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2 / 3)

舊題東方朔《海內十洲記》雲,取炎山風生獸腦,“和菊花服之,盡十斤,得壽五百”。這種數百歲長壽的異聞大體是虛幻的,但在名聲僅次於桃花源的所謂“菊花源”中,百餘歲的長壽則可能是真實的。《太平禦覽》卷六三引《荊州記》曰:

菊花源,傍溪生芳菊,被徑浸潭,流其滋液,水極芳馨。穀中有三十餘家,不穿井,仰飲此水。上壽二三百,中壽百餘,其七八十者猶不為壽。菊能輕身益氣,令人久壽,於此有征矣。又後漢胡廣,字伯始,為侍中,久患風羸,南歸飲此水,遂瘳焉。

菊花源水雖可能隻在當地有長壽的奇效,但菊能長壽卻是具有普遍認同的觀念。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雲,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齡菊”,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五又稱菊花為“延壽客”。《初學記》卷二七引《本草經》稱,菊有“延年”、“更生”之名。《證類本草》卷六《草部上品之上》雲,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可見菊之長壽奇效也有醫學上的證驗。

《藝文類聚》卷四引曹丕《與鍾繇書》亦謂:“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彭祖之術也即延年之術,所以菊花也是神仙方士喜愛的仙藥。《太平禦覽》卷九九六引《神仙傳》說,“康風子服甘菊花、柏實散,得仙”。又引《名山記》雲,“道士朱孺子,吳末入玉笥山,服菊花,乘雲升天”。菊的神效太多,因而普遍受到歡迎,“宜乎前賢比之君子,神農列之上品;隱士采入酒斝,騷人餐其落英。費長房言,九日飲菊酒,可以避不祥”(《本草綱目》卷一五)。

茱萸跟菊也差不多。《北堂書鈔》卷一五五引晉周處《風土記》雲:“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惡氣也。”《證類本草》卷一三所引又稱“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太平禦覽》卷九六〇引《雜五行書》雲房舍種茱萸,“增年益壽,除患害”,卷九九一引《本草經》又謂“久服輕身”。茱萸的特色在於具有濃烈的氣味,故而主要作為辟惡除害之用。《異苑》卷六有故事說,晉庾紹之與宋協為親戚,後來庾病亡,見形於協,協為之設茱萸酒,庾還置酒杯,稱“有茱萸氣”,並雲:“上官皆畏之,非獨我也。”其事正在重九之日,知九日茱萸可以辟鬼惡,故茱萸又名“辟邪翁”(《夢粱錄》卷五)。

早在西漢宮廷中,已有重九飲酒可得長壽的習俗觀念,陶淵明九日有白衣人送酒也是美談(參《太平禦覽》卷三二引《續晉陽秋》)。酒是重九的重要節物,而酒正與長壽或神仙思想有關。《詩·豳風·七月》雲:“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神異經》言,西北荒中有酒泉,“飲此酒,人不生死”。《海內十洲記》稱,瀛州出泉如酒,“飲之令人長生”。《嶽陽風土記》引《湘州記》稱,君山有美酒,飲之即“不死為神仙”。《博物誌》卷一〇《雜說下》謂,劉玄石得千日酒,飲之一醉三年,其酒幾可跟長生酒相當。《藝文類聚》卷九引鄭緝之《東陽記》亦雲,徐公得飲赤鬆子、安期先生酒而醉寐,比醒,家人已為之“喪服三年”。《歲時廣記》卷一九“遇仙道”(出《續神仙傳》)說,王可交三月三日行船遇道士,以為王合有仙分,本欲與之酒吃,但“酒乃靈物,若得入口,當換骨也,瀉之不出,亦命分也”。即使隻吃了栗果,王可交也被仙化,他歸家之時正是九月九日。

(三)仙方與藥市

九月九日是和神仙特別相關的時日。《歲時廣記》卷三六“煉陽炁”(出《歲時雜記》)雲:

九者老陽之數,九月九日,謂之重陽。道家謂之老君九月九日生,取諸此也。

“授天冊”又引《漢天師家傳》雲,真人張道陵,於桓帝永壽二年(156)九月九日,在巴西赤城渠亭山中,太上遣使者持玉冊,授正一真人之號。據《太平廣記》卷六〇《孫夫人》(出《女仙傳》),就在道陵受號的同一天,其妻孫夫人,與天師在閬中雲台白日升天,位於上真。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誌》卷四〇引舊記雲:“九仙山,亦名九日山,無諸王是日於此鑿石樽以泛菊。石樽可盛三鬥,猶存。”元費著《歲華紀麗譜》雲,九月九日,“有恍惚遇仙者”。道教最重要的老君和張天師,或在九月九日生,或在此日受號升仙,這就把九月九日和道教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了;因此九日遇仙或稱九日山為仙山,就不是特別怪異的事。

