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寶寶常見的急症——照顧問題篇 (3)(3 / 3)

2.為何嘴角會歪?眼皮也閉不嚴?

概括而言,神經支配就如電線網絡一樣,由中央主機(大腦)經由各電線(神經)到達電器用品(肌肉、器官),而隻要在這一連串線路上任何一部位有差錯,都會影響到末端的電器用品(肌肉、器官),使其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及特色。

神經控製肌肉的收縮動作,一旦神經失去功能,那麼肌肉也無法作用。好比小兒麻痹的患者,因為下半身的神經有問題,所以下肢的肌肉無法收縮,而肢體就日漸萎縮退化了。

麵神經由大腦發出後,其行經的路線較為曲折且漫長,就像電線路或小溪流一樣,當它經過的通道孔或途徑中有任何阻礙及異常時,其下段神經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嚴重者就會完全麻痹,而表現在外的症狀就是它所支配的肌肉無法活動了。

嘴唇及眼的動作,是由麵神經支配的肌肉收縮來牽引的,當麵神經受傷麻痹後,肌肉也不會運動了。所以,當吃東西時,尤其是喝飲料時,因為無法閉緊嘴,就容易由不會動的嘴角漏出來,同理此側的眼瞼也閉不緊;但是正常一側的肌肉動作(哭、笑)還存在,因此,嘴角會因肌肉的牽拉而歪向正常的一側(即會閉眼瞼的一側)。

3.造成麵神經麻痹的原因

麵部外傷、感冒、腫瘤及一些未明原因等,都有可能造成麵神經麻痹,其中,又以感冒為麵神經麻痹最常見的原因。

一般所指的感冒,就是指細菌或病毒侵犯到上呼吸道,而產生諸如發熱、鼻塞、流鼻水及咳嗽等。上呼吸道包括了鼻腔、口腔、咽喉等部位,這些器官的結構因受感染而腫大,使得附近一些淋巴結也腫脹了,這些腫大的組織就可能壓迫到麵神經,尤其在經過某些部位時,這種壓迫作用更大,所以會使麵神經受傷而麻痹(此有如睡覺時姿態不對而壓迫四肢神經,醒來時也會出現手腳麻木一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當大腦的某些病變,如局部出血、腦瘤、感染及外傷等,如果影響到麵神經發出的區域時,也會在外呈現出類似症狀。盡管這類情況的發生概率並不多,但還是大意不得,因為有些後來才被證實大腦內部有問題的小孩,其最初的症狀之一就是臉歪嘴斜。所以,遇到問題時應請有經驗的兒科醫生好好檢查,才能判定有無其他異常存在。

4.如何促使麵神經麻痹恢複?

一般來說,神經恢複的要件有二:一為原來的損傷程度並不嚴重;另一為造成麻痹的因素消失了,如感冒引起的淋巴結腫大消退或外傷壓迫去除等。

絕大多數的麵神經麻痹都可自行痊愈,隻是時間不一,可由2周到2、3個月。此病也無特殊的有效藥物可以加速或幫助神經恢複,有的隻是一些局部消腫藥而已。所以,父母大可不必耗費心思及金錢,到處去尋求秘方。

父母所能提供的幫助,就是有空時多給寶寶按摩病側的臉部肌肉,也就是所謂的物理治療,對恢複麻痹的神經肌肉是有益處的。

此外,如果眼睛實在閉不嚴,恐怕會因眼球表麵長期暴露在空氣中無法潤濕,而變得幹燥,如此會傷及眼角膜。所以,應請醫生開些眼藥水,每天定時在患側的眼睛滴潤一下,保護眼睛表層精細的結構,待麵神經恢複,眼瞼可以自然地閉合後,就不需要再滴藥水了。不需戴眼罩,因眼睛實在閉不嚴,眼罩會傷及眼球。

成人的臉部歪斜多為腦部問題,屬於中樞神經損傷(如中風),與麵神經的周圍神經損傷不同,兒童也會有腦瘤或腦內出血的問題,中樞神經損傷的預後較差,仍可看得到臉部表情怪異、肌肉不協調。

二十、為何寶寶喝完奶之後呼吸比較急促?

