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節 內鏡氬離子凝固術(APC)(1 / 2)

一、工作原理

APC是一種內鏡下非接觸性熱凝止血方法,近年來受到關注。其問世用於替代接觸式的熱凝法(熱探頭及雙極電凝)及非接觸的激光法。理論上的優點為容易使用,快速治療多個病變(如AVM)或廣泛病變(如息肉摘除後創麵及腫瘤出血),由於減少了穿透深度故較安全,以及較激光價廉。APC並非激光,該技術用氬氣將均勻分布的熱能等離子流送至探頭鄰近的組織,探頭尖端發送高電壓火花使尖端噴向靶組織的氬氣離子化,氬氣不能燃燒,探頭內的鎢絲末梢止於尖端,其發射的500 V峰值能量極易使氬氣離子化,而離子化的氬氣或等離子流噴向最接近的組織,輸送的熱能可穿透2~3 mm深度,以線性或切麵方向進行凝固。由於APC可輸送能量至探頭周圍可導電的所有組織,故可用於治療皺襞周圍及視野正麵看不清的病灶。

二、設備

由氬離子流凝固器(APC 300)、高頻電刀發生器及標準220 cm長口徑1.5~2.3 mm的導管,以及腳踏板、推車和氬氣罐組成,控製麵板上各種按鍵用於設置氬氣流率、功率大小及不同用途,可用於息肉摘除、括約肌切開及雙極電凝。新型消化內鏡工作站(APC 2)具有氬氣刀模塊,可有多種治療模式,包括強力、脈衝及精細等凝固術式,以達最佳治療效果。

三、操作技術

內鏡下確認了適合APC治療的病灶後,將接地襯墊置於患者股部或肩部,然後打開氬氣罐,接通發生器與凝固器電源,選擇氬氣流率0.8~1.0 L/min。重要的是,盡管隻有踩腳踏開關時氬氣可通過導管脈衝式流出,重複使用致腸腔明顯充氣,故需要間斷經內鏡抽氣,但無須持續抽氣。根據病灶部位選擇功率,結腸與小腸功率應低於40~50 W,而胃病變或腫瘤清除則可設為60~75 W甚至更大功率。凝固時的穿透深度取決於特定部位的功率及脈衝數,已經凝固的部位具有較大阻抗,隨後的脈衝將自動轉向鄰近未凝固的組織,然而在同一部位反複脈衝可產生較深穿透損傷。使用前應測試導管噴射,將其對準發生器接地插座的測試靶,腳踩藍色腳踏鍵進行脈衝發射,見其間有藍色火光即可。插入探頭前,術者應先按凝固器上的清機按鈕將氬氣充填導管。當藍色尖端經內鏡活檢孔道伸出近病灶時,應將距尖端數厘米的黑色條紋顯示以避免噴火時損傷內鏡。一般來說,當目標距離探頭小於1 cm時發射脈衝,氬離子流可到達組織。因為APC在不同的患者及結腸不同的部位發生的效應略有差別,有人建議用第一次脈衝校準凝固器,即在距離靶目標較遠處有意發射脈衝但無凝固發生,後將探頭逐漸伸向病灶並發射脈衝直至凝固發生,以這種方式術者可確定對特定病變APC可發揮效應的最遠可能距離。注意不要過於接近目標,如探頭於噴射時直接接觸黏膜,其凝固發生未經離子流,可導致類似單極電凝時的較深損傷。因此,上述校準技術特別適用於右半結腸治療。應小心避免過度充氣,特別是在結腸操作時,雖然產煙較少,亦應不時抽氣以使視野清晰。探頭可以孤立的脈衝凝固離散的病灶,亦可以“塗布”方式凝固多發病灶區域,後者需固定探頭位置而術者右手持鏡操作或以鍾擺方式轉向內鏡先端使探頭擺動。探頭部位的組織炭化有時因直接接觸組織而發生,需退出清除。胰高糖素可能減少結腸運動,有助於多發病灶時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