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關於第一屆世界華人科普獎評選情況的報告(2 / 2)

此處,有必要強調指出:前麵談及這次參評作品的諸多不足,那是我們用“放大鏡”觀察的結果,旨在引起大家的注意,以免“在同一個地方絆第二次跤子”。其實,瑕疵固然有,畢竟瑕不掩瑜。例如,從啟動網上投票以來一直遙遙領先的鬆鷹的作品《科學巨人的故事》,就是一套讓哥白尼、伽利略、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等世界頂級科學家“列隊走來”的優秀科普讀物。借用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陳俊明副理事長的話說,它“用流暢、生動的筆觸,串起了一個個引人入勝的科學發現,一個個激動人心的科學故事,以及一個個發人深思的科學趣聞”。讀這套書,艱澀難懂的“相對論”“鏈式反應”等科學術語,能夠“在不覺間變得可親、可敬甚至可愛起來”。其作品的過人之處,就在這裏。又如,短篇類湯壽根的作品《科學本身就是一種人文理想》,則是一篇堪稱理新意愜的論文。短篇獎複評組給這個短篇的評語如是說:“本文一反以往將科學、人文對立的‘常態’,認為科學本身就是一種人文理想,科學為人文提供依據,人文為科學確定目標,闡明了科學與人文的關係與作用,同時指出了科普的社會責任是‘解讀自然的奧秘,探究人生之真諦’。建議授予金獎。”其餘諸如奪取期刊類金獎的《科學月刊》,奪取新秀類金獎的《創意工業在澳門》,以及奪取各個獎項銀獎的作品、期刊和新秀,也都獲得了評委們的高度評價。

毋庸諱言,在評獎過程中,對作品的排序,以及一些與評獎相關的理念,評委們都有著不盡相同的認識。例如,對於“什麼是科普短篇”“詩歌能否用來寫科普”等問題,看法相左,也屬情理中事,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為了避免糾纏於不同見解,在評委會裏,我們奉行兩個普遍適用的原則:一是“求同存異”,二是“少數服從多數”。

各位來賓、各位文友:回顧第一屆世界華人科普獎的評獎過程,我們以為,從總體上說來,評獎的三個階段都進行得比較順利,比較成功。其所以如此,主要因為我們的評獎工作得到了全體會員特別是評委們的鼎力支持。就拿圖書組的情況來說吧,盡管評委張景中院士遠在廣州,甘本柭先生遠在美國,湯壽根先生遠在北京,不能親赴成都參加評獎會議,但這些德高望重的專家、學者都十分及時、十分負責地以通訊方式參與了評委會的討論,並且明確地表達了自己或同意或反對的意見。

應當承認,由於缺乏經驗,我們工作中的失誤和不足還是很多的。諸如,沒有在網上投票前組織人力對圖書、短篇進行質檢,沒有規定短篇字數的上限,沒有將申報人填寫的申報表各項目與作品進行核對,網上投票操作常常遇到困難等等。請各位會員相信,以上種種,在第二屆華人科普獎評選中,將會得到較大程度的改進。

我的報告就到這裏。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本文是作者於2013年7月20日在“第一屆世界華人科普獎頒獎會”上所作的主旨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