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寶寶常見的急症——照顧問題篇 (3)(1 / 3)

(4)顱內出血:幼兒偶然會發生因外力碰撞而引起的顱內出血,或原本長在腦內的血管瘤突然破裂出血,其表現症狀如成人的中風一般,輕者頭痛不適,重者昏迷抽搐,甚至有生命危險。

(5)神經性或情緒性頭痛:通常為慢性,且會反複發作,多半為環境因素所引起的,例如:不愛上學、到陌生地方等。小孩有時會以頭痛或症狀加重作為逃避的借口,父母需要長期注意觀察以分辨之。

(6)氣喘及嚴重咳嗽:有過敏體質的小孩發病時,除了常見的氣喘外,頭痛也是比較常見的並發症,因為大腦缺氧或腦內血管過度收縮及膨脹等影響所導致。咳嗽很厲害時,外表看到的是頸部部分血管怒張、麵紅耳赤及眼睛充血,而內部看不到的大腦血管也會因怒張血壓升高,所以會頭痛。

(7)家族性頭痛傾向:有家族性頭痛傾向的幼兒,有時會模仿父母頭痛的方式來表達,日久習慣成自然後,就變成一有不順心就會真的頭痛了。

2.頭痛的處理

能夠找到病因的頭痛,需要對症治療,才是最根本的方法。以下所列的隻是一般對頭痛的處理方式:

由發熱引起的頭痛,應設法逐漸地把體溫降低,即可減輕頭痛,如服用退熱藥,或以溫水全身擦浴等。

在安靜且光線暗淡的房間內好好地睡一覺,有時頭痛就會明顯的改善;相對地,繁雜或光線明亮的環境會更加刺激大腦活動,而使頭痛加劇。

可服用一些止痛藥,如阿司匹林等藥物,可以稍微緩解症狀。

可依患兒的喜好,於額頭施以冷敷或溫敷,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心理慰藉。

如果頭痛持續不止,或是合並有惡心、嘔吐、發熱、頸部僵直、視物模糊、意識混亂且逐漸喪失,或頭部有明顯外傷者,則應立即送醫就治。

以上所述頭痛的原因看似都很嚴重,但實際上絕大多數在兒童時期的頭痛都是屬於良性的,過一陣子或一段時期長大發育後,大多數會隨著體質改變而自然消失,所以,父母們也不必太緊張,隻要寶寶經過醫生詳細的檢查後認定為正常,必要時定期再做門診檢查即可安心了!

七、寶寶好好的,為什麼會突然抽搐?

寶寶如果突然意識不清、身體僵直、兩眼上吊、全身及四肢肌肉失去控製地抖動不停,就是抽搐(痙攣)。

1.抽搐的原因

最常見的是幼兒因發熱而引起抽搐(即所謂的熱痙攣),但這是最不用擔心的一種抽搐,常發生於半歲至5歲間的幼兒,尤以1~3歲最多。一般的情況是:父母發現原來好好的寶寶突然地發生抽搐,然後再摸摸身體或額頭,才知道原來寶寶發熱了。

沒有發熱的抽搐比較複雜,可能的原因很多,包括:癲、腦部內感染、腦瘤或腦出血、食(藥)物中毒、疾病感染等,這些都需要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如:驗血、腦電圖、腦部斷層檢查、磁共振等,才能正確得知病因。

人體的所有肌肉都是由神經所調節的,抽搐的動作是因為大腦暫時性的異常而放出微電波,經由神經傳導到各個肌肉,結果全身(或部分)的肌肉都不由自主地抽動了,而此時兒童也會短暫地失去知覺(昏迷)。

2.抽搐的急救

爸爸媽媽們初次碰到孩子突然抽搐的狀況,總是會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其實,隻要孩子沒有嘔吐、沒有碰撞傷害,膚色也沒有發紺,並有間斷的呼吸動作,寶寶就沒有即刻危險!此時,爸爸媽媽們可以視情況來做適當的處理,分別說明如下:

(1)短暫5分鍾以內的抽搐發作,抽搐過後呼吸順暢,暫時不需特殊處理,可直接送醫檢查找抽搐的原因。

(2)長達5分鍾以上長時間的抽搐、連續間斷不停的抽搐、抽搐過後呼吸微弱或甚至停止等,都表示可能有嚴重缺氧危險,所以,當場即需給予氧氣或進行人工的口對口呼吸急救,並立即送醫院。

