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令人緊張的急症——症狀解難篇 (4)(1 / 3)

第3章 令人緊張的急症——症狀解難篇 (4)

眼睛是很珍貴且精細的器官,因此當眼睛感覺異常時,最好的處理就是盡速找眼科醫生。急性結膜炎在治療方麵,除了滴眼藥外,特別要注意多用肥皂洗手,以避免勿成為傳染途徑,而且不要去遊泳,或與別人共用毛巾、文具器等,以免互相傳染。

隻要治療得當,恢複後對視力是無傷害的。因為結膜是在眼球的最外層,不直接影響到視線經過的路徑,所以隻要眼球正前的角膜未被波及,結膜炎雖然看來很重,但預後仍是很好的。

十七、呼吸突然停止──嬰兒猝死症

張姓夫婦結婚已3年了,在高齡父母及眾親友的敦促期望下,今年終於如願生了個寶寶,男性,模樣長得非常可愛,初為父母的欣喜及滿足之情,難掩於心。

今天是寶寶出生的第5天,預計早上辦理出院後,就可以帶回家了。不料一大早6點鍾左右,醫院嬰兒室突然來通知說寶寶情況不好,需要緊急救治及送入新生兒的加護中心。

對張先生、張太太而言,這突發事件就如晴天霹靂般,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急急忙忙趕到加護中心,隻見寶寶一動也不動地躺在保溫箱中,身上連著各式各樣的管線,心跳尚有,但沒有自己的呼吸,是以機器來幫助他呼吸的。醫生的診斷是:寶寶疑似得了嬰兒猝死症。

李小寶是個出生才3個月的男嬰,平日能吃、能喝、能睡,非常健康,該打的預防針也都接種了。這幾天父母看他好像有點小感冒般的鼻塞,但因為沒有其他症狀,所以也不太在意。

這天媽媽清晨起床要給小寶喂奶時,一看小寶臉色發白、皮膚冰涼,用手去刺激他也無反應,趕緊把小寶抱到醫院去,醫生檢查後認定小寶已無心跳及呼吸,而且體溫不到35℃,沒有任何生命跡象。醫生對小寶最後的診斷也是嬰兒猝死症。

顧名思義,嬰兒猝死症就是指一個好端端的嬰兒,突然且無法預期的死亡,即使在事後的屍體解剖檢查中,也找不到致死的原因。這對初獲愛子的父母而言,當然猶如晴天霹靂,難以接受。但事實上嬰兒猝死症確實存在,在醫學文獻中也時常被提及。

1歲內易發生嬰兒猝死症

嬰兒猝死症不分人種、地域,在全世界都會發生。一般而言,其發生率為1%~2%。某些地區發生率之所以較高,可能是反映醫師們是否認真地尋找致死的病因,許多寶寶可能有其他死因,就不屬於嬰兒猝死症。未滿1歲的嬰兒都可能發生嬰兒猝死症,尤其是2~3個月大的時候,但也有一些是在出生後的1、2周內就發生了。

因為真正的原因不知道,所以隻能從一些統計數據中獲取一些信息:如男嬰的危險性比女嬰來得高,較冷的季節(如冬天)也比較高。此外,因為大部分嬰兒死亡是發生在午夜及清晨之間,所以也被認為與睡眠有關,但此點仍不易證實,因為嬰兒正常的睡眠時間,本來就占了一天中的大部分。其他有關因素,還有以下幾點:

1.早產兒

早產兒的各個器官皆不成熟,尤其是對生命最重要的呼吸作用,有可能因突然的不呼吸或呼吸道被分泌物阻塞而無力氣掙紮反抗,所以在缺氧狀況下就步向死亡了。

2.沒有經驗的媽媽

對帶小孩毫無經驗,也許在無意中妨礙了寶寶的呼吸而不知,比如自己的身子或厚的蓋被、毛巾壓住了寶寶的臉部,又或者在妊娠期間的某些不良影響,造成胎兒發育上的缺陷,致使寶寶出生後容易喪失生命。

3.家庭環境不佳

使寶寶的生存空間充滿危險因素,如照顧不周全、營養失調、空氣質量不好等,也易發生意外。

4.兄妹也曾有類似嬰兒猝死症

雖然不見得每個個案都有遺傳的問題,但在某些家族的發生率確實是高一點。

所以,在照顧屬於高危險性的嬰兒時,可事先請醫生詳細檢查寶寶的呼吸及循環功能;此外,許多嬰兒猝死症是難以預防的,隻能退而求其次,及早發現危險(呼吸微弱或心跳減緩),以免寶寶因缺氧過久而死亡,或造成重大腦部缺氧的傷害;同時要熟練嬰兒急救技術,在需要時給予急救處理。

十八、發熱──熱痙攣

幼兒因發熱而引起的痙攣是很常見的,但也是最不用擔心的一種痙攣。發熱性痙攣常發生於6個月至5歲間的幼兒,尤以1~3歲最多。在醫學統計上,所有6歲以前的健康寶寶中,大約有5%都曾有過此種發熱痙攣的經曆。

此種痙攣多發作於剛開始發熱之際,及接續的24小時內,所以,父母們對這突來的痙攣幾乎是毫無心理準備的。一般說來,寶寶連續發熱了1、2天後,就不易再痙攣了,若還有的話,則要小心有無其他問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