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少兒常見病的預防與治療(3)(3 / 3)

(二)重症水痘多發生在惡性病或免疫功能受損病兒,出疹1周後體溫仍可高達40~41℃;皮損常呈離心性分布,四肢多,水皰疹有臍眼,偶為出血性,在第1周末可發生暴發性紫癜,伴有壞疽。

(三)先天性水痘孕婦患水痘時可累及胎兒,在妊娠早期感染,可致多發性先天性畸形,如:肢體萎縮、皮膚斑痕、皮層萎縮、頭小畸形:自主神經係統受累表現括約肌控製困難、腸梗阻或Horner綜合征;眼異常包括白內障、小眼球、脈絡膜視網膜炎。病兒常在1歲內死亡,存活者留有嚴重神經係統傷殘。

水痘的並發症

(一)皮膚繼發感染最常見如膿皰瘡、蜂窩組織炎等。

(二)血小板減少帶有皮膚、粘膜出血,嚴重者有內髒出血包括腎上腺出血,預後不良。

(三)水痘肺炎兒童不常見,臨床症狀恢複迅速,X線改變常持續6~12周,偶有死亡報道。

(四)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肝炎、腎小球腎炎、關節炎及到睾丸炎等均有少數病例報道。喉部損傷可引起水腫,嚴重者導致呼吸窘迫。

(五)神經係統腦炎常在出疹後數日出現,發病率<1‰,死亡率為5%~10%。呈現小腦症狀者如共濟失調、眼球震顫、顫抖等較出現驚厥及昏迷等腦症狀者預後為好。存活者中15%有癲癇、智能低下和行為障礙等後遺症。其他神經係統合並症包括:格-巴綜合征、橫斷性脊髓炎、麵神經癱瘓、伴暫時性視力喪失的視神經炎和下丘腦綜合征等。

水痘的治療

無合並症的水痘不需特殊處理,僅需對症治療:如剪短病兒指甲,戴連指手套,以防抓傷;勤換內衣,消毒水洗浴,減少繼發感染;局部或全身使用止癢鎮靜劑;使用退熱劑。

水痘肺炎或免疫功能受損者患水痘時可給無環鳥苷靜脈注射,8小時1次,每500mg/m2。於1小時內施入,可預防肺炎或其他內髒受累;口服每次20mg/kg,每日4次、共5天;在潛伏期服用可減輕病情。繼發細菌感染時給抗生素治療。

水痘的預防

對使用大劑量激素、免疫功能受損和惡性病患者,在接觸水症72小時內可給予水痘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肌注,可以起到預防作用。易感孕婦在妊娠早期接觸水痘者亦應給予VZIG被動免疫;如患水痘,則終止妊娠是最佳選擇,母親在分娩前5天或後2天內患本病的新生兒,亦推薦使用VZIG。

水痘減毒活疫苗已在國外開始使用,副作用少,接融水痘後立即給予即可預防發病,即使患病亦極輕微,故凡使用激素或惡性病患兒在接觸水痘後均應予以注射。

控製傳染源,隔離病兒至皮疹全部結痂為止;托幼機構中已經接觸的易患者應檢疫3周。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概念及流行病學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多見於兒童及青少年。以腮腺腫大、疼痛為主要臨床特征,有時其他唾液腺亦可累及。腦膜腦炎、睾丸炎為常見合並症,偶也可無腮腺腫大。

病毒通過直接接觸、飛沫、唾液汙染食具和玩具等途徑傳播;四季都可流行,以晚冬、早春多見。目前國內尚未開展預防接種,所以每年的發病率很高,以年長兒和青少年發病者為多,兩歲以內嬰幼兒少見。通常潛伏期為12~22天。在腮腺腫大前6天至腫後9天從唾液腺中可分離出病毒,其傳染期則約自阻腺腫大前24小時至消腫後3天。約20%~40%腮腺炎患者無腮腺腫大,這種亞臨床型的存在,造成診斷、預防和隔離方麵的困難。

孕婦的抗體可以通過胎盤,使嬰兒在生後6~8月不患病;母親在分娩前1周如患腮腺炎,其嬰兒在出生時可有明顯腮腺炎症狀,或在新生兒期發病。感染本病後可獲終身免疫。

臨床表現

本病前驅症狀一般較輕,表現為體溫中度增高,頭痛、肌痛等。腮腺腫大常是疾病的首發體征,持續7~10天,常一側先腫2~3天後,對側腮腺亦出現腫大,有時腫脹僅為單側,或腮腺腫大同時有頜下腺腫大,甚或僅有頜下腺腫大而無腮腺腫大。腮腺腫大的特點是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擴大,邊緣不清,觸之有彈性感,有疼痛及觸痛,表麵皮膚不紅,可有熱感,張口、咀嚼特別是吃酸性食物時疼痛加重。腫痛在3~5天達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常有腮腺管口紅腫。同側咽及軟齶可有腫脹,扁桃體向中線移位;喉水腫亦可發生;上胸部亦可出現水腫。腮腺腫大時體溫仍高,多為中度發熱,持續5~7天後消退。軀幹偶見紅色斑丘疹或蕁麻疹。

並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