要注意的是:局部的臉部或手腳的抽搐比全身性的抽搐要安全多了。此外,抽搐的動作是很難用外力製止住的,除非使用藥物來控製,所以,父母們隻需在其旁防止其他意外傷害,並及時就醫診治。

有關抽搐對身體的影響,包括下列五項。

(1)呼吸停止:主要的呼吸肌,如膈肌、胸肌及腹肌都會因抽搐而無法有效地協調動作,使正常的呼吸無法進行。所以,時間過久(通常10分鍾以上)的全身性抽搐會導致有缺氧危險。

緊急處理:抽搐發作時,盡量保持頭頸部正確的姿勢(呈直線及下頜稍上揚),如能給予氧氣是最好的,必要時施予口對口人工呼吸(雖然很難把氣吹進肺裏)。

(2)外傷:不由自主的全身肌肉強烈抽搐,使身體無法維持平衡,所以,容易摔倒或碰撞而引起傷害,如頭部外傷及腦震蕩。

緊急處理:抽搐發作時,立即將寶寶移到安全地方,並在旁以軟物保護。

(3)呼吸道阻塞:全身抽搐時牙關緊閉,吞咽動作無法進行,或引發嘔吐,這將會使口腔、咽喉處積滿了唾液,造成呼吸道的堵塞。

緊急處理:切勿用手指試圖扳開寶寶的牙齒,以免被咬傷,可用外軟內硬物(如小布卷纏在筷子上)伸入牙關即可,然後使寶寶側臥或俯臥,避免唾液堵塞氣道。

(4)嘔吐:腹部及胃部很容易同時抽搐,所以胃內的食物會被擠壓而出(嘔吐),再加上咽喉部的肌肉協調控製有問題,吞咽、呼吸都異常,因此很容易將嘔吐物吸入氣管及肺內,造成呼吸道阻塞。

緊急處理:嘔吐時,將寶寶的臉側向一邊或臉朝下,並使用毛巾之類的物品,將口內的嘔吐物盡量清理出來。在施行口對口(鼻)的人工呼吸時,一定要先確定寶寶的口鼻腔內是通暢的。

(5)抽搐後昏睡:抽搐本身是大腦及所有肌肉的劇烈運動,所以在發作後身體會非常的疲憊,很自然地寶寶會昏睡一陣子,這是正常的現象,隻要心跳及呼吸正常就不用擔心。但是一定要讓醫師詳細檢查。

緊急處理:不可急著喂東西,因為寶寶仍在昏睡期,且抽搐有可能再發作。此外,應送寶寶到醫院檢查造成抽搐的原因。

對於有習慣性抽搐的孩子,父母平時就要有熟練的處理技術,並在家裏儲備一些簡便的急救用具。包括:氧氣筒及接管、用以清除口鼻腔嘔吐物的抽吸器,以及吸水性強的小毛巾或紗布等,可於發作時用以清除口腔、咽喉部的(或嘔吐)分泌物。

八、我的孩子近來常跟我說胸痛,從外觀無法判斷是否有外傷碰撞,請問是什麼原因會造成胸痛呢?

在門診中,時常碰到小朋友口訴胸痛,但是兒童的胸痛絕大多數是良性的,一般不會有嚴重疾病。

1.胸痛的原因

(1)外傷:最直接會產生胸痛的原因是外傷,如碰撞或擠壓,可造成皮膚或胸骨、肋骨的骨折,有時外表沒有明顯症狀,在幼兒也不一定問得出來,如果呼吸還算平穩,就沒有即刻的危險。

(2)嚴重咳嗽、氣喘或運動過度:有嚴重咳嗽、氣喘或運動過度的兒童也常會說胸痛,以年齡偏大的兒童居多,其原因是做這些動作時牽動了胸部的一些控製呼吸的肌肉,或是胸部上肋骨間的接觸點,就好像運動員的肌肉及骨骼比較容易受傷及酸痛一般,這種胸痛是良性的,待咳嗽或氣喘改善後,就會自然消失了。

