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客家精神(2 / 2)

當年客家先民南遷,不少是書香門第,“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讀書仕進的傳統觀念,使他們必送子弟求學。同時,由於山多田少,本地難以為生,許多男子隻有到外地或海外謀生,這就要求他們必須讀書識字和學得謀生本事。為此,客家人從孩童開始便用兒歌進行崇文重教的教育:“唔讀詩書,有目無珠。”隻要子弟潛心向學,父母再窮再苦,那怕是靠挑擔、燒炭,也要供他們讀書。

同時,客家民間也有種種興辦教育的村規民約和傳統習俗。不少氏族有公嚐山、公嚐田,這是祖輩在兄弟分家時,並不將祖產分盡,而將一部分田地、山林、魚塘留下來作為氏族的公產,並用其每年的收入來興辦村學,幫助教師,支持族中子弟上學。有的族規還寫明,凡考上中學、大學者,資助錢財若幹。此外,從前民間還有“文會”、“互助會”,將集股所得的錢、糧,以獎學金的形式來扶助窮家子弟求學。

客家素有尊敬老師的傳統。他們教育孩子要尊敬老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昔日有些客家山村的學生,平日要輪流給老師送蔬菜;逢年過節,家長要請老師到家作客或給老師送些土產。

四、包容寬恕

客家人崇尚儒家思想和傳統倫理。其中,包容、寬恕也是客家精神的一個方麵。客家人講忠恕,為人寬恕、厚道,有的圍屋甚至直書堂號為“忠實堂”、“忠恕堂”。

客家人包容、寬恕,追求和諧,有其曆史淵源。在篳路藍縷的南遷時期,他們以和為貴,舉族團結一心,以克服遷徙途中的各種困難。同時,他們以和為善,寬恕大度,謙讓忍耐,方能與沿途各地民眾協調關係,減少矛盾衝突。當他們在閩粵贛邊區定居,與佘、瑤等土著民族長期雜居共處時,麵對各種文化、習俗差異,以及為著生存空間而產生矛盾衝突時,更得以“不同而和”的思想,方能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和睦相處,並在相互溝通理解,相互吸納融合中,共生共榮,進而發展為獨特的客家民係。

五、愛國愛鄉

愛國愛鄉是客家精神的又一重要表現。曆史上,客家人的愛國愛鄉精神十分突出,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愛國誌士和民族英雄。例如,宋末江西客家人文天祥,他勤王起兵抗擊元軍入侵,不幸兵敗被俘。麵對元朝的各種勸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皇帝許以宰相的誘惑,文天祥始終堅貞不屈,拒絕投降。他在獄中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絕唱。近現代的客家民族英雄更多。除上述的劉永福、丘逢甲等愛國誌士外,抗日戰爭時期,率領800壯士,孤軍固守上海四行倉庫,與日軍浴血奮戰的謝晉元,就是廣東蕉嶺客家人。

客家民間也有許多激勵人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風俗習慣。客家人有強烈的家鄉觀念,重視修族譜,不但把這當作氏族延續的需要,還以此寄托對故土的係念之情。

客家人雖遷居他鄉或移居海外,但時時惦念家鄉,常常為家鄉的建設慷慨解囊,如捐資建學校、興水利、修道路、架橋梁、辦工廠及其他造福鄉親的善行義舉。當家鄉發生水旱災害,他們則必定寫信、寄錢、捐物,以示慰問和幫助家鄉抗災救災。

客家謠諺說:“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外出回鄉者,倘不講客家話,難免會受到長輩的譴責。於是,他們既學習當地語言,又不忘家鄉話。不忘中華文化,這是客家人愛國愛鄉精神的具體表現。

客家精神是客家民係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寶貴財富。今天,弘揚客家精神,將進一步鼓舞和激勵客家人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和和平統一事業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