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1 / 3)

閑話重陽

夏元瑜

中國古人最注重陰陽五行,數目字也有陰陽之分。“九”字可說是最旺的陽數。陰曆九月九日,正是二九重疊,所以叫做重陽。據我看,五月五日是端午節,正月正日是元旦,七月七日是七巧,二月二日龍抬頭、財神誕辰,六月六日宮中曬書、洗貓狗,都有說詞。重九的起源很久了,漢朝時有一故事:長安市上有位神仙名叫費長房,他告訴徒弟桓景說:“今年九月九日,你的家鄉汝南地方天降奇災,你趕快回家去,預備些紅布袋子裝上茱萸草,每人胳臂上綁上一小袋,你領著一家人,跑到高處去,暢飲菊花酒,等天黑了再回家。”桓景馬上遵師命辦理,回家之後一看留在家中的豬、貓、狗全倒斃了。所以以後到了這一天,要登高,同時九月裏大陸上正是菊花盛開之時,把花瓣撒在酒上,叫做菊花酒,正好應應景,我想這登高飲酒的風俗一定在費長房以前就有了,後人以這故事解釋這風俗起源。

重陽的意義

為什麼要用茱萸還要喝菊花酒呢?因為中國古人對於百物都有陰陽之分,換句俗語來說,屬陰的吃了有涼性,屬陽的吃了有熱性,所以食物講究陰陽搭配。連宰相的工作都要“燮理陰陽”,才能使國家走到正常的道路上。重陽是陽氣極重之日,所以要喝涼性的酒。茱萸古人叫它“辟邪翁”,菊花古人稱之為“延壽客”,用這兩味藥材,抵消陽氣過重之患。

重陽節的名花

在大陸上菊花到了秋天才盛開,不像在台灣一年四季都有。大概在漢以後野生的菊花已經經過人工改良,所以陶淵明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句(據老夫考證陶先生一定有斜視眼的毛病)。到了宋代,國勢雖弱但是文化極為發達,不但有著名的瓷器,在玩賞用的動植物方麵,也把鯽魚培養成了金魚,菊花的品種有七八十種之多。

《夢粱錄》一書中選擇了幾種香而耐久者,作為代表:一、萬鈴菊,花瓣(雄花)淺黃色,花蕊(雌花)如小蓮蓬形。二、桃花菊,花瓣粉紅色。三、木香菊,花瓣白,蕊香如檀。四、喜容菊,白花很大。五、金鈴菊,黃色而圓。六、金盞菊,花白而大,其心黃色。此外尚有銀台菊,最為名貴。

秋季的大陸名產便是螃蟹,平時也看不見它們,到了秋天成群而出,價錢便宜而鮮美絕倫,可稱為百味之冠。如果在重陽節把酒持螯,登高賦詩,那是古代的文人雅士。喝得爛醉,扔了一地的碎蟹殼,招來無數的蒼蠅,這就是現在的登高雅士。中國最出名的螃蟹是天津勝芳鎮、上海陽澄湖二地出產的。

重陽節的名點

唐德宗時皇上提倡軍備,所以在重陽這天三軍競賽騎術。民間接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老北京人稱“接姑奶奶”。所以這一天又稱為“賽馬節”,或是“女兒節”,致贈酒禮十分熱鬧。

到了北宋時國勢遠不如唐,但是繁華過之。縱觀曆代將亡之時必皆如此。到了重陽之前數日,街上販賣重陽糕,一層層的發酵麵粉當中夾著豬油、白糖、鬆子、核桃仁、銀杏、栗子,蒸成圓形大餅,再切成小方塊,很像現在的千層糕,糕上插一小彩旗。還有一種精細一點的,糕上放一隻麥粉做的小獅子。

到了南宋之時,國勢更弱,文武忠良,非貶即殺,曆任宰相,非奸即佞,可是社會上越發的繁榮興盛。皇家到了這一天,賞賜各豪貴之家“獅蠻栗子糕”,還有“菊花酒”。這種糕點由宮中的蜜煎局(“煎”為今“餞”字)用栗子麵(熟栗子搗成細末)加香料和蜜糖,再揉入五色食用顏料,切成小段或搓成球狀,上麵立二隻米粉捏的小獅子,或是番王,這可能是後世捏糯米人的始祖。

