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讓數學服務於經濟建設——讀《商品生產分析》〔1〕(1 / 1)

請諸君原諒我妄下雌黃。如果能夠說,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科學家特別是數學家,視線往往羈勒在“從公式到公式”的演進上,很少關注社會經濟實踐的需求和國家宏觀政策的走向,那麼,明安聯先生近年來的工作則堪稱別開生麵。他用數學方法研究社會再生產,對勞動價值、生產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固定資產的生產特征、生產投資與生產調控等做了許多嚴謹的數量分析,得出了一係列量化結果。

捧讀這本用以記載明安聯先生研究成果的《商品生產分析》,你會有這樣的感受:作者在揭示經濟範疇社會內容的同時,竭力尋找並嚴格論證經濟現象、經濟範疇間的數量聯係和數量變化,其目的,是要開發“經濟學與數學之間的邊緣區域”,從而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服務,為改革開放服務。例如,書中關於完全計劃經濟體製下按比例擴大再生產的難以操作性的研究,關於“持續商品實現”的不可行性研究,都有著不容低估的現實意義。作者在前言中如是說:“‘商品實現’和‘商品價值實現’的困難,不是困擾著我們的經濟生活嗎?一方麵是產品的積壓,一方麵又是商品的供應不足。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依靠市場規律的作用,這個問題必將得到改善。”這在“市場經濟下再生產的一定自主調節性分析”中,不乏令人信服的演繹與說明。

誠然,早在17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就在其所著《政治算術》中提出了勞動創造價值的原理,以數學研究經濟學了。嗣後,弗朗斯瓦?魁奈以“經濟表”分析社會再生產,而大衛?李嘉圖則對勞動價值論作了比較全麵和透徹的表述,奠定了勞動價值學說的基礎。馬克思對這些理論進行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加工製作,舍棄其“庸俗成分”,發展其“科學成分”,豐富了再生產理論,進而構築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框架。明安聯先生潛心研究並寫入《商品生產分析》之中的,無非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新的曆史條件下的應用與延伸。仍用明安聯先生自己的話說:“作者深受日本經濟學家森島通夫和鹽澤由典、美國經濟學家列昂節夫以及英國經濟學家伍茲等的著述的啟發和影響。本書中的某些分析與結論,是建立在他們結論的延長線之上的。”盡管如此,作者所進行的工作,仍然不失為一種創造性勞動。作為“第一讀者”,我在通讀本書的時候,就曾有過這樣的感慨:要把別人的研究成果“延長”下去,談何容易啊!

也許不能不算是一種缺憾吧,本書的數量分析理論,對於一般讀者說來,顯得艱澀了一點。好在可以撇開數理論證過程,直接閱讀經濟分析方麵的文字。這樣,熟諳數學與不諳數學的讀者,便可以“雅俗共賞”了。

注釋:

〔1〕《商品生產分析》,明安聯著,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原載1994年11月8日《成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