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具有非常強的奉獻和合作精神。螞蟻的決勝法寶就是依靠團隊,螞蟻們從不會脫離團隊而行動,每一隻螞蟻的行動都是需要團隊進行支持。一滴水,隻有把它融入大海才不會幹涸;一根線,隻有把它擰成一股繩子才會有力量。每一個員工,隻有群策群力、合作互助,才能在完成團隊任務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
單槍匹馬難成事
螞蟻們從來不會單獨進行行動,隻有在集體的支持下,螞蟻們才會開展行動。
集結成螞蟻軍團是螞蟻們戰勝強大敵人的法寶。
英國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一盤點燃的蚊香被放進一個蟻巢裏。蚊香的火光與煙霧使驚恐的螞蟻一時亂了站腳,但是,片刻之後,螞蟻們就變得鎮定自若的多了。前仆後繼的,螞蟻們衝向了火光之中,越來越多的螞蟻參戰了,最終,火光變得微弱,但是,這時候也應經有無數的螞蟻犧牲了。
也正是在協作的基礎上,蚊香最終被螞蟻們撲滅了。
然後,過了一個月,這位科學家又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進了上次實驗的那個蟻巢裏。這時候,蟻群卻沒有像上次一樣慌亂,而是,組織的井井有條,協調一致的進行滅火行動,而這次,驚人的是螞蟻們竟然沒有一隻死亡,這個奇跡就是螞蟻們協作作戰的結果。
螞蟻的成功來自於螞蟻們們的團隊精神。對於螞蟻這樣一個弱小的物種來說,任何一個個體麵對類似的災難都是無能為力的。如果沒有協作,即使是一個數量龐大的螞蟻種群,麵對災難的時候,也隻能是束手無策,麵臨滅頂之災。而組織性強則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螞蟻們擺脫了個人弱小的命運,甚至,以自己的強大讓對手們感到顫栗。螞蟻這個弱小的物種之所以能在時時存在著各種天災人禍的環境中得以存在和繁衍的關鍵。
人也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人的一切活動都與其他同類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人不可能脫離群體而存在。如果一個人脫離了人類的群體,他就失去了作為一個“人”的所有價值和意義。換一種方式來講,人作為一個高等級的物種,個體的力量雖然遠遠超過了螞蟻這些弱小個體,但單憑單個人的力量也是根本無法抗拒大自然的威力而生存下去的。所以,人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就必須將自身置於人類的群體當中。當然,人類社會與其它動物群體比較起來是複雜得多的,人類社會麵對的威脅及存在的各種競爭也比其它動物群體多得多。
優秀的團隊不是簡單的“人的集合體”,而是每一個團隊成員的優勢與能力合理凝聚的產物。
這種凝聚的力量,正是螞蟻們組織的力量,是一種遠遠超越個體的力量。
現代企業有許多問題的解決,任何個人單獨去做都是不可能的,隻有組成團隊,才能將每個人的知識與能力凝結起來,從而組成一個具有綜合知識、能力的集體。這個集體的綜合知識與能力是超越於每一個個體之上的,這個綜合的集體才是承擔每一個個體不能夠完成的艱巨任務的主體。
中國有句古話:“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其實,“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也並不是說三個臭皮匠隨便湊在一起,其智慧就超過諸葛亮了。
優秀的團隊的每一個成員都要具有一定的團結和奉獻精神,時刻都要把團隊的利益看作是自己的利益。
優秀的團隊,其每一個成員的行動都不能是盲目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和方向,這種規則和方向就是團隊的目標和整體利益。
團隊的每一個成員都是一個作用在物體上的力,所有的力都應該是朝一個方向作用的。
優秀團隊的形成需要團隊中每一個成員的努力。在團隊中,大家在團隊共同目標及組織原則基礎上,精誠團結、相互協作、共同努力,團隊的目標才可能實現。
螞蟻,以集體的力量創造了大自然中的奇跡。螞蟻的奇跡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團隊共同一致的目標能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力量。
