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有一篇標題為“鴟鴞”的詩,描寫一隻失去了自己小孩的母鳥,仍然在辛勤的築巢,其中有幾句詩:“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意思是說:趁著天還沒有下雨的時候,趕快用桑根的皮把鳥巢的空隙纏緊,隻有把巢堅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
後來,大家把這幾句詩引伸為“未雨綢繆”,意思是說做任何事情都應該事先準備,以免臨時手忙腳亂。
螞蟻也具備這種“未雨綢繆”的思維能力。整個夏天螞蟻都在為遙遠的冬天做準備。夏天一到,螞蟻就開始儲備冬天的食物。這樣在萬物凋零的冬季,螞蟻同樣可以豐衣足食。
螞蟻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自己生存的夢想,麵對困難,我們應該有小螞蟻大無畏的精神。螞蟻的憂患及危機意識保證了它們能夠平穩過冬。我們在職業生涯的盛夏期是否已積澱個人發展的力量來應對市場的激烈競爭呢?是否已有居安思危的心態呢?事業的成功感來自於自身價值的極大體現。我們隻有以積極的態度來贏得讚許時,才能為工作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工作態度決定人生高度
螞蟻們在一起努力進行工作,無數螞蟻兢兢業業的工作才換來了螞蟻王國的繁榮和昌盛。螞蟻王國的壯大正是螞蟻們的辛勤努力所造就。螞蟻們的態度是虔誠的,工作是勤奮和努力的。也正是這勤勤懇懇的努力,才換來了事業的成就。
成功與失敗者之間隻是態度之差!成功人士與失敗者之間的差別是:成功人士始終用最積極的方式去思考,用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豐富的經驗支配和把握自己的人生;失敗者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和支配的。
有些人總是喜歡說,他們現在的境況是由別人造成的,是環境決定了他們的人生位置。這些人常說他們的想法是無法改變的。實際上,我們是誰並不是由周圍的環境所決定的。說到底,如何看待人生,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有一位納粹德國某集中營的幸存者維克托·弗蘭克爾說過:“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仍然有一種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
馬爾比·D·巴布科克說:“最常見的,同時也是最昂貴的一個錯誤,是認為成功有賴於某種天才,某種魔力,某些我們所不具備的東西。”
可是成功實際上是能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成功是正確態度的結果,一個人能取得多大成功,固然有其他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受他自己的態度所製約的。
我們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1.我們怎樣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我們。
2.我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我們。
3.我們在剛開始執行一項任務時的態度決定了最後的成敗,這比其他任何因素都重要。
4.人們在任何重要組織中的地位越高,他的態度就越佳。
難怪有人說,我們創造了自己的環境——心理的,情緒的,生理的,精神的,這些都是由我們自己的態度來決定的。
未來學家佛裏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預言道:“二十一世紀的核心競爭力是態度。”他的這番言論告訴我們,積極的心態已經成為當今世紀比黃金還要珍貴的最稀缺的資源,它是個人決勝於未來最為根本的心理資本,是縱橫職場最核心的競爭力!