(3)胃食管反流,食管炎:容易反胃的兒童,是因為胃內的胃酸及食物逆流入食管中,食管黏膜受刺激而發炎,因食管是位於胸腔內,可能表現的為胸痛。

(4)異物吞入、心肺或腫瘤等疾病:在少數的病例子,胸痛可能確實代表著身體有疾病存在,如肺炎、心髒病、氣胸、異物吞入、腫瘤等。不過在此種情形通常除胸痛外,應該也會有其他症狀:如肺炎會發熱咳嗽、氣胸會合並呼吸困難、異物吞入會嘔吐吞咽困難、患腫瘤時其他部位也會出現腫塊等。需要醫師詳細檢查後才能做鑒別診斷。

(5)心理作祟:心理因素引起的胸痛年齡偏大的兒童較多,尤其是女孩。通常發生於挫折之後,如學習壓力、親人死亡或被人責備等,在此情況下通常會有家族性胸痛的現象。在此時胸痛(如腹痛一樣)常是屬於轉移作用。

2.胸痛的處理

幼兒的描述有時並不準確,如他可能是不高興、感覺怪異、模仿成人胸痛等,但問他時,就隻會說是身體不舒服(胸部痛),此時真假很難區分。如果孩子時常抱怨胸痛,父母或可由經驗中來判定及處理,一旦無法確定原因,則應送醫檢查。

應注意的是:盡管大部分的幼兒胸痛屬良性,不需治療處理就可自愈,但是在少數的病人,胸痛可能確實代表著身體有疾病存在,如肺炎、心髒病、氣胸、異物吞入、腫瘤等。所以,細心的父母,還是要帶寶寶找有經驗的兒科醫生進行必要的檢查,如照X線片、驗血、心電圖及心髒的超聲波等,以去除心中的疑慮!

九、不知是不是孩子不喜歡吃東西,而借口用肚子痛來搪塞,請問該如何判斷孩子肚子痛的真偽?腹痛的原因有哪些?

許多父母都有孩子抱怨腹痛的經曆:寶寶捂著肚子哭鬧,或安詳地躺坐著,但口中不時的說著“肚子痛”。每個小孩的感受不同,到底腹痛是真是假,有無緊要性,父母必須要有一些基本的評估能力。

1.腹痛的評估

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常不能正確地描述身體的感受,或許隻能以哭泣、拒食及睡覺來表示身體不適,所以父母平日要對孩子的習性有基本的了解,才能判斷出什麼時候及什麼表現是屬於異常,以便即早送醫處理。

(1)進食、排泄是否和往常一樣規律?

如果寶寶的進食、排泄和往常一樣規律,就不必擔心肚子痛的問題;但若伴有明顯的食欲減退、拒食、大小便異常(如腹瀉、嚴重便秘、血便)等症狀,則應盡速送醫檢查。

(2)寶寶平躺或睡覺時可否伸直雙腿?

觀察寶寶平躺或睡覺的姿勢,如果兩腿能伸直平臥或睡得很安逸,腹部大概沒有問題;反之,如果平臥或側臥時身體及腰腿部呈蜷曲狀,而要將其雙腿拉直時,他卻執意因腹痛而不肯,那麼腹部可能就有問題了。

趁寶寶安靜睡覺時,用手平放在他腹部,然後以壓按或抓捏來感覺寶寶的身體反應?

以上述動作來測試寶寶的身體反應,如果隻是稍微地轉動肢體、縮緊腹部或一點反應也沒有,則代表正常。

(3)寶寶走路或快跑時步伐是否正常?

在寶寶清醒或哭鬧、玩耍時,很難正確地替寶寶做腹部檢查,所以在寶寶活動時也要仔細留意其表現,比如可觀察寶寶走路或跑步的樣子。

走路時腿部的運動會牽引腹部的肌肉,所以,腹內有問題時,可由腳步表現出來。如果腳步左右有異、不太想走路,或不願意邁步快走,則可能代表腿腳或腹內有問題。

比如:腹膜炎的寶寶是不能直立身體的。急性闌尾炎的病兒,因右下腹會疼痛,所以在走路時,右腿的腳步就顯得不自然。

(4)寶寶可否做仰臥起坐?

