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出版社羅文琦社長贈送我一套“農業十萬個為什麼”叢書,要我“不吝賜教”。說實話,“賜教”二字,我是斷不敢當的。我之於農業,乃是一個十足的外行,且休說“賜教”,能否把這套叢書讀懂、讀下去,隻怕還得畫個大大的問號哩!然而,不承想,我這個外行,居然不算十分困難地讀完了一本又一本——《養雞100個為什麼》《養兔100個為什麼》《水產養殖100個為什麼》《毛皮動物養殖100個為什麼》《精品園藝栽培100個為什麼》《精品水果栽培100個為什麼》……此處,何妨坦白地告訴諸位:我之所以能夠還算“順利”地閱讀下去,不是由於自己忽然有了什麼跨越行業的“功能”,而是由於這套叢書成功地運用了科學翻譯的理念,將一些科學術語、科學名詞通過打比方、講故事的方法進行解讀,變深奧為通俗,化枯燥為有趣,易於為讀者所消化、所吸收。
當然,它所以通俗,還因為它語言質樸;它所以有趣,還緣於它娓娓道來。捧讀之下,我感到:這套叢書的文字固然說不上有什麼文采,然而這樣的文字卻恰恰適合農民讀者的“口味”。
即以《精品水果栽培100個為什麼》中的“為什麼蘋果樹要進行秋季修剪”為例,來體味一下這套叢書的“通俗”與“有趣”吧:“蘋果樹在春夏兩季會萌發出很多新的枝條,其中有一些同正常的枝條長得不太一樣,它們是徒長枝。徒長枝的節間比較長,葉片比較小,顏色比較淺,所以光合作用的能力也差,製造的養分連自己的生長發育要求都滿足不了,更別說供應給樹體其他部分了。”“在一棵蘋果樹上,如果這種光吃飯不幹活的徒長枝數量太多,不但會和果實爭奪營養,影響果實的發育,還會擋住陽光,讓很多果實不能接受充足的光照,著色不均勻。所以,在秋季修剪的時候,必須把它們剪掉,不然時間長了就會形成樹上長樹的現象,遮擋光照。”至於修剪的時間何以在秋季(8月下旬到9月中旬),那是因為:“修剪太晚,比如到9月下旬甚至10月份,那時果實的著色過程已經快完成了,修剪就失去了改善光照、促進著色的意義。修剪太早了也不行,如果在8月上、中旬就修剪,雖然可以剪掉一批徒長枝,可是因為那時氣溫還比較高,蘋果樹還會再次‘冒條子’,也就是萌發出新的徒長枝來。”
毋庸諱言,我國大多數農民對基本科學知識了解甚少,十分缺乏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陶冶。這,已經成為製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瓶頸了。可以預期,這套農民朋友“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農業十萬個為什麼”叢書,將能在提高農民素質、發展農村經濟方麵,起到不容低估的作用。
說到這套叢書的特點,我以為,除了“通俗”“有趣”之外,它還有三點值得一提:一是實用性強,能夠在講解原理的同時,挖掘出動植物的生理習性,進而將原理與操作相結合,解決具體技術問題;二是說理透徹,不但能使讀者“知其然”,而且能使讀者“知其所以然”,從而對一個個“為什麼”大徹大悟;三是特別關注種植業、養殖業和農副產品加工過程中常被人們忽視但又至關緊要的細節,使農民朋友難以解決的關鍵性技術問題得到解決。
總而言之,這套叢書是為農民朋友“量身定做”,足以讓科學技術“興高采烈地走進農民群眾心中”的農業科普讀物。渴望提高科學素質的農民朋友,何樂而不讀?
注釋:
〔1〕“農業十萬個為什麼”叢書,中央電視台第七套農業節目《科技苑》欄目編,天地出版社出版。
(原載《科技與出版》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