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與時間拔河——意外處理原則篇 (4)(2 / 3)

兒童意外事件中最常見者就是誤食了。凡是幼兒伸手可及的物品,都有可能被放入口中或吞入胃內,輕微者如肥皂、洗潔精、紙屑,嚴重者有硬幣、化學藥品等,不勝枚舉。

因誤食物品性質不同,幼兒所表現出的症狀也輕重不一,嚴重者即使是誤食了一小口亦有生命的危險,因此,負責照顧幼兒者不可大意!

1.如何判斷是否誤食中毒?

在以下情況時,要懷疑寶寶是否已吃了有毒的東西:

(1)寶寶身邊有用來裝有毒物品的容器,而且封口已被打開了。

(2)寶寶的手、嘴、呼吸氣息及衣服上有藥劑的異味。

(3)突然的身體不適,包括:臉色不對、惡心、嘔吐、神誌、精神異常等。

如有上述任何一種現象,而仍有疑慮是否寶寶真的誤食了,那麼就需要采取下列的步驟。

①觀察有無緊急的生命危險:寶寶有呼吸困難、臉色不佳或神誌怪異,除了立即施予急救處理外,要即刻送醫。

如果寶寶一切表現尚無異樣,則表示目前並無生命危險,不必過於慌張,以免自亂方寸。

②探詢誤食情形,以供醫師參考。

2.吃了或喝了什麼?

量有多少?(量的估算有時的確很難,但如果隻剩空容器時,則以最壞的打算來處理,亦即全吃了。)

何時發生?(以評估被胃腸吸收的情形。)

如何發生?(以作為將來預防的參考。)

以上這些資訊對後續的處理幫助很大。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帶著留存的容器或物樣,以供醫師處理時參考。

如果一時無法判斷,可先打電話請教您熟悉的兒科醫生,或直接與毒物谘詢中心聯係。

嬰幼兒的誤食,因為變化很快,且本身耐力較差,所以為了安全起見,不論孩子吃了什麼,最好即刻送醫。

3.是否需要催吐?

催吐的目的在於:將誤食的東西由胃中嘔吐出來,以免被胃腸吸收。但在某些情況下是不需要額外催吐的,盲目的加以催吐反而會造成其他危險,分別說明如下。

無毒性的物質:溫度針的水銀、粉筆、蠟筆、蠟燭、化妝品、膠水、糨糊、墨汁等,如果誤食量不多的話,隻需在家觀察寶寶的情況即可。

誤食超過2小時,東西已進入腸管就嘔吐不出來了。

誤食強酸、強堿後,嘔吐會造成再度的傷害。因為在吞食強酸、強堿的當時,患兒的口腔及食管就都已受到嚴重的灼傷了,如果再硬行催吐,將會使這些刺激物質反流出來,對食管再傷害一次,或甚至因劇烈嘔吐的動作,使胃及食管破裂穿孔,情況更不可收拾。

誤食易揮發的物質,如汽油、去漬油等:此類易揮發的物質在胃腸中是非常安全的,頂多隻會引起胃炎及腹瀉;一旦催吐出來後,後果卻非常嚴重。因為此類物質的特點在於表麵張力很小,在口腔內很容易擴散,且最危險的是非常容易侵入氣管及肺內,破壞肺內的組織,引起嚴重的肺炎及呼吸困難。

容易抽搐的患兒,嘔吐的動作容易引發再抽搐。

神誌不清者:此類患兒咽喉部位的肌肉協調控製很差,嘔吐物很容易嗆到氣管內,造成更嚴重的危險。

4.如何幫助孩子催吐?

一般在家裏,父母有兩種方法來為寶寶催吐:

(1)人為催吐

①將大人手指(示指)伸入幼兒的咽喉深部,稍微攪動一下,如此即可達到刺激舌根及咽喉而誘發嘔吐,然後在其嘔吐的刹那,使幼兒頭下腳上,臉麵朝下。

②使幼兒的身體重心置於大人的膝腿部,腳上頭下及麵朝下,然後由下方將手指伸入咽喉內進行刺激而催吐。

以上這兩種催吐姿勢,可防止嘔吐物倒吸入氣管中的危險。

注意:切不可盲目地使用筷子或湯匙柄伸入幼兒咽喉刺激,因可能傷及內部脆弱的黏膜,引起更多的問題。

此外,有時可讓患兒在催吐前,先飲用一些牛乳或清水,100~200毫升即可,以達到下列目的。

可中和胃中的有害物質,但誤食酸、堿及揮發物質時則不可。

使催吐效果較完全,因空空的胃是吐不出東西的。

(2)藥物催吐

目前市場上常可看到一種家庭常備的催吐藥:吐根糖漿(ipecac syrup),甜甜的口味,其催吐效果很好,幾乎家中有幼兒者都會準備,以應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