在公司中,我們不難發現那種很有才華,但卻喜歡吃獨食的人,這樣的人讓公司的管理者非常頭疼。一位總經理提到自己當年在某大公司做策劃部主任,遇到了一個非常沒有團隊意識的員工時說:“我的部門裏有這樣的一個年輕人,明明極為聰明,他的策劃案創意非常好,點子也非常多,但是當公司開策劃會的時候,他從來不主動發言,你問到他頭上,他也不一次把所有想法都說出來。可你要求他自己出策劃案時,那些火花、創意,又讓你不得不承認他做得漂亮。他總是自以為是,而且公開宣稱我自己的創意為什麼要給別人?我幾次跟他談過,一個部門的成就是大家一起創造的,在一個集體裏沒有與自己無關的事。可他說,不是我分內的事我為什麼要替別人操心?唉,人是聰明人,就是沒有團隊意識。”
這樣的員工個人意識特別濃,非常個人英雄主義,與團隊意識相對立,一味地追求個人卓越而忽視或無視團隊的成敗。但是創意隻有在碰撞中才會產生耀眼的火花,個人意識太強的人不會與別人產生碰撞,也不會有團隊的創意。因此,盡管他很聰明,但他的優秀就長遠來看也是一時的。
單槍匹馬在任何工作中都不可能出彩。比如營銷團隊,營銷工作是一個係統而整體的工作,光靠幾個人或單方麵的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在現代整合營銷傳播理論中充分強調利用各種資源,實現最佳組合,形成最大的營銷力,所以加強團隊意識的培養是提高營銷隊伍戰鬥力的重要手段。同時市場內外部環境瞬息萬變,因而營銷工作的戰略和戰術也是動態的,需要根據環境的變化而隨時調整。如果隻要個人英雄主義,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團隊的整體創新能力和工作質量。
查斯特是一個業務員,他的銷售技能和業務關係都非常好,因此他的業績在公司裏是最好的。取得成績以後,他就開始對別人指手畫腳了,尤其是對那些客戶服務人員。
本來這些客戶服務人員非常支持查斯特的工作,隻要是他的客戶打來的電話,客服就會馬上進行售後服務。但是由於查斯特動輒說“我給你們飯碗,沒有我你們都要餓死”,要不然就是說這些客服人員服務不好,他的客戶向他投訴等。客服人員對他說的話置之不理,但卻通過行動與他對抗。後來,凡是查斯特的客戶打來的電話,客戶服務人員都一拖再拖。最後,這些客戶打電話給查斯特,並把怒火發到他的身上。由於後繼服務不到位,查斯特的續單率非常低,原來的客戶也都讓其他業務員搶走了。
去過寺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勒佛,笑臉迎客,在他的北麵,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
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裏,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彌勒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落四,沒有好好地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裏,由彌勒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麵無私,鎦銖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裏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可見,有效的合作,省時省力,能高效地完成複雜的工作,取得持久性的成功。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六隻猴子分別關在三間空房子裏,每間兩隻,房子裏分別放著一定數量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樣。第一間房子的食物就放在地上,第二間房子的食物分別從易到難懸掛在高度適當的位置上,第三間房子的食物懸掛在房頂。
數日後,他們發現第一間房子的猴子一死一傷,傷的缺了耳朵斷了腿,奄奄一息。第三間房子的猴子也死了。隻有第二間房子的猴子活得好好的。
第一間房子的兩隻猴子一進房間就看到了地上的食物,於是,為了爭奪唾手可得的食物而大動幹戈,結果傷的傷、死的死。第三間房子的猴子雖作了努力,但因食物太高夠不著,想夠到難度過大,被活活給餓死了。
沒有誰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認為一件事情沒有自己就一定不會成功,那麼你就會有驕矜之氣。在團隊角色問題中,我們提到過,團隊中一定有一件事情是你最擅長的,在這件事情的操作過程中,你是主要力量,但並不代表沒有了你就不行。趙本山的小品中有一句話:“地球就得圍著你轉,你是太陽呀?”你必須清楚,這個世界少了誰都一樣。偉人都會成為曆史,更何況我們呢?
