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因為嬰幼兒的顱骨尚未完全愈合,可塑性較大,所以不容易有腦震蕩的情況。其實這種理論是不正確的,顱腦的傷害不怕一萬,隻怕萬一,我們的著眼點應是如何去預防發生、早期發現和有效治療。幼兒一樣會因顱內出血及受傷而致命,而且往往發現時都較晚,所以更應提高警覺。
一般顱內傷,輕者多無症狀,幼兒哭泣後即若無其事,吃喝玩耍作息都與平日無異。也有剛受傷時毫無症狀,等過了數小時後,一些顱內受傷的現象就逐漸表現出來,最常見的有嘔吐、神誌不清、精神差、呼吸及心跳加速、尖叫、抽搐等,所以仔細地追蹤及觀察是絕對必要的。
2.頸部損傷的臨床表現及處理
除了頸椎外,頸部都是柔軟的組織,包括氣管及大血管,在受外傷時,主要表現出呼吸困難、發紺及大出血,這些都會在短時間內致命,所以急救處理動作要快,以爭取時間。
如果頸椎內的神經受傷了,會造成頸部以下的身體麻痹而不能活動,輕微者隻是暫時的麻痹,日後可逐漸恢複功能,但嚴重時可能終身癱瘓在床,除了頭麵的表情動作及思想仍保存外,其餘所有的肢體活動皆喪失了。
為了避免損傷到頸神經,對懷疑有頸椎受傷的病人,在搬動或急救時,一定要保持頸部正確姿勢,即盡可能使頸部伸直、勿彎曲或扭轉;此外,欲翻動病人時,也要使其頭部與身體一起翻轉,以免再次的損傷到脆弱的神經。
十一、出血形式與止血法
一般的外傷出血,如刀片割傷、皮膚擦傷、流鼻血或口內出血的流血量都很少,身體並不會因為流失了一些血而受影響。
1.失血超過1/5才會休克
身體的總血量,在1、2個月內的嬰兒期,約每千克體重有80毫升血量,如以4千克體重計,則約含320毫升的血液;1、2歲以後的血量,約為每千克70毫升,如以10千克體重計算,則全身血量約700毫升。
一般以失血量而論,要超過身體全部血量的1/10以上,才會有心跳加速及呼吸加快的症狀,而失血超過1/5以上才會有休克的危險。所以,對最容易發生意外傷害的1~3歲的兒童來說(體重約12千克,血量約近1000毫升),若是失血100毫升時,對生命尚不構成危險,因此父母們不需過度緊張。
一般人看到出血時,之所以會驚慌,同時心跳及呼吸加速,甚至不省人事,幾乎都是心理作用產生的神經反應,就像看恐怖電影或在夜裏獨自行走一樣。自己要建立正確的觀念,在失血時保持鎮靜,先做有效的止血處理,而不要被“流血”嚇倒了。
2.出血的三種形式
出血有三種不同的形式:動脈、靜脈與微血管出血。一般愈靠身體中央的血管愈粗,所以出血的量亦大,止血亦較難。
(1)動脈出血:動脈的血液是由心髒直接送出的,因為心髒收縮產生的壓力作用,所以動脈出血時也有壓力的表現,隨著心跳由傷口噴出,其量可以很大。動脈血液中含氧氣量較多,所以顏色呈鮮紅。動脈的壓力大,較難止血,一般以直接壓迫法止血時,所需時間要久一點(5分鍾以上),以免血管上的傷口愈合不住。
(2)靜脈出血:靜脈血含氧量少,呈暗紅色。因為由四周流向心髒,血流壓力低,一旦破裂出血時,呈緩緩流出狀,其流出量亦很可觀。靜脈止血比動脈出血要容易。
(3)微血管出血:身體四周都是細小的微血管,所以最容易因皮膚受傷而出血,因為管徑小,出血為緩緩滲出狀,隻要傷口不大,其失血量亦不會多,隻要輕壓傷口處,即可達止血目的。
3.如何迅速有效止血
控製失血的原理是限製血液流向傷口,以及促進血液在傷口凝集成血塊而堵住血管的破口。
一般多用抬高傷口及施壓兩種方式,即可達到止血的目的,分別說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