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毒氣之王”芥子氣(1 / 2)

隨著新毒劑的不斷出現並在戰場上的大量使用,到了一戰中期,各式各樣的防毒麵具也逐漸產生和得以完善,防毒麵具已足以防禦通過呼吸道中毒的毒劑,這使得化學武器的戰場使用效果大大降低,盡管各國仍在努力尋找能夠穿透麵具的新毒劑,但都是徒勞的。而此時,德軍已悄悄地研製了一種全新的毒劑,作用方式由呼吸道轉向了皮膚,並醞釀在適當時機使用,這就是被稱為“毒氣之王”的糜爛性毒劑——芥子氣。

芥子氣是英國化學家哥特雷在1860年發現的。1886年德國化學家梅耶首先研製成功,並很快發現它具有很大的毒性。德國首先把它選為軍用毒劑,並在芥子氣炮彈上以黃十字作為標記,以後人們就把芥子氣稱為“黃十字毒劑”。直到今天,大家還習慣以黃十字來標誌芥子氣。芥子氣學名為二氯二乙硫醚,純品為無色油狀液體,有大蒜或芥末味,沸點為219℃,在一般溫度下不易分解、揮發,難溶於水,易溶於汽油、酒精等有機溶劑。它具有很強的滲透能力,皮膚接觸芥子氣液滴或氣霧會引起紅腫、起泡,以至潰爛,如果吸入芥子氣蒸氣或皮膚重度中毒亦會造成死亡,它的致死劑量為70~100毫克/千克體重。其中毒症狀十分典型,可分五個發展階段:

(1)潛伏期:芥子氣蒸氣、霧或液滴沾染皮膚後,一般停留2~3分鍾後即開始被吸收,20~30分鍾內可以全部被吸收。這段時間內皮膚沒有痛癢等感覺和局部變化,而此時已進入潛伏期。芥子氣蒸氣通過皮膚中毒,潛伏期為6~12小時;液滴通過皮膚中毒,潛伏期為2~6小時。

(2)紅斑期:潛伏期過後,皮膚出現粉紅色輕度浮腫(紅斑),一般無疼痛感,但有瘙癢、灼熱感。中毒較輕者,紅斑會逐漸消失,留下褐色瘢痕。中毒較重者,症狀會繼續發展。

(3)水泡期:中毒後約經18~24小時,紅斑區周圍首先出現許多珍珠狀的小水泡,各小水泡逐漸融合成一個環狀,再形成大水泡。水泡呈淺黃色,周圍有紅暈,並有脹痛感。

(4)潰瘍期:如水泡較淺,中毒後3~5天水泡破裂;如水泡較深,中毒後六七天水泡破裂。水泡破裂後引起潰瘍(糜爛)。潰瘍麵呈紅色,易受細菌感染而化膿。

(5)愈合期:潰瘍較淺時,愈合較快。潰瘍較深時,愈合很慢,一般需要兩三個月以上,愈合後形成傷疤,色素沉著。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芥子氣以其無與倫比的毒性,良好的戰鬥性能,為當時各類毒劑之首,所以有“毒劑之王”的說法。德國使用“黃十字”炮彈僅僅3個星期,其殺傷率就和往年所有毒劑炮彈所造成的殺傷率一般多。因此這種毒劑,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曾經使用過的許多毒劑被淘汰,有的雖未被淘汰但已經降為次要毒劑,唯獨芥子氣,仍然以主要毒劑存在,直到今天還是如此。

“毒劑之王”芥子氣雖然有較好的使用性能,然而也有致命的弱點,那就是中毒到出現症狀有一個潛伏期,少則幾個小時,多則一晝夜以上。芥子氣的使用密度無論多大,染毒濃度不管多高,要使中毒人員立即喪失戰鬥力是不可能的。同時,芥子氣的持續時間長,妨礙了自己對染毒地域的利用。另外,芥子氣的凝固點很高,在嚴寒條件下就會凝固,呈針狀結晶,而影響戰鬥使用。這樣,芥子氣的使用時機就受到了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