人的呼吸頻率是隨著身體新陳代謝的速率而決定的,新陳代謝需要的氧氣較多,而產生的二氧化碳也多,所以呼吸次數會較快,反之則較慢。年齡愈小者,其代謝愈快,所以呼吸也快,隨著年齡的增長,呼吸次數逐漸下降。

正常年齡的呼吸速率,超出了這個限度就是呼吸急促了,可分暫時性及持續性兩種狀況。

1.暫時性的呼吸急促

這是正常現象,而且時常發生。大一點的兒童常發生在運動中、運動後或哭鬧時;幼兒則常見於剛吃奶後,這是因為有以上這些活動時,原本平穩的呼吸被限製住(如吸奶及吞咽的動作與呼吸原本就不能並存,為了吞咽隻好停止呼吸),或是因運動時增加了代謝作用,所以呼吸次數應運而增。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上暫時調適的現象,無需擔心,過一段時間自然會減緩下來。

2.持續性的呼吸急促

這是不正常的現象,代表身體需要吸入超出正常的氧氣,或呼出多餘的二氧化碳,才能維持酸堿平衡。常見的病因有發熱、心髒病、肺炎、氣管炎及氣喘病等,少數的病因則可能是大腦病變或某些代謝異常(如糖尿病、肝病)而導致的酸中毒。

如何判定寶寶呼吸的頻率?

呼吸的快慢隨身體的動作而有不同,尤其在寶寶清醒的時刻,不是吃奶、就是哭鬧,因此呼吸次數並不穩定。所以,判定呼吸的最好方法是在寶寶安靜睡覺時,觀察他鼻翼的張合、胸腹的起伏,然後算出1分鍾呼吸的次數。一旦在安靜時反複測試幾次都超過正常範圍,就表示是持續性的呼吸快速。

而原本呼吸正常的寶寶,突然變得喘起來,應該立即去醫院,因為呼吸是維持生命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萬一延誤了病情而致呼吸困難,則可能產生窒息,後果更不堪設想了。

二十一、孩子流鼻血是正常的嗎?該怎麼處理?

鼻出血是常見的症狀,多半是因鼻腔內的細小血管破裂而造成,通常絕大多數會自行止血,所以不要過於緊張。

1.鼻出血的原因

鼻腔內部結構為有如蜂窩或溝壕狀的空腔,其腔壁表麵都覆蓋著黏膜,而黏膜上及黏膜中布滿了微血管,每個人微血管的分布情形及密度各有不同。這就好比身體皮膚表麵到處可見的細小血管分布走向,有人又多又明顯、有人則很稀疏。當這些鼻腔血管因某些原因而破裂後,血液就會流出來,尤其是在鼻尖內側的血管分布最多,也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出血。

一般常見的鼻出血原因如下。

(1)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鼻腔受到細菌或病毒的侵害,使表麵的黏膜發炎腫脹,如此便會牽扯到微血管而使其破裂出血,就好像扁桃體腫脹時,可很明顯地觀察到其表麵血管腫脹及出血,所以,感冒時所咳出或吐出的口水及鼻涕,經常都會帶血絲,甚至血塊。同理,當氣管炎或肺炎時也會有少量的血絲出現在痰液或唾液中,這是可以接受的,若為血塊則需要讓醫生檢查了。

另外,患有過敏性鼻炎的兒童,也時常因鼻黏膜腫脹而致鼻塞不舒服,用手去搓揉鼻子時,就很容易使血管破裂及出血了。

(2)呼吸幹燥的空氣:幹燥的空氣長時間進入鼻腔中,會使黏膜幹裂而使血管也破裂。台灣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空氣較濕熱,這方麵的顧慮較少,但在大陸型氣候的地區,尤其是冬天,室內使用暖氣,空氣幹燥,很容易就有鼻出血的現象,所以,最好在室內加裝潮濕的噴霧設備。

(3)寒冷風:鼻腔黏膜是“熱縮冷脹”,與一般認知的“熱脹冷縮”相反,所以在冷風中吹久了,鼻黏膜也會因膨脹而使血管破裂。

(4)外界刺激或創傷:鼻子在臉部是最突出的點,這是因哺乳類動物需要借鼻子來覓食所致的演化結果。所以,不論是摔跤或碰撞時,鼻子是很容易受傷的,嚴重時連鼻骨都會骨折。