讓幼兒(通常要3歲以上才能做)平躺在床上,叫他做仰臥起坐的動作,觀察他有無腹痛的樣子。真正腹部有毛病的小孩因肚子不能用力,所以是坐不起來的。

(5)有無其他異常症狀?(1)

仔細觀察有無其他異常症狀,如發熱、嘔吐、腹瀉、大小便形狀及顏色、臉色改變等。

2.腹痛與排便

每位成人都有這樣的經曆:突然的腹痛有時在排完大便後就自然消失了,原因在於排便前或腹瀉時的腸蠕動會增加,而且腸腔內的推擠壓力也增加,這兩種因素就可產生腹痛。在排完大便後,無論腸的蠕動及壓力都自然減緩了,所以腹痛也跟著消失。同理,在小孩也是一樣,大便習慣異常通常是腹痛最常見的原因。

(1)便秘的小孩容易腹痛:挑食或喜歡吃零食的小孩,其排便習慣都不好,3天以上未排大便,或平常大便很硬,都會導致腹痛,因此當小孩哭訴腹痛時,第一個要考慮的狀況是“排大便了沒有”?

當懷疑是大便未排的原因,可先試著以肛表(肛溫計)刺激寶寶的肛門,無效時再使用通大便的瀉藥,以幫助寶寶排便。

(2)腸炎、腹瀉,也會叫腹痛:因症狀很明顯,所以不用擔心是別的問題,且通常1、2天內腹瀉症狀改善後,腹痛就會自然消失了。

3.情緒性的腹痛

較神經質的人,一緊張起來(如考試或接觸陌生事物時)就會感覺腹痛或急著排大便;同樣地,在幼兒也常會因心理因素,比如:不高興、怕上學、搬家(環境變遷)、撒嬌鬧脾氣等情緒上的變動,而轉化成身體實質上的頭痛、胸痛及腹痛。

4.腹痛也可能是嚴重疾病的表現

在嬰幼兒較常見的腹痛,除了前述的排便問題、情緒心理障礙外,還有些較特殊的疾病,也是以腹痛來表現的,分別說明如下。

(1)闌尾炎:剛開始時,疼痛約在肚臍附近或上腹部,但逐漸明顯地集中在右下部,且局部觸壓會疼痛。

(2)腸套疊:在1歲左右的幼兒,尤其是男孩及肥胖者更易發生,除了陣發性的哭鬧不安腹痛外,尚有嚴重的嘔吐,大便呈暗紅色黏液狀(有如紅色的草莓果醬般)是其主要特點。

(3)紫斑症:除腹痛外,皮膚上(尤其下肢腿部)會出現許多小而紅的出血斑點。

(4)其他:如肺炎、尿路感染、幼兒糖尿病等疾病也會合並腹痛現象,因此為求安全起見,還是帶寶寶到兒科醫生仔細檢查腹痛的原因吧!

一開始時或許很難判定是否真有急症發生,但通常父母如能仔細的觀察孩子的舉止,假以時日後,就不難發現假性腹痛了。

假性腹痛雖然並不要緊,但也應該給予適當的慰藉、疏導及勸解,以去除其心理及情緒上的障礙,否則習慣腹痛一旦成自然後,將來可能形成真正有模有樣的腹痛,甚至也會上吐下瀉,此種以本身的症狀來阻抗或逃避外界事物,即一般所謂的“精神官能性腹痛”,在處理上就更麻煩了!

十、寶寶的肚子大大的,是不是“膨風”?

在兒科的門診中時常被問到諸如下列的問題:“醫生,你看我的寶寶肚子特別大,是不是膨風”?“寶寶最近食欲不佳又睡不安穩,是否是肚子膨風難受所引起的”?“最近給寶寶換奶粉,但大便變差了,肚子也變脹了,是否奶粉不合,造成胃腸不適呢”?

1.腹脹的原因

腹脹在嬰幼兒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不一定代表寶寶有毛病,除非是太明顯的肚子鼓脹,而一般的腹脹都可能是正常的。

2.為何嬰幼兒的肚子顯得較突出呢?

原因一

嬰幼兒的軀幹,包括胸部及腹部都是呈圓形的,即前後左右徑都差不多,比較成人的扁圓形在前後徑上要鼓,所以肚子會顯得突出些。

原因二

幼兒腹部的肌肉發育不完全,比較軟弱,無法有力支撐腹內髒器的重力,尤其在站立時,其肚子都是向前及向下凸出的。

原因三

嬰幼兒腹腔內器官的體積(包括肝髒及腸管)都較大,尤其是肝,約占了整個腹腔的1/4多。

原因四

嬰幼兒吃奶或哭鬧時,容易將許多空氣吸入胃腸中,所以腹部顯得膨隆些。

由於以上各因素的綜合作用,嬰兒的腹脹可說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真正肚子有問題的小孩,多半肚子也是鼓脹的,所以必須懂得如何去判定腹脹是正常的還是有問題的。

十一、寶寶打嗝打了很久,看他的樣子應該相當不舒服,如何使寶寶停止打嗝呢?