至於民間的重陽糕,也變了樣式,在糖麵蒸成的糕上麵,撒上豬、羊、鴨子等肉切成的細絲或丁,再插上小彩旗,這時的重陽糕可能有鹹甜之別。

明朝後的重陽節

明朝時到了九月裏,從初一起就吃花糕,宮中各殿添置菊花,到了初九日,皇帝駕臨西苑的萬歲山(今北海之土山),吃麻辣兔——這道菜已失傳了,想必是用辣椒、花椒紅燒兔肉。

到了清朝,開國時民生安定,社會繁榮,花糕十分發達,有發酵麵粉加幹果蒸成的,有酥皮的,有用糯米、黃米搗成的,都插著五彩紙旗,剪出精細的花紋來,大家爭著購買,拿回家去,供奉祖先,贈送親友。這時候街上小販叫賣去核烤幹的脆棗、糖拌果子幹。在這天,女兒回娘家,饋贈酒禮,非常熱鬧,直到民國仍然沿用舊俗。

重九和敬老

中國人常說敬老尊賢,重陽節是敬老節。其實“老”該不該敬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孔子有位老朋友名叫原讓,見了孔子傲然坐著,孔子拿著拐杖拍拍他的腿說道:“你這老家夥少時不孝悌,壯年時又沒為國家服務,混到老來,既不肯死,飯量反而越來越大,真是社會的老賊。”所以“老”並不必普遍地敬,有的值得敬,有的不值得敬,正如一塊頑石已有數億年之久,但是它仍然是頑石,並不能變為寶石。

今天寫到這兒為止,諸位再見了。您今天晚上不妨喝幾杯菊花酒,買幾塊千層糕應應景,聊代表花糕,做盤麻婆豆腐,以代麻辣兔,然後全家老小一齊進入電梯到樓頂上玩一會兒,過個新式的重陽節吧!

如果您吃喝完畢之後,想起敬老來,那也很容易。您寄個十萬八萬的小款給本刊編輯,她們一定會轉交給我。今後天氣轉涼,老夫的冬衣還沒著落呢!我在這兒,敬希您“熱心伸援手,慷慨解仁囊”,不勝銘感之至。

重九的隱語

有位張太太不許她的丈夫飲酒,他的好友派了兩仆人去張家向張先生說了四句詩,張先生忙著點頭答應。張太太呆在一旁可沒聽懂,所以也沒反對。仆人們說的是:“王三三李四五,家爺買好連三數,請您去過重陽節,同飲倆二一個五。”

一句詩

劉榮奇

宋代有一位詩人叫潘大臨。有一年入秋以後,他對每個景物都有感觸,覺得景物都有詩意可言,於是天天構思,想寫出不同凡響的詩篇,可是又總覺得為俗氣所蔽,不好貿然下筆。

一天,他閑躺在床上,在清苦的境域裏想象重陽佳節的到來,想象親友團聚的歡樂情景,忽然聽到“攪林風雨聲”,創作靈感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他從床上跳起來,提筆在牆壁上寫道:“滿城風雨近重陽。”剛剛寫完還沒有對第二句進行考慮,突然催租子的人闖進來,立刻把他的詩興衝走了。

以後他想接著寫,誰知再也找不到那樣好的靈感了。

他的朋友向他要詩,他不得不說明情況,隻將這一句寄去。可是,即使這一句,也成為流傳後世的名句,曆代受到稱譽。呂本中《童蒙詩訓》說:“文章之妙,至此極矣!”成語“滿城風雨”就是由這句詩而來。

重九習俗與神仙思想

李道和

重九習俗以登高為主,而登高的曆史極為悠久,早期即有獲取神意的登高活動,後來道教的盛行又使登高跟神仙思想產生了密切關係,以至於重九的相關習俗也不免有神仙思想的痕跡。

(一)道教福地傳說

與洪水時代相連的各地“浮山”,大多是樸素直觀的風物,但也有一些轉化為神秘縹緲的宗教性聖山,成為道教所謂“福地”的一部分。

宋範致明《嶽陽風土記》引《幕阜山記》所載銘文曰:“禹治水登此山,高於平地一千八百丈,周五百裏。二十四氣福德之鄉,洪水之災居其上,可以度世。”洪水時的幕阜山比百丈山還高出百餘倍,本是遠古洪水遺跡,但度世福地之說又使之具有宗教意味,在這點上,道教度世也就和洪水劫難後生命的延續是類似的觀念。