在重九日不但有遇仙者、成仙者,亦有得仙方者。《夷堅甲誌》卷一七“夢藥方”說,南宋虞並甫泄痢連月,於重九日,夢至神仙居處,得治暑泄方,服之遂愈。《歲時廣記》卷三六“遇仙方”(出《列仙傳》)說,唐許仲源嚐於重九日遇道人,授以“返老還童之術”,稱服之已壽四百二十三矣,“歲數百而有少容”。前者隻是夢方愈病,後者則是既遇仙而得方,又服藥而成仙了。正是在這些神仙思想的影響下,重九也就成了交易藥物的節日。《事物紀原》卷八雲,唐王昌遇,“大中十三年(859)九月九日上升”,“自是以來,天下貨藥輩,皆於九月初集梓州城”,“川俗因謂之藥市”。宋代成都也有藥市,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六辯稱:“成都藥市以玉局化為最盛,用九月九日。楊文公《談苑》雲七月七日,誤也。”相傳,呼吸藥市藥氣就可以愈疾,若雨則“有仙人在其中”;其間“解毒丸”的出售也較詭秘,一粒可救一人命,“故時多疑出神仙”。藥市的形成當然跟藥物成熟及收獲的季節有關,也有秋季閑暇的因素,但藥物既可治病延年,又有方伎之用,藥市的生成和發展也離不開神仙思想的促動。

古代有所謂三老五更之製,《禮記·文王世子》:“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鄭玄注:“天子以父兄養之,示天下之孝悌也。”

《禮記·月令》說,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老人居則憑幾,行則倚杖,故《曲禮上》雲,“謀於長者,必操幾杖以從之”。孔穎達疏:“杖可以策身,幾可以扶己,俱是養尊者之物。”《禮記集說》:“月至四陰,陰已盛矣。時以陽衰陰盛為秋,人以陽衰陰盛為老。養衰老,順時令也。凡(幾)杖所以安其身,飲食所以養其體。”

授幾杖和糜粥的養老月令,也是漢代的禮儀,其杖並以鳩為飾。《後漢書·禮儀誌中》:“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太平禦覽》卷九二一引《風俗通》以為鳩杖跟漢高祖因鳩鳴脫難有關,其實,鳩杖或來源於周代獻鳩之禮,《周禮·夏官·羅氏》:“中春,羅春鳥,獻鳩以養國老。”鳩與古禮相連,也是孝鳥和福瑞之物。

秋季的敬老禮俗和重九的祈求長壽延年的風習,在時間上大體接近,在內涵上相互貫通。重九時通過菊花、茱萸、酒以及登高來除惡避禍,也是為了達到祛病消災、強身延壽的目的,而希求長生以至遇仙或成仙而升天也是一種對生命永存的關懷,隻不過已伸入虛幻神秘的仙鄉境地,而非樸質的世俗祈願了。

重陽詩詞歌賦選

己酉歲九月九日一首

陶淵明(晉)

靡靡秋已夕,淒淒風露交。蔓草不複榮,園木空自凋。

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

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千載非所知,聊以詠今朝。

九日寄行簡

白居易(唐)

摘得菊花攜得酒,繞村騎馬思悠悠。

下邽田地平如掌,何處登高望梓州?

戲答諸少年

白居易(唐)

顧我長年頭似雪,饒君壯歲氣如雲。

朱顏今日雖欺我,白發他時不放君。

九日醉吟

白居易(唐)

有恨頭還白,無情菊自黃。一為州司馬,三見歲重陽。

劍匣塵埃滿,籠禽日月長。身從魚父笑,門任雀羅張。

問疾因留客,聽吟偶置觴。歡時論倚伏,懷舊數存亡。

奈老應無計,治愁或有方。無過學王勣,唯以醉為鄉。

不第後賦菊

黃巢(唐)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對菊

賈島(唐)

九日不出門,十日見黃菊。

灼灼尚繁英,美人無消息。

九日

李白(唐)

今日雲景好,水綠秋山明。

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

地遠鬆石古,風揚絲管清。

窺觴照歡顏,獨笑還自傾。

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長沙九日東樓觀舞

李群玉(唐)

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華筵九秋暮,飛袂拂雲雨。

翩如蘭苕翠,宛若遊龍舉。越豔罷前溪,吳娃停白紵。

曼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低徊蓮簸浪,淩亂雪縈風。

墮珥時流聘,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飛去逐驚鴻。

九日言懷

令狐楚(唐)

二九即重陽,天清野菊黃。

近來逢此日,多是在他鄉。

晚色霞千片,秋聲雁一行。

不能高處望,恐斷老人腸。

九日登李明府北樓

劉長卿(唐)

九日登高望,蒼蒼遠樹低。

人煙湖草裏,山翠縣樓西。

霜降鴻聲切,秋深客思迷。

無勞白衣酒,陶令自相攜。

九日

孟浩然(唐)

初九未成旬,重陽即此晨。

登高聞古事,載酒訪幽人。

落帽恣歡飲,授衣同試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

九日閑居寄登高數子

錢起(唐)

初服棲窮巷,重陽憶舊遊。

門閑謝病日,心醉授衣秋。

酒盡寒花笑,庭空暝雀愁。

今朝落帽客,幾處管弦留。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邵大震(唐)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

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九日登高

王昌齡(唐)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禦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謾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九日

楊衡(唐)

黃菊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看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重陽日至峽道

張籍(唐)

無限高山行已盡,回看忽覺遠離家。

逢高欲飲重陽酒,山菊今朝未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