打嗝並不是成人特有,幼兒甚至小嬰兒也常會發生。

膈肌是介於胸腔與腹腔之間的肌組織,它平時的最主要功能是產生呼吸動作。當它有反複性的不自主收縮時,就產生了打嗝現象,就像四肢的肌肉有時會自發的抖動收縮一樣。

不需特殊處理

打嗝通常持續時間較短,對幼兒的影響甚小,所以不需特殊處理,也會自然消失。雖然也可能會再度發作,但無須顧慮。

成人在治療打嗝時,可以紙袋罩在口鼻上行深呼吸,就可停止打嗝;但是在幼小的嬰幼兒則千萬不要使用這種方法,因為當口鼻被罩住後,其呼吸及氧氣的獲取可能會大受影響,而小寶寶又不會哭叫或以口語表示其不適,所以即使已經造成缺氧,父母也不知道。因此,一般情況下不需處理孩子的打嗝,隨其自然消失,反而比較安全。

當然,如果反複發作的頻率太高時,可帶寶寶求醫診治,在醫生的協助下處理比較妥當,而且也可檢查寶寶有無其他的問題存在。

十二、寶寶最近都拉稀糊便,因此我就改用清淡的稀飯給他吃,他吃的量很少,但為何還是一直在拉呢?該喂什麼給他吃呢?

1.寶寶已經沒吃東西了,為什麼還是在拉肚子?

這種不吃也拉的情況屬於較嚴重的腹瀉症。在正常情況下,我們每天胃腸道自然分泌的水分約有10千克,但是90%以上都被胃腸(尤其是大腸)再吸收回去了,隻有極少部分會隨著糞便排出。一旦有腸炎時,這種重複吸收的功能被破壞了,所以,不論有無進食,都會有大量的水分不斷排出。就好比口中的唾液一天24小時不斷地在分泌,即使沒有吃東西也一樣。

2.寶寶除了腹瀉外,吃了任何東西都會嘔吐出來,到底可不可以再喂食清淡的飲料呢?

可以。因為嘔吐與腹瀉常是並存的,即使是嚴重的嘔吐,還是有近一半的東西會存留在胃中,這一半的液體在經過腸道時,多少會被吸收,所以,父母可繼續由口中喂食飲料、補充水分,對寶寶身體還是有利的。

3.嚴重腹瀉時,可否喝果汁?

可以。在果汁中(如橙汁、蘋果汁等),除了水分外,尚含有充足的電解質,如鉀、鈉等,這都是腹瀉的幼兒體內所喪失的重要物質,所以,父母可以用一般的運動飲料或果汁給寶寶喂食,隻不過要加清水稀釋之。

4.腹瀉或嘔吐時,可否同時服用一般感冒藥(如止咳、退熱及消炎藥)?

可以。前麵已提到過,就算是再嚴重的嘔吐及腹瀉時,仍有近一半的東西會存留在胃腸道中,其被吸收的量還是有的,所以對治療仍有幫助。

如果顧慮到服用的藥物可能已被吐出或瀉出時,則不妨稍後再增加喂食一次,其量約為原有的一半,即原來服5毫升的,嘔吐後再補加2~3毫升。但要注意,當寶寶嘔吐及腹瀉情況有所改善後,一定要恢複到原來的喂食藥量才可。

5.腹瀉時,可否使用肛表來量體溫或由肛門塞退熱栓劑?

可以,但較不方便。因為如此一來將更加刺激大腸,造成水便會將藥物排出,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十三、寶寶什麼顏色的大便才是正常的?