可以避水的福地還有很多。《嘉泰吳興誌》卷四《山·安吉縣》引老子說雲:“欲度難及避水災,天目、海陵山最為第一。”《太平禦覽》卷四七引《抱樸子》內篇佚文載左元放言:“金華山可以合神丹,免五嶽洪水之患。”在江南丘陵地帶,這種方外之山最多,但北方也有類似的名山。《太平禦覽》卷三八引《關中記》稱,終南山“在天中”。齊天之高是避水的福地所在,接引之《辛氏三秦記》即雲,太一山,一名“地肺”,“可避洪水”,“俗雲上有神,人乘舡行,追之不可及”。人乘船追神,則山周有水,“可避洪水”之說當是就山頂而言。

深山老林之中,既可躲避洪水災害,也可能因“山高皇帝遠”而免除了各種賦役征斂、盜匪攪擾和兵燹之禍,自然成為那些煉丹度世的方士、仙人及平安耕作的普通百姓的藏身之所。雖然假托老子所傳不免附會,但方士或仙者的確有預知災患及避災之法。《後漢書·方術列傳》載,方士公沙穆為弘農令,永壽元年(155)霖雨大水,三輔以東莫不湮沒。“穆明曉占候,乃豫告令百姓徙居高地,故弘農人獨得免害”。宋張君房等編《雲笈七簽》卷一一九《道教靈驗記·羅真人降雨助金驗》說,真人羅公遠“主司風雨水旱之事”,曾於西蜀堋口江畔化為乞丐,謂人曰:“此將大水,漂損居人,信我者遷居以避之,不旬日矣。”信其言者即“移卜高處,以避水災”,後大水果至,其不信者“漂壞廬舍,損溺戶民”。

作為方士的費長房也預告桓景家和汝河兩岸重九之日將有災厄,雖未明言水災,但其預知災惡的能力及登高避禍之法,跟公沙穆、羅公遠也是相似的。如果考慮到早期的巫師通過攀登昆侖、建木之類的天梯而獲取神意,那麼方士預知災害的能力,也應與他們自己的避處深山有關。這樣說來,登高避災既是方士們的現身說法,也是他們教導百姓的“仙術”之一。

城邑淪陷時老姥攜雞牽犬地登山避水,這種登山方式既把雞犬作為生存的必需物,也可能是跟神仙思想有關的一種避禍情形。

《方輿勝覽》卷四九即雲:“雞籠山,在曆陽西北四十裏,道家第四十福地。”雞籠山作為道家福地的這一說法,不僅在洪水“浮山”傳說和陷湖故事之間,也在神母攜雞登山和道教抱犢登山之間產生了關聯。

在道教中雞犬即是獻給山神的禮物,《金樓子》卷五《誌怪篇》言:“入名山,牽白犬,抱白雞,山神大喜,芝草及寶玉等自出。”而牛犢也是登山避禍的隨身之物。《太平禦覽》卷四五引隋《圖經》說,卑山,今名抱犢山,“後魏葛榮亂,百姓抱犢上山,因以名之也”。又引《道書福地記》曰,抱犢山,“多食物,無惡毒,寇賊不至”。《元和郡縣圖誌》卷一七《河北道二·恒州·井陘縣》雲:“抱犢者,古有其名也,即道家謂之北嶽佐命是也。《名山記》以為福地之數,雲可避兵水也。”避兵水正是浮山一類名山的特點。

元於欽《齊乘》卷一《山川》稱,君山,一名抱犢山,“昔有隱者王老抱一犢,於上耕種,後遇異人,仙去,故以名焉”。這是抱犢山的另一傳說,不但可遇異人,耕夫也能隨之仙去。由此似可推測,登山時的雞犬或牛犢,跟劉安成仙時升天的雞犬差不多,也是將要仙化的俗物。

(二)菊花、茱萸及酒

重九正是菊花飄香的季節,在傳說和醫藥中菊花是一種可以使人長壽的節物。《西京雜記》卷三說,茱萸、菊花酒可“令人長壽”,《初學記》卷四引雲:“蓋相傳自古,莫知其由。”其“由”當來源於人們的長期實踐,《楚辭·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九歌·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已將菊與卻老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