
延伸閱讀
細辨保鮮膜
目前市場上出售的絕大部分保鮮膜和常用的塑料袋一樣,都是以乙烯母料為原材料,根據乙烯母料的不同種類,保鮮膜可分為3大類。
第一種是聚乙烯,簡稱PE,這種材料主要用於食品的包裝,我們平常買回來的水果、蔬菜用的就是這種膜,包括在超市采購回來的半成品用的都是這種材料;第二種是聚氯乙烯,簡稱PVC,這種材料也可以用於食品包裝,但它對人體的安全性有一定的影響;第三種是聚偏二氯乙烯,簡稱PVDC,主要用於一些熟食、火腿等產品的包裝。這3種保鮮膜中,PE和PVDC這兩種材料的保鮮膜對人體是安全的,可以放心使用;而PVC保鮮膜含有致癌物質,對人體危害較大。因此在選購保鮮膜時,應選用PE保鮮膜為好。從物理角度出發,保鮮膜都有適度的透氧性和透濕度,調節被保鮮品周圍的氧氣含量和水分含量,阻隔空氣中的灰塵,從而延長食品的保鮮期。因此,不同食品選用不同的保鮮膜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