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精神是客家人的優秀思想意識、道德品質、倫理觀念和文化習俗的集中體現。目前中外客家學者對客家精神的含義,有各種不同的理解和表述。作者認為,客家精神主要表現在下列四個方麵:(1)開拓進取;(2)艱苦奮鬥;(3)崇文重教;(4)包容寬恕;(5)愛國愛鄉。
客家精神的形成,首先源於中華民族精神的影響,是繼承了中原傳統文化的結果。其次,它與客家先民因屢經戰亂而不斷南遷,與漫長艱苦歲月的磨難有關。再有,它還與客家人在南方窮鄉僻壤艱辛創業的各種鍛煉分不開。最後,客家精神也與客家先民南遷後,在和南方百越民族的共處中,吸收了百越民族,特別是佘族的優秀品德、氣質和文化分不開。
一、開拓進取
當年,客家先民為躲避戰亂、災荒而漸次南遷。為此,有人稱客家人是“中國的吉卜賽人”。其實,客家人不但與流浪各地靠賣藝、占卜等為生的歐洲吉卜賽人不同,也與今日外國那些因躲避戰火而遷逃他鄉甚至流落到外國去的難民,隻是消極地等待國際難民組織救援不同。客家先民每遷到一地,便自己動手,披荊斬棘,開創新的家園。他們在拓殖家園的艱苦歲月中,既開發了南方的荒蠻之地,傳播了中原的先進文化、技術,也培養了客家人的開拓精神。
在客家民間,留下了不少鼓勵開拓、激勵進取的風俗習慣。例如在客家人的祖先崇拜中,最尊崇的是開基祖。客家人對先祖不畏艱險、開創基業的敬仰之情,寄寓著對開拓精神的頌揚與傳播。
客家人的開拓進取精神,還表現在鼓勵人們向外發展,甚至到海外去謀生。客家謠諺說:“情願在外討飯食,不願在家掌灶爐”,“情願在外做到死,不願在家守嬌妻”。客家地區山多田少,不少人生計無著,於是便鼓勵子弟外出謀生,甚至有不少家境貧窮、身無分文者,他們把褲腰帶一勒,挑上一副竹籮,也敢於出門闖蕩世界。反之,如有外出機會,卻因戀家而不願出門,則被視為“灶下雞”,是沒有出息的人。同樣,如果外出謀生,不圖進取,甚至因為眷戀妻兒而返回家鄉,也會被人鄙視,認為是在外邊混不下去才回家。
當社會矛盾激化,民不聊生,或國家民族處於危難時期,客家人的進取精神便表現為奮起反抗壓迫奴役,以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來推翻腐朽的舊製度、舊政府,建立新社會,挽救國家和民族。為此,客家有一句民謠說:“敢食三斤薑,敢頂三下槍。”形象地表現了客家人敢於奮鬥的大無畏精神。
二、艱苦奮鬥
勤勞節儉,艱苦奮鬥,這是客家精神的又一重要方麵,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中有許多體現。例如正月初一過大年,不少人家都在這天吃素,除有信佛者為吃齋禮佛外,更多的人是為了節儉,留下雞鴨魚肉招待親戚朋友。
在人生禮俗中,如兄弟分家時,各家嶽丈便用木桶挑著米、柴、鍋碗瓢盆、發糕和芹菜、蔥、蒜到女婿家來,一則幫助女兒女婿安家,二則借芹菜、蔥、蒜的諧音,鼓勵小倆口成家立業後,勤儉持家,聰明善算,發家致富。
各地流傳的民間諺語,也是客家人進行艱苦奮鬥教育的生動教材。比如“早起三朝當一工”。客家人不睡懶覺,平日婦女早早起床燒火做飯、挑水洗衣、喂豬喂雞,男人則早早下田、上山幹活。不少人起床後,先下地幹活,回來再吃早飯。至於插秧時節,村民更是半夜起來,在田頭插上火把,拔秧,插秧。
客家人大多住在山裏,出門就得上崗下岌(yìn)。舊時山裏不通公路,進出全靠肩挑。客家謠諺說:“三日肩頭四日腳”,意為挑擔子艱苦,但經過磨煉,待磨出鐵腳板,練就鐵肩頭,便不怕挑擔之苦了。
三、崇文重教
在客家地區,特別是廣東梅州地區,“村村有學堂,家家有學子,處處有讀書聲”,是中國的“文化之鄉”。目前448萬人的梅州市,共有小學2、300多所,中學200多所,還有師範、衛生、工業、商業、農業、戲劇等八所中專學校。高等學校則有梅州教育學院、嘉應師範專科學校和嘉應大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