團隊的由來,是社會的必然和自然選擇的直接結果。最初,人除了發達的大腦,沒有什麼其他優勢,無論是在速度上還是在力量上都處於劣勢。為了生存,人與人之間組成了團隊,以抵禦強敵並獲得生存的空間。於是,自然選擇使人與人組合,而人與人的組合則顛覆了自然,開始主宰世界。可以說,一旦人與人組合在一起,就有了戰勝一切的強大力量,曆史告訴了我們這些。
今天,無論你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處於什麼樣的環境,都無法脫離他人對你的支持。因此,在職業生涯中,你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團隊。可以說,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團隊精神已經越來越為公司和個人所重視,因為這是一個團隊的時代。無論是從公司發展還是從個人發展兩方麵,你都不能脫離團隊,而且必須融入團隊中去,有很好的團隊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績。
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個人的精力再充沛,也還是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就是人力所不及的,也就是個人的短處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同時也有自己的短處,這就需要與人合作,用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養成良好的合作習慣,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發展自己。
一個沒有團隊意識的員工,很難在工作中創造出卓越的成績,即使他非常有才華。單槍匹馬難成事,員工隻是團隊中的一員,他成功的背後有很多起推動作用的人。如果隻顧耍個人英雄主義,那麼勢必要栽跟頭。
團隊是最佳的生存之道
團隊的力量使得弱小的螞蟻變得十分強大。看似渺小的螞蟻竟然在集體中獲得了不可想象的力量,螞蟻們的成就就是如此。比爾·蓋茨說:“在社會上做事情,如果隻是單槍匹馬地戰鬥,不靠集體或團隊的力量,是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的。這畢竟是一個競爭的時代,如果我們懂得用大家的能力和知識的彙合來麵對任何一項工作,我們將無往不勝。”
螞蟻們的分工非常細致,他們之間的協作同樣成功。
在熱帶雨林裏,螞蟻是隨處可見的,有時一窩螞蟻多達幾萬隻,但每一個蟻窩隻由一隻蟻後(有時會多於一隻)、若幹工蟻、雄蟻及兵蟻共同組成,它們各司其職、分工明細:如蟻後的任務是產卵、繁殖,同時受工蟻的服侍;工蟻負責建造、覓食、運糧、育幼等;而雄蟻負責與蟻後繁殖後代,兵蟻則負責抵禦外侵、保護家園;大家各盡所長、團結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成功。蟻群是個真正意義上的團隊,他們是由致力於共同目標而相互分工協作、承擔一定職責、技能互補的個體所組成的正式群體。所以,現在螞蟻搬食的故事,經常被人們用於詮釋齊心協力、團隊合作的意義,因為它們這種群策群力及其高效率的團隊協作方法,是值得大家反思和借鑒。
分工合作的精神在工蟻身上得到最集中的體現。工蟻是螞蟻群體中數量最多,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種。工蟻的團結合作是很精誠的。在螞蟻的分工中,工蟻的職責就是負責尋找食品後把它搬運回“家”。工蟻每天都在外尋找食品。找到自己可以背回家的食物,它就一個“人”背回家。如果遇到很大的食物,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它就會發出信息,於是,就會有很多工蟻前來,大家一起把食品搬運回家。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許多螞蟻一起搬運一個“龐大”的諸如蛾、蝶、小蟲之類的“食品”,它們不會去計較誰出的力氣大而消極怠工,也不會計較誰先看見的而爭名爭利。它們隻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把食品搬運回“家”。
那麼,螞蟻是怎樣召集同伴把體積巨大的食物協作搬回家呢?動物學家觀察螞蟻的工作模式後發現,他們之間的高效協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當有兩隻螞蟻發現食物後,它們會分別走兩條不同的線路返回巢穴,邊走邊釋放出一種它們自己才能識別的化學激素做記號,先回到巢穴者會釋放更濃烈的氣味。其他螞蟻聞到較重的氣味後,就會走較短的路線去搬運食物。一隻螞蟻搬食物往回走時,碰到下一隻螞蟻,會把食物交給它,自己再沿路返回;當遇到上遊螞蟻時,則會從該螞蟻處將食物接過來,再傳給下一隻螞蟻。
