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德馨集》讀解(1 / 1)

讀完《德馨集》(陽正太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終於弄明白:這“德馨”二字,既表達了作者的自況與自勉,也反映了他對自己所著之書的要求與企盼——希望《德馨集》的問世,有助於“讓中華傳統優秀道德,香氣四溢”。

從該書的“重頭”,即第一篇“學海揚帆”中諸如《孔子道德觀抽象意義評議》《評孟子的道德觀》《墨子“三表”說初探》《跨越“卡夫丁峽穀”之後》《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和本質的要求》《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等理論文章,不難看出,作者是繼承並發揚了“文章合為時而著”這一優良寫作傳統的,無論評點孔子、孟子、墨子,抑或議論曆史、社會、法製,都能麵向現實,有的放矢。他在《文藝的根在哪裏——學習鄧小平文藝理論的一點體會》一文中,援引俄國偉大的現實主義小說家果戈理的話說:“不管出版什麼樣的文藝作品,如果裏麵沒有今天社會圍繞著轉動的那些問題,如果不寫出我們今天需要的人物來,它在今天就不會有任何影響。”正因為作者有這樣的識見,所以他的理論文章能夠寫得清通愜當,新意迭出,繼而得以參與震動中外的真理標準大討論,為反對“兩個凡是”,為中國實現“大轉折”,從成都平原發出“兩聲呼號”。讀一讀他的論文,聽一聽他的“呼號”,我們絕難低估他在哲學方麵的學養和造詣。

該書第二篇曰“市井漫步”,係一組雜文。第三篇曰“情思縷縷”,為20首詩歌與若幹散文。作者說,雜文、散文、詩歌不是自己的“強項”。可我卻覺得,他的這些作品也寫得頗有水平,頗有特色。套用鄧星盈先生在該書的序中說過的一句話:正太兄於這些作品其實也不含糊,他的雜文、散文、詩歌雖不敢說篇篇都是上乘,但不乏上乘則是敢打包票的。不然的話,何以有人一字不動地剽竊他發表在《成都晚報》上的雜文《憂濟在元元》,投往天津某刊,而天津某刊又欣然采用,一字不動地發表了呢?

該書結構上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有一個類似於小說的“引子”。對此,作者在後記裏不無交代。原來,書稿送出版社之後,他又寫了一組時論小文在《人民日報》電子版上發表。因“不願割愛”,在征得編輯同意後,將《論思想變革是成都發展的前導》《“農耕文化”討論的時代特征》等四篇“聊作‘引子’補入”了。我相信,讀者捧讀之下,與我會有同樣的感受:這四篇文章,既具提綱挈領之“氣質”,又具大含細入之“稟賦”。置諸卷首,用以“發凡起例”,誠可謂別出機杼,奇哉妙也!

2000年4月21日

(原載《博覽群書》200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