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年前,當我打算“半路出家”,離開科研單位,去科技出版社工作的時候,某朋友說:“作為工科大學畢業生,你從事科學研究,正所謂‘得其所哉’。幹嗎舍棄自己的所學,放著工程師不當,去當那‘為他人作嫁衣裳’的編輯呢?你‘為人作嫁’,幹得再賣勁,‘嫁衣’終究還是人家作者的啊!”我辯解道:我“專攻”的固然是科技,但自幼又酷愛文學,而當科技編輯正好能把我的“專攻”與愛好結合在一起。至於說,當編輯是“為人作嫁”,依我看,無論哪個人,也無論哪個行當,都莫不如此。就拿農民來說吧,倘若農民隻為自己“作嫁”,咱們豈不是沒飯吃了嗎?
到了出版社,走上編輯崗位,這才深切地感到,對於我這個由工程師改行當編輯的人說來,如何策劃選題、如何組稿、如何審稿、如何申報選題、如何撰寫審讀報告、如何進行編輯加工、如何處理校樣、如何使用校對符號……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從頭學起。於是我抖擻精神,在幹中學,在學中幹。依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加之前輩們的“傳幫帶”,經過一段時日的見習,我基本上掌握了“編輯工作ABC”。
在我孜孜矻矻地“修煉”成為一名合格的科技編輯,繼而成為副編審、編審的日子裏,我先後策劃、編輯了《定量金相》《金屬材料疲勞設計手冊》《流體控製邏輯設計》《齒輪傳動係統現代測試方法與裝置》《整體隨機過程》《治理樂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科普趣談叢書”“小科學家叢書”、《科普創作通論》《科普學》等一批較有影響的優秀圖書。與此同時,我還撰寫了《我們麵臨觀念危機》《追尋井鹽科技的發展軌跡》等數十篇書評文章,以及《要注意科技書稿的科學性》《優秀圖書來自優秀策劃》等數十篇學術論文。
毋庸諱言,從事編輯工作是辛苦的。為了訂正一段前言不搭後語的文字,我也曾再三推敲,食不甘味;為了將一個廢棄單位換算為法定計量單位,我也曾遍查手冊,大汗淋漓;為了消除一處計算錯誤,我也曾絞盡腦汁,思來想去;為了修改一個四級標題,我也曾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苦則苦矣!不過,每當我擔任策劃編輯或者責任編輯的圖書問世,一種成就感就會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特別是在我所策劃或編輯的圖書獲得中國圖書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四川省最佳圖書獎,被評為“‘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圖書”“全國青少年喜愛的優秀圖書”的時候,我總會默默地對自己說:“為人作嫁”,值得!作者得到了“嫁衣”,我不也得到“嫁衣”了嗎?
回眸編輯生涯,我不免尋章摘句,謅為打油詩一首,借以抒發自己對自己所選擇的職業的熱愛之情:字斟句酌一編輯,棄工從文“跳窩雞”。鬢毛漸衰終不悔,樂為他人作嫁衣。
(原載《中國編輯》2010年11月19日網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