一般而言,嬰幼兒的胃腸功能好壞可由排便的情況表現出來,比如:腹瀉、便秘、腹脹、血便、黑便、綠便、白便等,分別代表不同的胃腸道信息。所以,父母平常透過觀察大便的顏色,亦有助於判斷孩子的健康狀態。

(5)有無其他異常症狀?(2)

1.初生兒的大便(即胎便)

新生兒在出生後的24小時內會排出呈墨綠色、黏糊狀的胎便,如果到出生48小時後,尚未排出任何胎便,極可能表示某一部位的胃腸道有阻塞,如小腸、大腸及肛門的先天性閉鎖狹窄或巨腸症。

有時可用肛表(肛溫計)探入肛門5厘米左右(注意不要太用力強行深入),以探查是否有阻塞或有胎便存在。若有腸阻塞,臨床上寶寶的腹脹一定會逐漸厲害,而且有喂食不佳、嘔吐等症狀,此時應及時就診,可能需要緊急手術,打通阻塞部位的腸道。如果延誤過久,會因胎便堆積過多而造成寶寶的腸破裂、腹膜炎或敗血症等疾病,十分危險。

墨綠色的胎便通常可以持續到3、4天,如果寶寶是正常的接受奶水喂食,則大便顏色將逐漸(約在4、5天)轉為棕褐色(即墨綠色加上正常的黃色)。

2.紅色大便(血便)

紅色大便通常代表下消化道的出血,分別說明如下:

(1)肛門裂:因大便太硬、太粗,排便時把寶寶的肛門口撐裂了(可以查開寶寶的屁股),所以肛門口會流出鮮血,通常這種血都附著在大便的外表層呈鮮紅色。一般治療方法是使大便變軟,就不會再傷及肛門口,而原來的裂口就可慢慢自愈。

(2)出生後的前2天內大便帶血:極可能是在生產過程中,寶寶吞食了產道中的帶血分泌物,再經過自己的胃腸道而排出在自己的胎便中。因為剛出生時寶寶的胃酸作用很少,所以吞入的鮮血在胎便中尚保持紅色。這是一種良性的血便,約1、2天就可安全排出,對寶寶的健康並無影響,所以隻要注意寶寶的活動及膚色無異常即可。

如果持續數日皆有血便,則代表可能是寶寶自己胃腸道流出的血,就應馬上送醫院檢查了。

(3)嬰幼兒大便偶然帶血:吃母奶的寶寶有可能吞食了母親乳頭或奶水中的血,而在自己的大便中帶血;吃奶粉的寶寶,因奶粉造成胃腸不合,而產生胃腸過敏充血,亦有可能在大便中摻有少量血液。以上兩種情況,因為偶發,所以血量並不多,都不需要特別治療,隻要寶寶其他發育正常,此種少量血便,是不會有不良影響的。

另如:紅西瓜、番茄、果凍,也可使糞便呈紅色;藥物(鐵劑)、豬血、雞、鴨血等,除了使大便呈黑色外,糞便的檢查亦可能有隱血反應,但這是正常的,不需擔心。

值得注意的是出血性疾病、敗血症及腸道內的惡性腫瘤等也會引起胃腸出血,仍要特別小心。

(4)腹瀉合並血便:嚴重的腹瀉即腸炎,因為腸道內的黏膜有炎症紅腫破裂,會滲出少許血液到糞便中,有時如傷寒或痢疾感染的腸炎,其大便的含血量會較多。一般治療方法是隻要腹瀉情況改善,則血便自然就會消失。

(5)腹痛合並血便:寶寶哭叫腹痛,同時大便帶血,因為屬於急症,千萬大意不得。在成人常有胃出血、十二指腸潰瘍出血,雖然在小孩較少,但亦確實存在著。

寶寶若吞食尖銳異物,如圖釘、釘書針等,有時自己描述不清或忘記了,會以腹痛表現出來,當胃腸黏膜被刺傷後,大便自然就帶血了。

另外,1歲左右的幼兒若有陣發性的嘔吐、腹痛及血便,可能是腸套疊,亦即小腸、大腸彼此套鎖在一起而導致嚴重的腸梗死,造成腸管壞死出血,必須馬上就醫。早期發現時,可用灌腸方式使之解套;一旦延誤過久而致腸管破裂,形成腹膜炎,就得緊急手術,將壞死的腸管完全切除。就算挽回小生命,但因腸管明顯地被切除而縮短,變成短腸道症,日後營養的消化吸收會有很大的問題。

3.黑色大便

正常血液在胃中經過胃酸的作用後,顏色會加深,經過上下腸道中細菌的作用後,當排出糞便時便呈現出黑色。所以,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孩,任何有排黑便的現象時,都要考慮是否有胃或胃以上的器官(食管、咽喉、口鼻)出血。

