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C後可發生表淺潰瘍,多於2~3周內愈合,盡管理論上因減少了穿透深度而較為安全,但類似熱凝止血技術可能發生的所有並發症早有報道。
四、臨床應用
(一)動靜脈形成不良
其解剖特點及表淺部位使之適於APC治療。即刻止血率達85%~100%,並有長程療效,隨訪結果顯示能提高患者血紅蛋白及尋找降低輸血率,治療過程安全。APC的優點為可以沿切線方向進行治療及產生煙霧少,但不能直接衝洗,且病灶有液體覆蓋故效果較差。
(二)西瓜胃(胃竇血管擴張症CAVE)
文獻提示治療後明顯提高血紅蛋白及減少輸血,平均治療次數1.8次/每位患者,平均每次治療時間11 min,完全清除率大於60%,與激光或雙極電凝治療比較則顯示療程短。治療後可有無症狀潰瘍,故治療間隔應為兩周,有報道較長期隨訪有增生性息肉發生。
(三)放射性毛細血管擴張
較大係列報道顯示APC治療持續頑固性出血性放射性直腸炎有效,平均治療次數2.9(1~8),大多數患者的直腸出血及貧血改善。部分患者治療後有直腸疼痛,但尚無嚴重並發症報道。治療時應避免探頭接近齒狀線,其後半數患者可有直腸潰瘍,應予以氨基水楊酸(5 ASA)栓劑或激素灌腸,治療間期為4周;腸道準備應充分,否則過多的腸道易燃氣體蓄積有爆炸而致穿孔的潛在危險。
(四)分片息肉摘除術後處理
APC可用於大的無蒂息肉分片切除後基底部殘留腺瘤組織的清除及控製小出血,對照研究顯示可減少術後腺瘤複發。
(五)腫瘤治療
APC可廣泛用於減瘤體積、支架內腫瘤清除及腫瘤伴彌漫出血的治療,對於不能手術的食管、賁門癌患者經過1~2次治療的再通率為84%,但有並發穿孔的報道。另外APC亦可用於癌前變的預防性治療,如具有消除黏膜表層病變的Barrett食管(深度為0.5~0.6 mm)的治療價值,總的來說,APC治療完全清除率為63%,而監測組為15%,兩組差異明顯,認為用APC治療Barrett食管安全有效且療效持續,腸上皮化生可能隨時間而消失。治療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包括:Barrett上皮的長度;抑酸的方法與劑量;APC的設置;治療的方式;治療後的監測等。發熱、吞咽疼痛及胸痛為術後常見並發症,長段Barrett食管治療時並發症率高,狹窄發生率為4.3%~10%,亦有穿孔及死亡的報道;盡管大體及顯微鏡下顯示清除,仍有於新生鱗狀上皮下黏膜內腺癌發生;對於包括以內鏡超聲證實的黏膜癌或T1腫瘤,內鏡下APC亦有一定價值。
另有少數報道顯示APC聯合鏡下注射治療出血性潰瘍安全有效。
五、並發症
理論上由於APC減少了穿透深度及電流離子弧由已凝固組織自動轉向周圍區域故較安全,然而像任何熱凝技術一樣,嚴重並發症也可能發生,特別是右半結腸,穿孔率為0.2%。其他輕微的並發症包括皮下氣腫、伴(或)無症狀的氣腹。發生的原因可能為盲腸內過度充氣或不經意的探頭直接接觸腸壁產生較深的電灼傷所致。
(陳隆典 於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