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令人緊張的急症——症狀解難篇 (3)(2 / 3)

當身體水分大量的流失時,會使全身幹枯,而血循環中的血液量減少。此時,就像幹旱季節的水源一樣,心髒(水庫)無法把足夠有效的血液(水流)輸送到血管(水管路)中,而對各個組織器官(稻田、家庭、工廠),如主要器官腦、肝、肺、腎等需要源源不斷的血液供應明顯的減少,不能得到充分的營養灌輸,功能會嚴重受阻(即所謂的休克),多器官休克持續過久就不能再恢複,而逐漸衰竭。

脫水症會使腎髒的血液供應減少,而尿液的產生也減少。身體很多新陳代謝的廢物,原是需要由小便中排泄出的,但是小便減少、廢物無法排出,就會蓄積在體內而發病,這就像急性尿毒症般,也是很危險的。

此時,寶寶整個人會顯得幹癟癟的、體重明顯的下降、皮膚鬆軟、口幹舌燥、哭泣時淚水減少、小便次數及量也減少,而且顏色變深;頭頂上的囟門下陷、眼眶也凹陷、呼吸淺快急促、活力變差等。

到了這種地步時,寶寶已經是休克狀態了,非常危險,一定要立即送醫急救。

2.腹瀉的緊急處理

如果是嚴重的腹瀉,為了使生病的胃腸能有效的休息,吃的食物如奶水等,首先要減量,或單純化,也就是吃稀釋一點的奶,或改換一些較容易消化及吸收的止瀉奶粉,以求減少胃腸的負荷量,使它們慢慢恢複功能。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繼續補充有效的水分。所謂有效的水分,就是含有由胃腸流失的電解質成分,而又能自然地被胃腸吸收,以補充身體的不足,也不會增加胃腸額外的負擔。

舉例而言,市麵銷售的一些運動飲料,它們除了水分外,尚含有少量的礦物質(電解質)及糖分,正是價廉物美的最佳代用品。在給寶寶飲用時,可以加一半的溫水稀釋,不妨大量飲用。

幼兒腹瀉時,醫生有時會開一些特殊的配方液體,交代給寶寶服用,以補充身體水分及電解質之不足。其實這些液體的成分與一般市售的運動飲料是類似的。

有些父母在喂寶寶水分飲料時,看到仍然有腹瀉的情況,就誤認為是病情加重,而不再給寶寶喝飲料,試圖以幹涸方法來減少胃腸水分,其實這是嚴重的錯誤。

在腸炎還沒有完全恢複前,腹瀉是一定存在的,腸管對水分的吸收雖然並不能達到正常的90%以上,但多少還是存在一部分(視嚴重度而定),多半還是可以維持在50%以上。故持續地補充體內喪失的水分及電解質,是非常方便及有效的方法,千萬不要擅自放棄了。

十四、腹脹──脹氣

嬰幼兒在3歲以前,肚子看起來都大大的、圓圓的,有時讓人覺得好可愛,但有時也不免令人擔心──寶寶的肚子好像有點太大了,該不會是生病或是長了東西吧?尤其是寶寶有時會喊肚子痛或不舒服,都會讓很多父母不知所措。

1.寶寶為何容易脹氣?

寶寶的肚子之所以會像吹氣球一般“膨風”起來,或是有功能性腹痛的現象,大多是因為有腹脹氣及腸蠕動異常的關係。造成腹脹氣的原因很多,分別說明如下。

(1)吞食太多空氣,或吃過多“產氣”食物:寶寶如果喜愛一邊吃東西、一邊喋喋不休,有持續性的哭泣,或長期以奶瓶喂食(奶嘴洞口大小不合)等,都較可能因吞食過多的空氣而導致腹脹。此外,奶粉屬於會產氣的食物,容易在胃腸內因食物發酵而產氣,以奶粉為主食的寶寶自然容易發生脹氣,其他如紅薯、芋頭、馬鈴薯、蛋類、豆類、蘋果、葡萄等食物,盡管富含營養,吃過多了也會脹氣。

(2)胃酸過多或消化、吸收不良:過多的胃酸和胰液中和以後,會產生二氧化碳,因此,消化性潰瘍的早期症狀之一就是“脹氣”和“打嗝”。而寶寶若有乳糖不耐受症、習慣性的便秘、消化或吸收不良等,也都會造成腹脹氣。

(3)胃腸等器官發生疾病:胃腸道缺乏神經節(先天性巨腸症),或胃腸道的神經節喪失功能,輕微者可造成慢性便秘、腹脹,嚴重者會導致嘔吐、無法進食,其他如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腸胃炎、腸絞痛、腸套疊、腸梗阻、肝脾大、肝硬化、腫瘤等疾病,也都會造成腹脹氣的情況。

2.如何解決脹氣不適?

腹脹氣雖不是病,卻可以是許多疾病的表征或前兆之一,所以,應先找出產生脹氣的真正原因,判斷是生理的原因,還是腸道功能出了問題。而在找出準確病因之前,通常可采取下列幾種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