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令人緊張的急症——症狀解難篇 (3)(1 / 3)

第3章 令人緊張的急症——症狀解難篇 (3)

確診為腸套疊後,應盡速予以處理,以免腸套疊久了發生缺血糜爛壞死,並發腹膜炎敗血症而導致生命危險。在處理方式上,一般醫院多會用“鋇鹽”“生理食鹽水”或“空氣”,由肛門口放一條管子進入大腸,借重力原理,將鋇鹽經管子灌流入,逐漸借腸內產生的壓力解除套疊部分的腸管。至於無法完全解套時,就應該立即手術,將套疊的腸子拉開及切除已經壞死的腸管。

在診斷確定後進X線室(或超聲波室)灌腸前,一定要立即先靜脈滴注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因寶寶已上吐下瀉一段時間了,恐會發生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的現象,進而引發更嚴重的休克;另在灌腸後,醫師通常會給予“活性炭”口服,如果吃下後能順利從肛門排出,表示腸道順暢可以正常進食了,但仍要小心複發的可能性。

經鋇鹽灌腸複原後,其再發率為6%~10%,因此,曾患有腸套疊的寶寶,一旦再發生類似的症狀時,必須立即送醫處理。如果是手術治療,其再發率可降到1%~2%,隻是手術後如有粘連性腸阻塞的現象時,仍必須再動第2次手術。若因腸管壞死而切除過多時(短腸症),則後續胃腸問題還會很多。

十二、嘔吐、腹痛──小兒急性闌尾炎

當孩子突然發生明顯的腹痛時,很多父母都會詢問醫生:“可不可能是盲腸炎啊?”

其實,盲腸是大腸開始端膨出的一段,而闌尾則是盲腸處再突出來的一條狀似尾巴的東西,容易因為細小的管腔堵塞而發炎,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闌尾炎,最常發生於15~24歲的青少年,但也會發生於0~4歲的幼兒,且是兒科腹部手術中最常見的一種急症疾病。

1.以腹痛為主要症狀

闌尾炎發生的原因很多,包括細菌、寄生蟲等所引起的,有些則和腸炎、上呼吸道感染有關,但如果沒有其他疾病因素存在,最主要的還是因為闌尾的管腔貯積了“糞石”,阻塞了通道,造成腸壁血液循環不良,進而使病菌增生,導致腸壁發炎壞死。所以,平常少吃高纖維食物或有慢性習慣便秘的小孩,都需要特別小心。

闌尾炎初期甚少發熱,即使發熱也通常是在38℃左右,而其三大症狀是腹痛、嘔吐、發熱。初期的腹痛是由肚臍周圍開始,數小時之後才會轉移至確定於右下腹部,隨著腹痛之後可能會有惡心、厭食、嘔吐等現象,但也不一定會發生。另外,患兒通常還會表現出身體前彎(或向右側彎),因為怕肚子用力時疼痛,走路時右腳也不敢使力,動作緩慢拖行、艱難僵硬、表情凝重等特征。

因為小孩子不善於表達,容易延誤治療時機,又因小孩子的闌尾較成人的細長且單薄,一旦發炎,很快就會發生穿孔破裂或闌尾破裂形成腫瘍,而導致腹膜炎,此時體溫可能會達39℃以上。如果孩子已經從闌尾炎變成腹膜炎,就會相當危險了。

2.超聲波正確診斷率高達九成

一般而言,單純闌尾炎在簡單的外科手術後,合並抗生素藥物的使用,隻需要住院3天左右;但如果是“穿孔性闌尾炎”或是腹膜炎,就會比較麻煩,如術後需在腹腔放置引流管及合並抗生素治療,至少需住院10天以上。

小兒闌尾切除雖是小手術,但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故不易診斷出來,正確診斷率在70%~80%;不過,以腹部超聲波做闌尾炎的正確診斷率可高達90%,若能夠排除闌尾炎,則可以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手術,腹部超聲波並可作為追蹤工具,以觀測是否腹中存在有其他的問題。

原則上,隻要確定是闌尾炎,便應立即手術,以免因拖延病情造成穿孔而導致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但如果闌尾已經破裂,造成了局部的發炎膿種,也可以先用抗生素治療,待2~3個月感染狀況穩定後再手術治療,如此預後可能會比較好。

十三、腹瀉──腸炎

腹瀉就是一般所謂的腸炎,表示腸管有病變了,喪失了對食物消化及吸收的主要功能,所以腸道裏的水分及養分會大量的排出。

1.腹瀉→脫水→休克

幼兒的身體組成成分中,水占了70%~80%,較成人為多,因此,即使在同樣程度的腹瀉情況之下,成人也許是無所謂,但幼兒則會有嚴重的後果──脫水及休克。

尤其是腹瀉常合並著嘔吐及發熱,嘔吐使水分由胃排出,不能有效地進食,而發熱則使水分由體表麵蒸發增加,這些都會加速使寶寶體內水分流失,而加速導致嚴重的脫水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