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表麵上看是品牌、產品、價格、服務的競爭,實質上卻是企業所有員工的品質和心態的競爭;職場上的競爭表麵上看是能力、職位、業績、關係的競爭,實質上卻是員工職業心態和人生態度的競爭。
很多的現代管理者越來越重視人才的心態素養。
某公司的一位員工雖然已經工作了近十年,但他總是抱著“我隻是被雇來的,做多做少一個樣”的心態來工作,工作上也從來沒有什麼出色的業績,因此,10年來他的薪水從不見漲。
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向老板大訴苦水。老板對他說:“你雖然在公司待了近10年,但你的工作經驗卻和隻工作了1年的員工差不多,能力也隻是新手的水平。”
這名員工在他最寶貴的10年青春中,除了僅僅得到10年的薪水外,其他卻一無所獲,這是一件多麼遺憾的事情!由此看出,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對於我們的工作甚至職業前景是多麼的重要。
在工作中,如果時刻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保持一種主動學習的精神,那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得更好。如果我們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工作,從而懶惰怠慢、不求進取,那麼,我們注定在工作上會和那位“十年新手員工”有著相同的命運。
美國成功學院對1000名世界知名成功人士的研究結果表明,積極的心態決定了成功的85%!對比一下身邊的人和事,我們不難發現,有的員工是先進、是模範,並且取得了出色的工作業績;有的員工盡管有過多年的工作經曆,卻連自己的本職工作都難以勝任。他們真正的區別,就在於對工作態度的認識不同,在於誰更積極、更努力、更認真、更負責,在於誰對待工作是盡心盡力、積極進取,誰對待工作是敷衍了事、安於現狀,而不僅僅是聰明才智、業務技能或工作能力上產生的差距。
的確,在一個既定的規則框架內,如果你沒有能力改變規則,那麼,你首先就要反躬自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我們每個人雖然都無法決定自己人生的開場和結局,也不能控製別人的思想或行動,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心態的好與壞。
無論哪個領域的成功者,他們的共同特質就是在心態上超人一等,他們具有踏實肯幹、積極進取、服從自律、認真負責、心懷感恩、團結協作等積極的良好心態。這是一個稱職的員工應該具備的基本特質。
心態積極的員工,知道自己工作的意義和責任,並且永遠保持著全力以赴的工作態度。他們在為企業創造價值和財富的同時,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著自己的職業人生。一個企業的成敗與否,與這部分員工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他們是每一個企業、每一位老板都極力尋求的人才,他們才是所有組織最器重的員工!
在職業生涯的第一步就選擇好自己的職業態度,將使你成為職場中的一棵常青樹。相反,工作中偷懶、抱怨、投機取巧、麻木不仁,對領導分派的任務眼高手低、吹毛求疵、找借口推脫等等消極被動的不良心態,都會影響員工個人未來的職業前途。
盡管良好的精神狀態並不是財富,但它卻能給你帶來財富,也會讓你得到更多成功的機會,增加在同事中脫穎而出的幾率。
讓你獲利的金錢經常來自對你有利的工作。一個人可以確保他所有財產在他死後歸於他選擇的人。和死亡不同的是,金錢的饋贈是可控製的情況。
據說,富翁的兒子經常不會表現出父親所擁有的能力,他從出生就生活在安逸的環境裏,周圍是金錢和金錢鑄就的一切,他想要的都有了。假設他真的天生有意願要努力工作,但結果往往會被他不勞而獲的現實所取代,因此他絕對學不到生存的基本本領。
我們來分析一下父親。財富隻有在大部分用於造福他人時才是個祝福,如果一個父親剝奪了兒子的進取心便無法使他獲利,雖然初衷可能是要保護其繼承人免於窮困。
有積極的思維並不能保證事事成功。積極思維肯定會改善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但並不能保證他凡事都心想事成;如果你抱消極的態度,則必敗無疑。
以主人公心態對待工作
