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與時間拔河——意外處理原則篇 (3)
(3)用另一隻手握住拳頭,往孩子腹部的方向壓縮:用快而且朝上的動作,壓孩子腹部的中間(不是兩邊),並依孩子的體型調整力量的大小。不要讓你的手指壓到孩子的劍狀軟骨。你也許需要做好幾次,任何一次的擠壓都可能除去阻塞物。
5.喪失知覺的大孩子
(1)用一隻手的手掌根部:做哈姆立克急救法時,你必須把一隻手的手指全往上彎,隻用手掌根部來做。
(2)把你的手掌根部放在孩子的腹上:騎跪在孩子的腳邊,把手掌根部放在他的腹部上,稍微高於肚臍的上方,但是低於劍狀軟骨,而且不要碰到肋骨。把你的另一隻手放在這隻手的上麵,手指互相交錯。
(3)以朝上推擠的動作壓孩子的腹部:用快且朝上推擠的動作突然地壓孩子的腹部。依孩子的體型調整力量。注意壓腹部的中間而不是兩邊。重複做哈姆立克急救法,並檢查口腔有否阻塞物並去除它;同時,不斷地嚐試吹氣給孩子,使他的胸部擴張。
九、頸部或脊椎可能受傷時
在某些情況下,如嚴重的摔傷、頭部撞傷或車禍扭傷等,有可能傷及寶寶的頸部或脊椎骨時,除非萬不得已,否則絕對不要移動他。
小心移動頸部或脊椎受傷的患兒
萬不得已需要搬動時,如火災現場需要移到安全地方施行急救時,一定要全身上下一起移動。盡可能小心地扶著他的頭、頸部,使其頭頸姿勢保持正常一致,不可任意轉動或扭曲。
因為在脊椎骨的中央有很脆弱的脊神經通過,所以整個頭頸及軀幹要保持直線,以免因扭曲而傷及內部的神經。同時要小心地抬起寶寶的下巴或向前上拉(但不能使頭頸部過於後仰),以保持呼吸通道的順暢。
以下有兩種方法,可應用於移動頸部或脊柱受傷的幼童。
(1)小嬰兒:用類似打橄欖球的帶球法,先用大人的一隻手由嬰兒的雙腳處伸入到嬰兒身體的背部下,然後以前手臂為支撐,托著他的身體,手掌托著他的頭頸部,如此其頭頸及軀幹才不易扭曲。
要記住使寶寶的頭稍微往後仰,以保持呼吸道的通暢,而且在移動過程中,可以繼續地給予口對口的人工呼吸。
(2)較大兒童:大人單手無法支撐時,可用救火員的拖法,跪在孩子的頭頂上部,把自己兩手伸到他的肩下,抓住他的兩手臂,然後輕輕地沿著地板拖往他處。
注意在移動過程中,要讓孩子的頭和頸部托靠在大人的兩手間,並且每隔幾秒鍾(約5秒)停頓一下,好施予人工呼吸或心髒按壓。
十、頭頸部傷害
幼兒意外傷害中,最危險及常見的就是頭部及頸部的傷害。
在身體的結構上,一般成人頭部約占身體長度的1/6,但幼兒頭部卻占身體長度的1/4左右,比例較高。由於頭部重且大,所以在做動作時,常是頭重腳輕,跌倒時也都是頭先碰物或著地。
尤其在3歲以下的幼兒,由於頸部支持的肌肉較薄弱,時常無法有效地承擔頭部的重量,所以幼兒活動時都是搖頭晃腦。在有外力介入的劇烈搖晃時,往往容易傷及脆弱的腦組織,而造成程度不等的傷害,許多嬰幼兒無原因地顱內出血,或莫明其妙地昏迷都可能是如此造成的。
曾經有一位父親上班忙碌了一天回家後,因不耐煩看到小孩哭鬧不停,就順手將小孩往沙發床上用力一丟,心想隻要教訓一下就好,誰知床墊雖然輕柔,但彈簧上下彈力的振動,就足以造成幼兒顱內出血及腦組織傷害了。
1.頭部傷害的臨床表現及處理
外部的傷害是可見的,如流血或腫脹,通常都比較容易處理,即局部使用消毒藥塗搽後,再覆蓋上無菌的紗布,隻要不再出血或弄濕傷口,自然可以恢複。
臉部的外傷因為會影響容貌,所以處理時要特別注意,通常最好是直接用手壓迫傷口止血,並同時轉送醫院,臉部的縫合、消毒及拆線與身體其他部位不同,不可妄自為之,免遺後憾。
顱內的損傷或出血,由於外部看不出傷痕,常成為嬰幼兒的隱形殺手。因為幼兒不善言語表達,除了哭泣外,無法像兒童般描述受傷的經過及目前不舒服的狀況,所以當懷疑有顱內損傷的可能時,一定要盡快請醫生診查,以便即早處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