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隻是輕微脹氣,以較小的嬰幼兒來說,首先要留意喂奶方式、注意喂奶後的排氣問題;1歲以上的幼兒,則要減少攝取豆類、紅薯、芋頭、馬鈴薯或糯米等不易消化且容易產氣的食物,或是以減少奶量、改喝半消化奶品(酸奶)等方式來改善脹氣。
(2)以薄荷油在肚臍周圍輕輕按摩(主要為安撫作用),讓寶寶趴睡、或使用溫水袋(注意不要太燙,外麵要包裹一層毛巾,勿直接接觸寶寶的皮膚)放在腹部,都可舒緩寶寶因脹氣所引起的不適,如果情況一直未能改善,那應去醫院檢查治療。
(3)如果肚子脹得像小青蛙,敲起來硬硬的像敲小鼓,甚至是一碰到肚子就痛苦不堪,並伴隨有高熱不退、意識或精神不佳、嚴重嘔吐(甚至是吐膽汁、吐血)或血便等症狀,則屬於嚴重的現象,可能是腹膜炎或腸穿孔,必須緊急送醫診治。
十五、脫腸、下腹突腫──疝氣
小兒疝氣(腹股溝疝氣)即俗稱的“脫腸”,是小兒科手術中最常見的疾病,男、女都有可能發生,但是男性的發病率約為1/50(女生的10倍),60%會發生在右邊,25%會發生在左邊,而15%是兩邊均有。
1.腹股溝疝氣的病因及症狀
在胚胎時期,腹部與股股溝(或男性的陰囊)處有一通道謂之“腹股間鞘狀突”,可以讓睾丸能順利降入陰囊中,之後會自行關閉不通了;但是有些寶寶在出生後,此通道仍然暢通,導致腹腔內的小腸、網膜、卵巢、輸卵管等進入此通道中,就形成了凸鼓出軟軟的疝氣。
因為常有腸管等物進出,此通道會增厚而變成一個疝氣袋。有時掉進疝氣袋的腸管卡住了,就形成了“疝氣嵌頓”,此時腸道壁中的血流不通,需要緊急送醫處理,盡可能想辦法推回去,否則需要緊急手術治療,才不致造成腸管因卡住太久而缺血壞死。
寶寶多大時可能發生疝氣?答案是不一定。疝氣可能在出生後數天、數月或數年後發生,且通常在小孩哭鬧、運動、解便(腹內壓力升高)時,在腹股溝處會有一鼓起軟塊狀物,有時會延伸至男性的陰囊或女性的陰唇,也有可能在臥床休息或睡覺(腹內壓力降低)時自行消失。
一旦脫出的腸段發生阻塞,就會導致嬰幼兒腹痛、惡心、嘔吐、厭食或哭鬧不安等症狀。
2.手術治療簡單安全
對於小兒疝氣,愈早手術愈好,除非是早產兒(最好等到稍微長大、體力不錯時再安排手術)。一般是以全身麻醉,采高位結紮的方法,把疝氣袋綁起來切掉就可以了,不需要做腹壁修補,手術安全且時間不長,病人當天就可以回家了。
所以,如果有腹股部疝氣發生,最好能夠早日治療,以免疝氣的內容物卡住,增加手術的困難與生命的危險。
此外,在順利進行完疝氣手術後,仍須注意下列幾個事項:
(1)返家後的飲食及活動一切照常,但應盡量避免過度用力。
(2)如果有嘔吐發生,暫時禁食4小時。
(3)如果傷口疼痛,可依處方服用止痛藥;一旦發熱或傷口有紅、腫、熱、痛、有出血或滲出液,必須立即就診。
(4)傷口表層可用美容膠布、紗布及透明膜覆蓋,內層則以羊腸線縫合,能自行吸收,通常都不需要再拆線。
(5)手術後4天內,傷口不可沾水;第5天後可照常洗澡;第6~7天後小心撕去透明膜,以及拆除紗布。
十六、紅眼病──急性結膜炎
正常的眼球表麵是黑(角膜、瞳孔、虹膜)、白(結、鞏膜)分明的,當眼球受到外界的刺激時,如異物侵入或感染,則原來眼結膜、鞏膜部位看不到的細小血管都會因為刺激而充血擴張,由外表看去一絲絲發紅,就是一般所謂的紅眼睛了。
最常見的紅眼病原因就是急性結膜炎。它就像一般感冒一樣,多由特殊的病毒感染,尤其在夏天及遊泳後,感染的機會最多,而且傳染性很高,時常是一群人陸續發病。而症狀就是眼睛的紅、腫、熱及痛,非常不舒服,淚水多及畏光,通常要持續1周左右才會消退。
有時急性結膜炎發作時,因眼球旁的結膜異常突起,感覺就像有異物存在一般。所以,早期症狀很類似異物侵入,眼睛充血發紅、癢痛淚流不止,此時,不可擅自衝洗眼睛,因為這樣不但沒有幫助,反而可能得到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