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動免疫采用麻疹減毒活疫苗是預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預防效果可達90%。雖然5%~15%接種兒可發生輕微反應如發熱、不適、無力等,少數在發熱後還會出疹,但不會繼發細菌感染,亦無神經係統合並症。國內規定初種年齡為8個月,如應用過早則存留在嬰兒體內的母親抗體將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於免疫後血清陽轉率不是100%,且隨時間延長免疫效應可變弱,1989年美國免疫谘詢委員會提出:4~6歲兒童進幼兒園或小學時,應第二次接種麻疹疫苗;進人大學的青年人要再次進行麻疹免疫。急性結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應同時進行結核治療。
(三)控製傳染源早期發現患者,早期隔離。一般病人隔離至出疹後5天,合並肺炎者延長至10天。接觸麻疹的易感者應檢疫觀察3周。
(四)切斷傳播途徑病人衣物應在陽光下曝曬;病人曾住房間宜通風並用紫外線照射,流行季節中做好宣傳工作,易感兒盡量少去公共場所。
風疹
風疹的流行病學
風疹是兒童時期常見的病毒性傳染病,臨床特點是:全身症狀輕微,皮膚紅色斑丘疹及枕後、耳後、頸後淋巴結腫大伴觸痛,合並症少見。孕婦在孕早期感染風疹後,病毒可通過胎盤傳給胎兒而致各種先天缺陷,稱為先天性風疹綜合征。
人類是風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通過飛沫傳播,在出疹前、中、後數天內傳染性最強;除鼻咽分泌物,血、糞、尿中亦有病毒存在,亞臨床型患者亦具有傳染性。多在冬、春季節發病,1~5歲兒童多見,男女發病率均等。母親的抗體可保護6個月內嬰兒不發病。廣泛使用疫苗後發病率降低,發病年齡提高。母親孕期原發感染可導致胎兒宮內感,其發病率和致畸率與感染時的胎齡密切相關,以孕早期為最高;先天性風疹患兒在生後數月內仍有病毒排出,具有傳染性。
風疹的臨床表現
(一)後天性風疹
1潛伏期一般為14~21天。
2前驅期較短,大多隻有1~3天。有低熱和卡他症狀,多數較輕,常因症狀輕微或時間短暫而被忽略。
3出疹期典型臨床表現為耳後、枕部及頸後淋巴結腫大伴有觸痛,持續1周左右;皮疹在淋巴結腫後24小時出現,是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也可呈大片皮膚發紅或針尖狀猩紅熱樣皮疹,開始在麵部,24小時內遍及頸、軀幹、手臂,最後至足部;常是麵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方現,一般曆時3天,出診後脫皮極少。在前驅期末和出疹早期,軟齶可見紅色點狀粘膜疹,與其他病毒感染所致粘膜疹相似,無特異性。出疹時可伴低熱,持續1~3天,輕度脾腫大常見。
4並發症風疹很少有並發症,臨床可見的以呼吸道感染為主;偶見出疹期內並發肺炎、感染後腦炎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預後均良好。
(二)先天性風疹綜合征風疹病毒通過抑製細胞有絲分裂、細胞溶解、胎盤絨毛炎等引起胎兒損傷,可產生:①一過性新生兒期表現;②永久性器官畸形和組織損傷;③慢性或自身免疫引起的晚發疾病,這些遲發症狀可在生後2月至20年內發生。
治療
本並無特效藥,主要為對症和支持治療。先天性風疹患兒科長期帶病毒,影響其生長發育,應早期檢測視、聽力損害,給予特殊教育與治療,以提高其生活質量。
預防
隔離期:至出診後5天。
(一)被動免疫易感者肌注免疫血清球蛋白合夥被動保護或減輕症狀,惟其效果不確切,通常不用此法預防。但如易感孕婦接觸風疹後不願或不能作治療性流產,則應立即肌注免疫血清球蛋白20~30ml。
(二)主動免疫國外已采用疫苗預防,效果肯定。注射疫苗後,98%易感者可獲終身免疫。一般用於15個月至青春發育期之間的女性,未孕婦女證實抗體陰性而且能在接種後3個月內不懷孕者亦可使用。即使妊娠婦女不慎應用。亦很少發生先天性風疹綜合征。
水痘
水痘的流行病學
水痘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兒童期出疹性疾病。臨床特點是皮膚粘膜出現瘙癢性水泡疹,全身症狀輕微。
本病多發生在冬末、初春季節,通過直接接觸、飛沫、空氣傳播。90%患兒年齡<10歲,高峰為6~9歲,但亦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包括新生兒期。水痘結痂後病毒消失,故傳染期自出疹前24小時至病損結痂,約7~8天。潛伏期10~21天,一般兩周左右。
水痘的臨床表現
(一)典型水痘皮疹出現前24小時可呈現前驅症狀,如低熱、不適、厭食等,亦可見猩紅熱樣或麻疹樣前驅疹,但很快消失。幼兒常無前驅期。皮疹特點:①分批出現紅色斑疹或斑丘疹,迅速發展為清亮、卵圓型、淚滴狀小水皰,周圍有紅暈,無臍眼,經24小時,水皰內容物變為渾濁,水皰易破潰,皰疹持續3~4天,然後從中心開始幹縮,迅速結痂,在疾病高峰期可見到丘疹、新舊水皰和結痂同時存在;②皮疹分布呈向心性,集中在皮膚受壓或易受刺激處,開始為軀幹,以後至麵部、頭皮、四肢遠端較少,瘙癢感重;③粘膜皮疹可出現在口腔、結膜、生殖器等處,易破潰形成淺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