(5)其他:如鼻腔內有異物(如花生、小玩具)、腫瘤、血友病(易出血者)等,也都會有易流鼻血的現象。

2.鼻出血的處理

一般而言,流鼻血看起來雖然恐怖,但它的量都不會很多,所以無須特別緊張,隻要直接以手緊壓捏鼻翼,或以棉花、衛生紙或紗布塞入流血的鼻孔內(2~3厘米的深度即可)再緊壓,然後保持5~10分鍾,時間太短則可能還會流血不止。

如果鼻血已經停止,暫時還是要以棉花塞住鼻孔,靜待約1小時後再取出。若是尚未止血,則必須重複以上的動作,但並不需要特別以冰水或冰敷來幫忙止血。

如果經過以上的緊急處理之後,鼻血仍未完全止住,則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存在,此時最好請專門的小兒鼻科醫師來做詳細檢查及處理。

有時鼻血會向後倒流入咽喉部,由口腔中混合著唾液出來,或吞入胃中,如果量少,這些對健康都無大礙。最重要的是止血及檢查原因,一般流鼻血的機會多屬偶發,而且隨著年齡增長也會改善,但是如果時常反複的流血不止,造成生活的困擾,那麼還是要及早檢查治療。

(1)讓孩子以頭前傾之姿勢坐下,並放鬆其頸部和胸部衣物。

(2)要孩子以口呼吸,自己捏住鼻子之柔軟部分。

(3)告訴小孩勿吞入大量血液,最好要吐出,以免因吞血而引起嘔吐、惡心。

(4)隔10分鍾後放鬆鼻子,如出血仍未停止,可再捏住10分鍾,切勿讓傷患抬頭。

(5)出血停止後,最少4小時內不可再碰撞鼻子,並叫孩子不要用力擤鼻子,以免凝血塊脫落再度出血。

(6)如果10分鍾後仍流血不止或再度出血,則找醫生治療。(1)

二十二、幫寶寶洗澡時發現頸部有小腫塊,該怎麼辦呢?

在幼兒,尤其是學齡前寶寶的頸部時常可觸摸到一些小腫塊,這些腫塊絕大部分是正常的,不需擔心。

1.正常的腫塊

正常的腫塊直徑小於1cm,單個或多個,或左右對稱,容易發生在頸部、耳後及腦後,有時兩側都可同時觸摸到,不痛不癢,大小也固定,這是屬於正常的淋巴結,無須擔心,隻要注意其後續的發展即可。

淋巴結的功能就好比是身體的管理站一般,當其所支配的區域有了異樣,如感染或惡性腫瘤,就會隨著腫大或並有疼痛感而使人有所警覺。學齡前的兒童因為上呼吸道感染的機會很多,無論是鼻子、口腔及喉都是屬於頸部的淋巴結所管轄的,所以時常會不自覺的突然腫大。當感冒嚴重時,也會發現比較多且大的淋巴結,有時甚至會紅腫而有壓痛感。

2.異常的腫塊

不正常的腫塊會以不同的形式來表現,而且原因也不同,分別說明如下。

(1)淋巴結發炎:原本不痛不癢的淋巴結,因為受到附近細菌或病毒的感染而有發炎的反應,表現出紅、腫、痛及熱的情形,而且範圍可繼續蔓延,有時寶寶也有發熱現象,這是急性淋巴結炎,需要立即送醫診治,治療得當預後一般很好。

(2)惡性腫瘤:不痛不癢,但卻逐漸長大,大小可超過1cm以上,可單獨存在,或多部位(如腋下及大腿內側),有時肝髒及脾髒也會腫大。雖然有可能是一些病毒引發的,但因為也有惡性腫瘤的可能性,所以千萬大意不得,需到設備完善的醫院詳細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3)甲狀腺腫大:大多數腫塊位於頸部的前中位、氣管的正中央,所以很容易就能摸到,需到設備完善的醫院詳細檢查,以確定原因。

(4)水囊腫:通常出生時就存在了,多在耳下的頸側部,摸起來軟軟的像水囊袋一樣。這是一種良性的腫囊,對身體無害,有可能自行消失,但也要多注意,如果感覺其逐漸變大,或內質變硬,則可能在囊腫的內部有出血現象,此時就有可能會壓迫到胸內的大血管或氣管,而產生呼吸困難及臉部紅紫的現象,需立即就醫。

