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關於第一屆世界華人科普獎評選情況的報告(1 / 2)

各位來賓、各位文友:

我受第一屆世界華人科普獎評獎委員會組委會的委托,謹就本屆科普獎的四個獎項即科普圖書獎、科普短篇獎、科普期刊獎、科普新秀獎的評選情況,向大會做如下報告。

眾所周知,開展第一屆世界華人科普獎評選工作,在協會內醞釀已久。自換屆以來,呼聲日高。我們是在會員們的敦促與支持之下,將這項工作提上議事日程,並宣告成立第一屆世界華人科普獎評獎委員會及其組委會,繼而付諸實施的。

經過多次討論,組委會決定,第一屆世界華人科普獎設立圖書、短篇、期刊、新秀、攝影五個獎項,各獎項的評選均按三個步驟進行:(1)網上推選。由世界華人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對申報的評獎材料進行不受任何外界影響的自主判斷,然後完全按照會員個人的意願,以每個會員獨有的密碼進入網頁,行使投票權利;(2)將網上投票結果按“由多到少”的次第排列,提供給從專家評委庫中隨機抽取的5~6位專家組成的專家評審組複評,並在專家們充分發表意見的基礎上,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進行集中,而後將名單報送組委會;(3)組委會在聽取專家評審組的評審意見,仔細掂量、斟酌之後,做出最後決定。此處,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科普攝影獎的申報情況不夠理想,組委會決定,將這個獎項的評選工作推遲到此後的某個適當時候單獨舉行。

在這裏,我可以告訴諸位:開始網上投票前,那種對於網上投票心懷疑慮,認為把投票情況原原本本地掛在網上,有可能導致一部分投票人產生“從眾心理”的擔心,被實踐證明是多餘的。我曾經留意觀察了一下短篇獎的投票情況,發現投票人給某作品投票後,遲遲不再給別的作品投票,過了許久,才給另一作品投了一票。這說明投票人在認真閱讀作品,認真考慮自己的一票投向何處,一點也不盲目“從眾”。有位文友,在投完票之後,還摘錄了一篇短文的幾段文字轉發給我,說是這個短篇“雖係科普作品,文學味兒還挺濃,讀來朗朗上口,有板有眼,特別動聽”。這說明,科普作家們的投票不是盲目的,而是深思熟慮的。顯而易見,我們協會的網上投票有別於一般的“海選”,因為投票人全是世界華人科普作家協會的科普作家與科普編輯,或曰全是科普方麵的行家裏手。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初選其實也是“專家評選”,隻不過沒有使用“專家評選”這個名詞罷了。有鑒於此,組委會認為,必須十分尊重會員的傾向性意見,十分看重會員網上投票的結果。

會員網上投票自5月15日晨9時啟動,至6月5日晚12時結束,曆時22天。6月6日轉入複評階段。複評是在評委們仔細審視評選對象,反複比較、掂量中進行的。為了使評選結果貼近真實,評得公正,評得放心,圖書組的評委們還分頭檢查了部分參評圖書的內容質量和編校質量。通過檢查,既發現了不少圖書的長處,也找到了一些圖書的不足。評委們指出,有的圖書的封麵、扉頁、版權頁文字不一致,有的圖書的版本記錄頁上以及全書的任何地方都找不著責任編輯的姓名,有的圖書語言失範、行文不暢,有的圖書的計量單位頗多舛誤,有的圖書甚至還存在公式差錯。凡此種種,有待於作家和編輯們在今後的科普創作和編輯加工過程中密切注意,細致處理,使科普出版物的質量再上一個台階。短篇組的幾位評委在複評會前就已經以電話、短信、E-mail、QQ多次交換意見,有位評委還給位列網上投票前十名的文章一一寫了點評。在複評會議上,評委們既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也耐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通過熱烈討論,大家的看法漸趨一致,終於達成了共識。細心的文友們也許已經發現,圖書類的《唯美四川——螺髻山》一書、短篇類的《淩鼎年科幻微型小說》一文,在網上投票中沒有進入“前五”。這兩件作品,進入複評後備受評審組全體專家的推重。它們是在與其他作品的比較中勝出一籌,奪得銀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