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歡購買鮮嫩油綠的新鮮蔬菜,回家後趁著新鮮勁兒立即烹調食用。而科學家們的研究表明,新鮮並不一定意味著更有營養,大多數蔬菜存放一周後其營養成分的含量與剛采時是相同或相差無幾的,而剛剛采摘的蔬菜往往還帶有多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美國緬因州大學的食品學教授洛德·勃什維爾發現:西紅柿、馬鈴薯和菜花經過一周的存放後,它們所含有的維生素C有所下降;而甘藍、甜瓜、青椒和菠菜存放一周後,其維生素C的含量基本無變化。經過冷藏保存的卷心菜甚至比新鮮卷心菜含有更豐富的維生素C。
另外,現在大量使用化肥和其它有機肥,特別是為防治病蟲害,經常施用各種農藥,有時甚至在采摘的前一兩天還往蔬菜上噴灑農藥,這些肥料和農藥往往是對人體有害的。食用時最好是略做存放,使殘留的有害物質逐漸分解衰減後再吃不遲。
除蔬菜外,下列一些飲品或食品也不宜過分追求新鮮:
1桶裝水
市售的桶裝水,不論是蒸餾水、逆滲透水、礦泉水及其他純淨水,在裝桶前大多要用臭氧做最後的消毒處理,因此在剛灌裝好的桶裝水裏都會含有較高濃度的臭氧。對人而言臭氧是毒物,如果你趁新鮮喝,無疑會把毒物一起攝入。若將這些桶裝水再放1~2天,臭氧會自然消失,這時再喝就無飲毒之慮了。根據規定,生產的桶裝水必須經檢驗合格後方可出廠,而這個過程需48小時,故而喝按規範檢驗出廠的桶裝水才是安全的。
2茶葉
許多人認為茶葉是越新鮮的越好,剛剛從茶樹上摘下來的茶葉是最好的。其實呢,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從營養學角度來講最新鮮的其營養成分不一定是最好的,因為所謂新茶是指采摘下來不足一個月的茶葉,這些茶葉因為沒有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有些對身體有不利影響的物質,如多酚類物質、醇類物質、醛類物質,還沒有被完全氧化,如果長時間喝新茶,有可能出現腹瀉、腹脹等不舒服的反應。太新鮮的茶葉對病人來說更不好,像一些患有胃酸缺乏的人,或者有老年性慢性胃潰瘍的老年患者,這些人更不適合喝新茶。新茶會刺激他們的胃黏膜,產生腸胃不適,甚至會加重病情。
3鮮黃花菜
又名金針菜,未經加工的鮮品含有秋水仙堿,秋水仙堿本身無毒,但吃下後在體內會氧化成毒性很大的二秋水仙堿。據實驗推算,隻要吃3毫克秋水仙堿就足以使人惡心、嘔吐、頭痛、腹痛,吃的量再大可出現血尿或便血,20毫克可致人死亡。幹品黃花菜是經蒸煮加工的,秋水仙堿會被溶出,故而無毒。
4鮮木耳
鮮木耳含有一種卟啉的光感物質,食用後若被太陽照射可引起皮膚瘙癢、水腫,嚴重的可致皮膚壞死,若水腫出現在咽喉黏膜,會出現呼吸困難。幹木耳是經曝曬處理的成品,在曝曬過程中會分解大部分卟啉,而在食用前,幹木耳又經水浸泡,其中含有的剩餘毒素會溶於水,使水發的幹木耳無毒。
5鮮海蜇
新鮮的海蜇含水多,皮體較厚,還含有毒素,隻有經過食鹽加明礬鹽漬三次(俗稱三礬)使鮮海蜇脫水三次,才能讓毒素隨水排盡。三礬海蜇呈淺紅或淺黃色,厚薄均勻且有韌性,用力擠也擠不出水,這種海蜇方可食用。
6鮮鹹菜
新鮮蔬菜都含有一定量的無毒的硝酸鹽,在鹽醃過程中,它會還原成有毒的亞硝酸鹽。一般情況下,鹽醃後4小時亞硝酸鹽開始明顯增加,14~20天達高峰,此後又逐漸下降。因此,要麼吃4小時內的暴醃鹹菜,否則宜吃醃30天以上的。亞硝酸鹽可引起青紫等缺氧症狀,還會與食品中的仲胺結合形成致癌的亞硝胺。
吃綠色食品
隨著化學物質的日益濫用,蔬菜和水果的汙染日益嚴重,這些化學物質如果不能徹底清除幹淨,對人體健康會造成難以估量的傷害。因此,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消費者也開始注重起食物的自然生長和“無化學成分”。在飲食上開始追求高質量、健康化,綠色食品消費日漸火爆。
綠色食品·是指無汙染、安全、優質的營養類食品。綠色食品種類繁多,涉及到酒、肉、菜、奶、水果、罐頭、飲料、糧食、蛋品、調料等。
綠色食品的環境質量標準、生產操作規程、產品質量和衛生標準構成了綠色食品的完整的質量標準體係。綠色食品對生態環境有嚴格的要求,農業初級產品或食品的主要原料,其生長區域內不能有工業企業的直接汙染,水域、上遊、入口沒有汙染源等等。綠色食品的生產操作規程涵蓋種植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和食品加工業諸領域,總體要求是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禁止使用或嚴格限製化學肥料、農藥以及其它化學合成物質的使用,以確保食品的安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綠色食品的產品標準普遍高於現行國家食品標準,部分與國際標準化組織推薦的標準直接接軌,比如:常規糧食產品隻有10項檢測指標,而糧食類綠色食品有21項;一般奶粉衛生指標隻有3項,而全脂奶粉綠色食品有1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