就這樣,一個傳一個,它們分工協作,配合默契,形成了一條環環相扣,高績效的工作鏈,有條不紊地完成著工作任務。隨著現代社會組織分工的高度精細化,社會競爭的極度嚴酷,組織內部、員工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協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強調彈性、韌勁與協作的蟻群模式、蟻群智慧,是值得企業管理者效仿和學習的。
羅特斯指出:“任何團隊優異的成績都是通過一場相互配合的接力賽取得的,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競爭過程。”當你真正把自己融入到一個團隊時,你關注的就是整個團隊的利益,而不再是你自己。將自己視為團隊整體的一部分,與全隊中的每一位成員緊密合作,就能發揮出自己的最大潛力。而如果不懂得尋找自己的團隊,你最後就難免會像一隻孤飛的大雁一樣,被單飛的孤獨或寒風吞噬。
泰納曾經是墨西哥足球隊的老隊長,在隊裏任中後衛。開始主教練米盧對他非常器重,他常顯露出一點老大哥的味道。然而有一天,米盧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關於泰納賽後的專訪,他居然指名道姓地責怪自己隊友的失誤,導致了比賽的失敗。這讓米盧很生氣,他希望泰納能夠盡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可是泰納並不理解教練的用意,以至於最後連隊員都無法忍受他。
米盧認為:如果一名隊員沒給隊友最起碼的尊重,那就說明他沒有把自己真正融入這個團隊,那他怎麼能再為這個隊伍服務呢?於是,米盧大膽地起用了一名年輕的中後衛齊拉特,並把他拉入了新一期的集訓名單中。小齊拉特也不辱使命,在世界杯的五場比賽中,為墨西哥隊進了兩個球。而泰納的名字最終竟沒有出現在世界杯陣容的名單裏。
在球場上,所有的教練都非常注重發揮團隊的合作精神,因為他們知道,隻有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才能將團隊的力量發揮到最大。
在中國媒體吹捧我們的某位球星時,米盧曾一語道破天機:按照他的個人素質,也許能成為世界級的球員,可惜他還欠缺與隊友配合的意識,他不能融人到整個隊伍中去,所以說,他不是一個能為團隊做貢獻的球員。
因此,在工作中,我們要時刻記住,我們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團隊,即使你是公司的主力幹將,你也不能單打獨鬥。當一個人真正找到自己所屬的群體或團隊,並真正融入到其中時,他就會時時以團隊利益為先,由衷的得到一種歸宿感和自豪感,並最終能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價值。
螞蟻式團結協作實現共贏
昆蟲學家通過研究發現:螞蟻是一個非常有組織的群體,它們的行為與人類的社會行為在許多方麵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它們總是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在工作中互相配合。每一個蟻群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繁衍下一代,確保屬於同一蟻群所共有的遺傳因子可以生存下去。因此,孕育下一代就成為每個蟻群的核心工作,螞蟻各種分工合作的活動也無不是為了這個宏大的目標。
螞蟻不是惟一實行分工合作製度的昆蟲,但卻是實行這種製度最為徹底的昆蟲。正是螞蟻具有了這種協作精神,才使它成為地球上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的生物之一。雖說螞蟻的工作是出於本能,但這種團結協作的精神卻是值得我們人類學習的。
麵臨災害的時候,螞蟻同樣表現出非常強的協作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在野火燒起的時候,為了逃生,眾多螞蟻迅速聚攏,抱成一團,然後像滾雪球一樣飛速滾動,逃離火海。那劈裏啪啦的燒焦聲,是最外層的螞蟻用自己的軀體開拓求生之路時的呐喊,是奮不顧身、無怨無悔的呐喊。在洪水暴虐的時候,聚在堤壩上的人們凝望著凶猛的波濤。突然有人驚呼;“看,那是什麼?”一個好像人頭的黑點順著波浪漂過來,大家正準備再靠近些時營救。“那是蟻球。”一位老者說;“螞蟻這東西,很有靈性。有一年發大水,我也見過一個蟻球,有籃球那麼大。洪水到來時,螞蟻迅速抱成團,隨波漂流。蟻球外層的螞蟻,有些會被波浪打入水中。但隻要蟻球能上岸,或能碰到一個大的漂流物,螞蟻就得救了。”不長時間,蟻球靠岸了,蟻群像靠岸登陸艇上的戰士,一層一層地打開,迅速而井然地一排排衝上堤岸。岸邊的水中留下了一團不小的蟻球。那是蟻球裏層的英勇犧牲者。他們再也爬不上岸了,但他們的屍體仍然緊緊地抱在一起。那麼平靜,那麼悲壯。
