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令人緊張的急症——症狀解難篇 (1)
一、咳嗽、呼吸困難、發紺──異物吸入
異物吸入是嬰幼兒常見的意外傷害之一,尤其在6個月至4歲的小孩,由於吞咽及呼吸功能的協調尚未成熟,吃得太急、邊吃邊玩,或進食時受驚嚇,就很容易把嘴裏尚未嚼碎的食物吸進氣管;另外,也可能因為好奇、好玩,把異物含在嘴中而不小心吸入,或者是被其他的小朋友塞入咽喉深部或氣管中,而產生上呼吸道阻塞。
勿以手指盲目挖取異物
一旦發現幼兒突然呼吸困難、臉色發紺、咳嗽不止、聲音粗糙渾濁,同時伴隨有哮吼、氣喘及咳嗽中斷聲,有時還會抓住自己的脖子出現緊張狀或作嘔吐狀,就表示可能有異物卡住咽喉氣管,應立即給予急救處理。
注意:大部分異物進入呼吸道後,通常會引起反射性咳嗽,如果患兒是清醒的,有很劇烈的咳嗽時,千萬不要打斷他,因為許多異物可以靠自己有力的咳嗽來排除;此時,一方麵密切觀察寶寶的變化,同時立即求救及送醫處理。
(1)如果異物在喉部或氣管:可能完全阻塞呼吸通道,造成窒息缺氧,有立即的生命危險。
(2)如果異物在上呼吸道:將會產生哮吼及喘鳴,通常症狀明顯且可能有立即的生命危險,容易與哮吼混淆。
(3)如果異物在下呼吸道:將會發生肺部分塌陷或有過度充氣的現象。不過,症狀通常緩慢出現,有可能需1周左右才被診斷出來,容易與氣喘、肺炎混淆,所以醫師聽診時,特別要注意比較兩側呼吸音。
千萬注意不要嚐試盲目以手指挖取患兒口腔內的異物,一定要在“目視”下將異物取出。最好能在立即處理的同時,趕緊找人幫忙,否則在數分鍾內仍無法取出異物時,也應趕快求救,並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
在送醫途中,對仍無自發性呼吸或缺氧的患兒,應持續做人工呼吸,如果能有蘇醒袋及口罩、持續提供氧氣更好。抵達醫院後的處置原則如下:盡量維持心跳、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的穩定;如果異物已取出,可視患兒的恢複狀況處理,並注意是否有缺氧後的器官損害;異物尚未取出,則需要專科醫師以喉鏡、支氣管鏡等器械來取出異物。必要時,緊急做氣管切開術也可用來救命。
雖然大部分病情較輕微或可順利解決,但若是產生並發症,則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千萬大意不得!
二、呼吸困難費力──呼吸窘迫綜合征
呼吸窘迫綜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又被稱為“透明膜樣病”,是因肺泡裏有一層透明膜樣變化而得名,常發生於早產兒,而且愈早產的愈容易罹患,是造成早產兒死亡的最大原因。
台灣地區每年約有4千個寶寶受到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影響,其中大部分是34周前出生的早產寶寶。基本上,足月生產(成熟)的嬰兒為維持肺泡的表麵張力,會分泌一種叫作“表麵張力素”的蛋白質,但是早產(未成熟)的嬰兒因肺部缺乏這種物質,以致肺泡容易塌陷,造成呼吸功能不良、呼吸困難、血中氧氣偏低,進而危及生命。
一般兒科醫師在診斷此疾病時,通常會以臨床病史、聽診、X線片、血液等檢查給予初步的診斷。很多患有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寶寶可借人工合成的表麵張力素治療,但這類寶寶通常也需要呼吸輔助器的協助。
有時為求準確了解嬰兒血液中的氧氣變化,也會在臍動脈處安插細管路以便於抽血,甚至可能用鼻套管式或行氣管內管插入,並以呼吸器維持肺泡的壓力及換氣,等到寶寶肺部漸趨成熟後,即可予以拔管及去除呼吸器。
對於1500克以上患有呼吸窘迫的早產兒,隻要早期發現及給予適當治療,70%~80%不會有智力障礙或腦神經上的後遺症。不過,體重愈輕的患兒其病死率愈高,2500克以上的病死率低於2%,而1000克以下的卻有30%會死亡。
三、半夜呼吸怪音──哮吼
小文今年1歲半,這兩天隻是感覺她有點輕微的咳嗽及流鼻涕,沒有發熱,所以媽媽並沒有特別的注意。可是今天睡到半夜,媽媽聽到她的咳嗽聲異於往常,聲音非常沙啞,好似狗叫般咕咕的,呼吸急促而且吸氣時帶有“喔!喔!”的怪聲,神情不安且不願躺在床上,一直哭著要媽媽抱起來。
媽媽看小文呼吸(尤其吸氣時)的樣子愈來愈困難,好似吸不到氣一般,急忙趕到醫院掛急診。小兒科醫師診斷小文為“哮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