胃以上的器官包括口腔、鼻腔、咽喉及食管,這些部位一旦出血,就會流到胃腸道中,形成黑色糞便。

此外,許多帶黑色的食物,如仙草、芝麻、鐵劑藥物、動物血、菠菜等,亦可能產生黑色大便,而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所以,要先排除寶寶這幾天進食的食物所造成的因素。

4.綠色大便

很多媽媽時常會抱怨:“寶寶的大便原來是好好的,這幾天就變成綠色了,到底是怎麼回事啊?綠色大便正不正常呢”?寶寶排出綠色糞便,其實不需擔心,通常會有下列三種情形。

食物著色:如食物中的青綠蔬菜、水果或糖果色素等,均可使糞便顏色變綠。

奶粉或藥物中含鐵質較多:鐵質在腸道中被細菌作用後會使糞便變綠。

偶發性的綠便:除了吃進的食物顏色外,膽汁分泌的多少也決定大便顏色的深淺。膽汁分泌過多,可使糞便顏色呈黃綠色,膽囊因某種刺激後收縮增加,而使其中的膽汁大量分泌到腸道,結果大便就可能顯出綠色。

然而,排綠便是否就表示寶寶受驚嚇?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隻能代表寶寶腸胃肝等功能一時的變動,此變動也不見得對身體有害,而且隻是暫時性的,很多真正受驚嚇或生病的寶寶們,其大便顏色也沒有變綠,所以排綠便並不代表受到驚嚇。

5.白色大便

值得注意的是,膽汁如果不能排到腸道中,則大便的顏色會變淡,尤其是以奶粉為主食的嬰幼兒,其缺少膽汁的糞便就呈白黏土狀。寶寶排白色大便時,必須趕緊送醫,通常代表下列兩種情況。

(1)肝炎:因為肝細胞腫脹壓迫到肝髒內密布的細小膽道及膽管,造成膽汁流路不通,所以膽汁無法進入腸道產生消化作用,因而大便因而呈白色。

(2)先天性膽道閉鎖不全:這是非常嚴重的疾病,因為膽道結構上的嚴重異常而不通。

先天性膽道不通,如能早期(出生後2個月)發現,可以外科手術治療,將不通的地方盡量接通,但一般成功率較低,所以,最後患兒仍可能較變為肝硬化,如進一步發展則隻能靠換肝手術來挽救生命了。

患此病的寶寶除了有白色大便外,仍有膚色、鞏膜呈金黃色、小便發黃、腹脹、消瘦及生長遲緩等症狀,一般預後情況都不樂觀。

十四、寶寶好幾天都沒排大便了,該怎麼辦呢?

一般而言,大便在腸道內存留的時間愈久,糞便中的水分被吸收愈多,所以大便會變的愈小及愈硬,而更不易排出,這就是便秘。

碰到寶寶大便很硬或3、5天才排一次的情況時,首先要經醫生的詳細檢查,若有明顯的腸道阻塞時,通常需要緊急的外科手術處理,而一般便秘的處理方法則依序如下:

1.飲食治療

由於生活水平的提升,目前市麵上兒童的零嘴食品,如餅幹、糖果、甜食及果汁等非常多,就連嬰兒奶粉亦多樣化了,這些美味可口的食品不斷地引誘及改變了兒童的食欲,孩子吃了大量的此類食品後,就不願吃正餐的米飯、蔬菜及水果了。而精致食物經胃腸道的吸收後,其所剩的殘渣很少,大便的質量減少,更減少對大腸的刺激蠕動,所以大便長時間的在腸道中停留後變小、變硬,就像羊屎一樣一粒一粒的,這是便秘的惡性循環,需要治療。

隻使用藥物治療,用藥會越用越多,由改變寶寶的飲食著手來治療便秘,是最根本且持久的方法,但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須有正確的認識:

(1)現在的小孩並不會因幾天不吃而營養不良。

(2)餓了什麼都會吃。

(3)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及規矩。(1)

父母自己要有一個認知:以目前國內生活水平而論,寶寶隻有營養不均,而不會營養不良,所以,隻要成人能堅持自己的立場及正確方向,要求寶寶吃搭配好的食物。這是長期的拉鋸戰,好似拔河一般,也許剛開始時寶寶會哭鬧不吃,但時間久了、肚子真的餓了,自然什麼食物都會接受了,畢竟幼兒的可塑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