美國西南航空公司同樣學習了螞蟻的組織效率。2000年,美國西南航空公司的貨運業務遇到了麻煩。盡管飛機平均隻用了7%的貨艙空間,但有些機場卻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計劃裝載的貨物,這成了西南航空公司貨運航線和搬運係統的瓶頸。當時,員工們盡力把貨物裝到開往目標方向的第一架飛機上,表麵看來這是一種合理的策略,但正是由於這一策略,工人們白白浪費了大量時間把貨物搬來搬去,有時候還在目的地機場已不能容納更多貨物的情況下,不必要地把貨物塞進飛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西南航空公司拜螞蟻為師。具體地說,研究人員觀察了螞蟻覓食的方法,發現螞蟻憑借一些簡單的規則,總能找到效率更高的食物搬運路線。研究人員把這一發現應用於公司業務管理,結果得出了令人驚訝的結論:把貨物留在起初並非開往目標方向的飛機上效果可能更好。舉例說,如果要把一批貨物從芝加哥運往波士頓,實際上可以把這批貨物留在先開往亞特蘭大然後飛往波士頓的飛機上,這要比把貨物從飛機上卸下來再裝到下一班飛往波士頓的飛機上效率更高。
采用這一思路後,在最繁忙的貨運站,貨物轉運率降低了80%之多,搬運工人的工作量減少了20%,並且連夜搬運的數量也大大減少。這樣做使西南航運公司得以減少貨物儲存設施,降低工資支出。此外,滿載飛行的飛機減少了,從而使公司有機會開展新的業務。由於這項改進,西南航空公司估計每年能從中獲利1000多萬美元。
俄羅斯作家克雷洛夫有一則著名的寓言《天鵝、梭魚和大蝦》:
有一次,天鵝、大蝦和梭魚,想把一輛大車拉走,它們用繩子把車套好,一塊兒拚命地拉。雖說車子並不算重,可無論它們怎樣地用力,車子還是停在老地方,一動也不動。
原來,它們拉車的方向各不相同。天鵝是伸著脖子要往雲裏鑽,大蝦是弓著腰兒使勁往後退,梭魚則一心想往水裏跳。
這則寓言諭示了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無論做什麼事情,大家要是不齊心,就什麼事情也辦不好。盡管所有的成員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是,它們沒有共同的目標,不懂得合作的道理,不知道成員之間需要相互配合,勁兒沒往一處使,所以,想拉走車子的美好願望隻能是一個幻想罷了。這就像一個團隊,隻有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擁有團結協作的心態,懂得並善於與他人合作,才能發揮出團隊的戰鬥力。
微軟在研發Windows XP時,有500名工程師奮鬥了兩年,寫出了5000萬行編碼。軟件開發需要協調不同類型、不同性格的人員共同奮鬥,沒有高度的協作精神,沒有全部參與者的分工合作,即使是一個像比爾·蓋茨一樣聰明絕頂的天才,完全依靠個人的力量,要完成一個大型程序,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任何組織無論規模大小,都存在著數量或多或少的部門,這些部門之間的關係既是獨立的,又是互相聯係的。在整個工作過程中,員工必須服從統一領導,互助配合,團結協作,隻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建立部門之間、部門內部的默契,從而實現組織的終極價值。
做任何工作都離不開相關人員的支持和配合,沒有人能唱獨角戲。作為團隊中的一分子,要有強烈的團隊意識,並善於與他人合作,懂得“顧大局,識大體”,這樣才能組成一支敢打敢拚、富有戰鬥力的強大團隊。
作為團隊中的一個分子,必須融人到群體中去,才能促進自身的發展。一滴水,隻有放進大海裏才永遠不會幹涸;一個人,隻有當他把自己融進集體的事業中才最有力量。
21世紀是團隊的世紀,快速發展的時代越來越重視團隊合作的力量。隻有具有團結合作素質的員工才能與企業同舟共濟,為了企業的共同目標樂意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從而更好地促進企業的發展。因此,具有團隊精神、擁有協作意識、善於團隊合作的人才會更多地受到當今企業的青睞。
高效合作源於良好溝通
螞蟻進行團隊協作依賴的就是螞蟻之間良好的和有效的溝通。