螞蟻們從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應該有自己的利益,是不是應該把私利放在第一位,試想如果這樣的話,也許螞蟻王國也就不會存在了。螞蟻們始終是用自己高度的責任感在做著自己的事情。
紫博拉是一位精力充沛、熱愛冒險的女性,但她可不是一開始就是這個樣子。她是經過一個自我認定的轉變才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
從小時候起,她就一直是個膽小鬼,不敢做任何運動,凡是可能受傷的活動她一概不碰。
在參加過幾次發揮潛能的研討會後,她有了一些新的運動經驗(潛水、赤足過火和高空跳傘),從而知道自己是可以做到一些事情的,隻需要一些壓力即可。雖然她是這麼想的,可是這些體驗還不足以使她形成有力的信念,改變她先前的自我認定,頂多認為自己是個“有勇氣高空跳傘的膽小鬼”。依她的說法,當時轉變還沒發生,可是她有所不知,後來才知道當時轉變已經開始。她說其他人都很羨慕她那些表現,告訴她:“我真希望也能有你那樣的膽子,敢嚐試這麼多的冒險活動。”一開始,她對大家的誇獎的確很高興,聽多了之後她便不得不質疑起來:“是不是我以前錯估了自己。”
隨後,紫博拉開始把痛苦跟膽小鬼聯係在一塊兒,她知道膽小鬼的信念使自己設限,從而她決心不再把自己想成是個膽小鬼。事情並不是這麼說說便完了,她的內心有很強烈的爭戰,一方是她那些朋友對她的看法,一方是她對自己的認定,兩方並不相符。
後來又有一次要高空跳傘,她把它當成是改變自我認定的機會,要從“我可能”變成“我能夠”,而讓想冒險的企圖從而擴大為敢於冒險的信念。
當飛機攀升到1。25萬英尺的高空時,紫博拉望著那些沒有跳傘經驗的隊友,多數人都極力壓抑著內心的恐懼,但故意裝作興致很高的樣子。她告訴自己:“他們現在的樣子正是過去的我,而此刻我已不屬於他們那一群,今天我可要好好地玩一玩。”她運用了他們的恐懼,來強化出她希望變成的新角色,她心裏說道:“那就是我過去的反應。”隨之,她很驚訝地發現自己剛剛曆經了重大的轉變,她不再是個膽小鬼,而成為一個敢於冒險、正要去享受人生的女性。
她是第一位跳出飛機的隊員。下降時,她一路興奮地高聲狂呼,似乎這輩子從沒這麼有活力和興奮過。她之所以能夠跨出自我設限的那一步,主要原因在於:她很快采取了新的自我認定,從而自心底想好好表現,以作為其他跳傘者的好榜樣。
作繭自縛將永遠無法發揮自己真實的力量,勇敢地邁出第一步,新的體驗將使你認清自己,一步步淡化舊的自我認定,從而做出決定,去拓展更大的可能。
一些人因為缺乏主人翁的態度,很容易養成半途而廢、心不在焉、懶懶散散的壞習慣,喜歡運用一些小伎倆來蒙混過關,那麼,他就將很難出色地完成任務。參加會晤經常遲到因而讓對方感覺不受重視;會見客戶時,邋裏邋遢,因而會讓客戶失去合作的信心。這些人的辦公桌與垃圾站沒有兩樣,將大量寶貴的辦公時間浪費在尋找東西上,很難有所成就,久而久之,老板對其就會失去信心。
更嚴重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會影響到周圍許多人,這種人不僅自己不會成功,而且會破壞公司良好的工作氛圍,正所謂“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爛蘋果效應”或“汙水與酒法則”,這樣一來,個人的缺陷和弱點就會滲透到整個事業中去,影響公司的正常發展。
一個對工作不負責任的人,往往是一個缺乏自信的人,也是一個無法體會快樂真諦的人。要知道,當你將工作推給他人時,實際上也是將自己的快樂和信任轉移給了他人。受人尊重會獲得更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論你的工資多麼低,不論你的老板多麼不器重你,隻要你能夠忠於職守,將自己所有的精力和熱情傾注到工作當中去,漸漸地就會為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和自豪。也將會贏得他人的尊重。以主人公的心態去對待工作,工作自然而然就能做得更好。
自動自發才是真正有效的執行
螞蟻們不曾有鞭子在身後,但是,也不曾見這些螞蟻們推脫和耍滑。自發自動是整個螞蟻群落前行的動力。
羅丹說:“工作就是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歡樂,也是幸福之所在。”
工作是展示自我、實現自我的舞台。不善待它,不用腦思考,不用心做事,在這個舞台上,我們的演出就無法獲得鮮花和掌聲。
工作拒絕“等、靠、要”。自動自發,積極主動,全力爭取,我們一定可以將事情做得更漂亮。
很多人抱怨說自己活做得多,又累工作時間又長,但老板就是看不見,一點也不見給自己加薪的跡象,他們為此鬱悶、彷徨,對工作開始失去熱情,對在公司的未來也不再有憧憬。
這些人的不幸就在於隻知被動去工作,不知自動自發。人不是機器,不是在機械地工作,一味埋頭苦幹,不懂得用心去工作的人非但不會得到老板的賞識和提拔,還會長期飽受工作的折磨,身心遭受極大的傷害。
孟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隻知用力不知用心工作做事的人永遠居於公司最底層,受製於那些用心留意工作,積極主動捕捉工作契機的自動自發者。
在一個組織內部,執行力是決定組織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構成組織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比爾·蓋茨就曾坦言:“微軟在未來10年內,所麵臨的挑戰就是執行力。”當然,我們不可否認創意、戰略及經營方式的重要性,而沒有執行,這一切也隻能是空談。執行力的強弱,又直接反映出這些創意和戰略是否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隻有自發執行,才是有效執行,才是真正的執行。
美國戰爭爆發之時,美國總統需要馬上與古巴的起義軍將領加西亞取得聯絡。加西亞在古巴的大山裏——沒有人知道他的確切位置,可美國總統麥金萊必須要盡快能與他合作。
怎樣才能找到他呢?有人對總統說:“如果有人能夠找到加西亞的話,那麼這個人一定是羅文。”
於是總統把羅文找來,交給他一封寫給加西亞將軍的信。至於羅文中尉如何拿了信,用油紙包好、上封,放在胸前藏好;如何坐了4天的船到達古巴,再經過3個星期,徒步穿過這個危機四伏的島國,終於把那封信送給加西亞——這些細節都不是我們這裏要討論的重點。
需要強調的是,當美國總統麥金萊把信交給羅文讓他交給加西亞時,羅文接過信並沒有問“他在什麼地方”、“為什麼要找他”、“怎麼才能找到他”“別人去不行嗎”等等一係列的問題,而是立即行動起來,自動自發、不屈不撓地完成了“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任務。
由阿爾伯特·哈伯德所寫的《把信送給加西亞》一書,首次發表於1899年,之所以很快就風靡全球,至今還能暢銷不衰,是因為它倡導了一種理念:對上級的命令,自發執行,並以結果為導向,全心全意完成任務。
《致加西亞的信》的作者寫道:我欽佩的是那些不論老板是否在辦公室都會努力工作的人,這種人永遠不會被解雇,也永遠不會為了加薪而罷工。如果隻有老板在身邊時或別人注意時才有好的表現,賣力工作,這樣的員工永遠無法達到成功的頂峰。
有些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工作伊始,麵對自己從未接觸過的工作,一時有些手足無措,每當領導交待工作任務時,總要問該怎麼辦。他們總是被動地應付工作,雖然他們遵守紀律,循規蹈矩,做事卻缺乏熱情、創造性和主動性,隻是機械地完成任務,這種做事方法長此以往就會使他們失去對工作有效執行的態度。
有三個人到一家建築公司應聘,經過考試,他們從眾多的求職者中脫穎而出。人力資源部經理對他們說了一聲“恭喜你們”後將他們帶到一處工地。那兒有幾堆擺放得亂七八糟的磚瓦。經理告訴他們先每人負責一堆,將那些磚瓦碼放整齊,然後在三人疑惑的目光中離開了。甲說:“我們不是被錄取了嗎?為什麼把我們帶到這裏?”乙對丙說:“經理是不是搞錯了,我可不是來幹這個的。”丙說:“別說了,既然讓我們幹,我們就開始幹吧。”說完就開始幹了起來,甲和乙也隻好跟著幹。還沒完成一半,甲和乙就漫了下來,“經理已經走了,我們還是歇會吧。”甲說,乙跟著也停了下來,丙卻還在繼續幹著。
這樣,等到經理回來的時候,丙還有十幾塊就全碼齊了,甲和乙完成的還不到一半。經理說:“下班時間到了,先下班吧,下午接著幹。”甲和乙如釋重負般扔掉了手裏的磚,丙卻堅持把最後十幾塊碼齊了。回到公司,經理鄭重地對他們說:“這次公司隻聘用一人,剛才是最後一場考試,恭喜丙,你被錄用了。至於甲和乙你們回去不妨想一下這次自己之所以落聘的原因。”
有些人像甲和乙那樣,接到任務後推三阻四,不能立即執行到位。平時他們總是踩著時間的點上下班,上司或老板在的時候表現出一副忙碌、認真工作的樣子,上司或老板不在身邊就開始偷奸耍滑。他們總是在領導的一再催促、甚至是苦口婆心下才能勉強把事情完成。他們做事總好像是有人在背後用鞭子抽著,用腳踢著,情不得已才去做一樣,而且還總是不停的抱怨老板的苛刻與小氣,埋怨社會的不公平,並在工作中想方設法拖延、敷衍,隻是每天算著領薪水的日子,工作對他們來說就像是負擔。這樣的人必然不能得到領導的賞識和提升,甚至隨時都可能處在失業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