螞蟻們擁有高效的通信手段。他們的頭上長有兩根“天線”,每根“天線”由11個節組成,可以同時發出11種不同波長的信號,螞蟻們靠“天線”的相互摩擦,在數秒鍾之內發出信號。
螞蟻還能排放各種化學物質來傳遞不同的信息。借助於有效的信息溝通,螞蟻不僅相互指引蟻巢外麵的食物地點,還運用5種不同的“消息發布”來說明目標的性質。
螞蟻之間的溝通是它們團隊合作的重要基礎。如果它們不能以合適的方式向同伴及時傳遞信息,那麼它們所有團隊的行為都不可能產生。
人類社會中,團隊協作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團隊中,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團隊成員,個體必須學會與別人進行公開、坦誠的溝通;學會麵對個體間的差異並解決衝突;學會把個人目標升華為團隊的利益。通過各種手段讓更多的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以便得到同事和上級的支持與配合,從而更加有效地開展經營活動,這就是溝通。溝通是員工工作的最重要內容。一個員工要把工作做好,就必須學會與人合作,必須致力於人際溝通。
溝通是團隊精神的粘合劑,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科學家在人們的眼中是思維嚴謹、不苟言笑,整天都在實驗室進行著他們的研究,似乎這樣才出得了成果。然而,美國心理學家在著名的貝爾實驗室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將智商差不多的工程師分為兩組,一組工程師不喜歡與人交往的、嚴肅而慎謹。另一組工程師則是喜歡交流,有時甚至喜歡開玩笑。經過一段時間發現這兩個研究小組出現了明顯差異,喜歡交流的這組工程師的業績明顯高於另一組。後來,經過行為科學家的研究,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原來大多數研究項目分工都比較細,一個工程師要做到在各個領域都精通幾乎不可能,而他的工作又涉及方方麵麵。當他們遇到問題時,喜歡交流的工程師常常打電話或者提出來與同事交流中便得到了答案,因而進度很快。而不喜歡與人交流的工程師則常常在一些枝節問題上耗費了他們的許多時間,因而把整個進度給拖了下來。
企業中有兩個數字可以很直觀地反映了溝通在企業裏麵的重要性,就是兩個70%。
第一個70%,是指企業的員工,實際上70%的時間用在溝通上。開會、談判、談話、做報告是最常見的溝通形式,撰寫報告實際上是一種書麵溝通的方式,對外各種拜訪、約見也都是溝通的表現形式,所以說有70%的時間花在溝通上。
第二個70%,是指企業中70%的問題是由於溝通障礙引起的。比如,企業常見的效率低下的問題,實際上往往是有了問題、有了事情後,大家沒有溝通或不懂得溝通所引起的。另外,企業裏麵執行力差、領導力不高的問題,歸根到底,都與溝通能力的欠缺有關。比如說,經理們在績效管理的問題,對於下屬,經常是有恨鐵不成鋼的想法,覺得年初設立的目標他們沒達到,工作中給他們的一些期望,也沒有達到。
因此,有效溝通在我們的團隊合作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們的溝通並不總是有效的,無效的溝通成為我們在工作中成功協作的障礙。有這樣一則寓言: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鐵門上,一根鐵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卻無法將它撬開。一個瘦小的鑰匙來了,它把身子鑽進鎖孔,隻輕輕一轉,那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鐵杆奇怪地問:“為什麼我費了那麼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地就把它打開了呢?”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他的心。”這個故事則說明:打開鎖很容易,隻要你有鑰匙。團隊之間的協作就像一把鎖,需要有效地溝通來打開它。
溝通有兩種情況,一種叫人際溝通,另一種是組織溝通。人際溝通是指我們與親朋好友同事領導之間的個人之間的溝通。另外一種溝通就是組織溝通,在組織當中的溝通。在企業裏麵,組織溝通不同於人際溝通,因為組織溝通有它自己特定的遊戲規則。
溝通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表達。這當中首要的問題是和誰表達,也就是溝通對象是誰。在組織裏,溝通對象的選擇可以概括為兩個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