(5)腮腺炎:屬於病毒感染的疾病,類似一般感冒症狀,會發熱、倦怠。最特殊的是在耳下部腫脹起來,可兩邊對稱發作,有壓痛,而吃東西時(尤其是帶酸味的食物),腫脹部位也會有疼痛感。通常1周左右就恢複了,但要注意的是,其傳染力很強,與其接觸小朋友都有可能被感染到。

二十三、孩子為何老是在半夜哭個不停?

嬰幼兒時常會哭鬧,原因多為餓了要吃、尿布濕了不舒服、衣服穿太緊了活動困難,以及包裹得太熱等,所以,父母在處理哭鬧不停的寶寶時,首先要去除這些因素。而每個寶寶的習性,父母們應該都很清楚,當遇到莫名其妙的哭鬧現象,且無論如何止不住時,需要進一步檢查原因。

1.寶寶哭鬧不停的原因

嬰幼兒不能以言語表達其感受,成人隻好憑仔細的觀察來略知一、二:

飲食或生活習慣有無變化

首先是了解寶寶這幾天的飲食習慣有無變化,吃多了可能胃腸脹氣不舒服,吃少了又可能表示身體或胃腸有毛病,如:有無嘔吐、體溫不正常、大便不暢及腹瀉等,也許這就是寶寶哭鬧不安的原因。

為何嬰幼兒在大便前或排便中常會哭鬧

因為欲排大便時,腸的蠕動量增加而刺激腹痛,這在成人也有經驗,所以寶寶會哭鬧;排便本身需要有高的腹內壓力,也就是憋氣加上肚子用力,而寶寶不太會憋氣使力控製,所以就用哭鬧的方式使腹壓增高。因此,寶寶大便時會哭鬧是正常現象,而且對他也是有幫助的。

預防接種後的身體不適

尤其是在前2個月、4個月、6個月時接種的三合一疫苗,對某些寶寶確實會造成身體不適,常見者如發熱或在注射部位有紅、腫、痛的變化反應,所以寶寶會哭鬧不安,但有時寶寶既無發熱,也無注射部位的異常,卻仍選擇以哭鬧來表現,可能解釋為出生後第一次的注射刺痛經驗的夢魘。新的四合一或五合一疫苗對寶寶的不良反應較少且免疫力較高,故多為現在的父母喜愛。

情緒的宣泄

嬰幼兒和成人一樣,情緒也會有高有低。心情好時,可以笑臉迎人;心情不好時,就借大聲哭鬧來發泄了。所以,隻要一切正常,就讓寶寶哭個夠當成做心肺運動吧!

做夢

人在睡眠時,大腦的活動並未完全停止,某些在腦海內意識感覺上的片段活動,就是夢的呈現。每個人都有做夢的體驗,甜美的夢使人在睡眠中都會有笑臉(注意觀察寶寶,可以發覺在睡覺時也會有笑的動作);同樣的道理,當做噩夢時(如白天時注射的疼痛感)也會自發的被驚嚇而醒來,這種情形在大小孩也不少見,對不會說話的嬰幼兒來說,就隻能以哭鬧來表現了,而且都是突然由睡夢中哭醒,哭累了馬上又睡著,這是無大礙的。

2.如何處理哭鬧不停的嬰幼兒?

一旦碰到寶寶哭鬧不停時,如果已有充分把握,也排除了其他危險因素,比如:發熱生病、腹部急症、腦炎等,而平時寶寶的心髒與肺髒功能也很健全,那麼,就可讓寶寶盡情地哭鬧發泄(當成做運動),直到他哭累為止。

要注意的是:千萬不可讓心肺功能不佳的寶寶哭鬧太久,因為哭鬧動作本身是大量的吸氣、再大口呼氣,肺髒、心髒及全身的肌肉都在運動,其運動量很大,好比是做劇烈運動一樣。我們都知道在健康情況不佳時,是不能從事劇烈運動的,否則心肺功能會負荷不了。

在筆者從醫的數十年中,遇到過不少原來就有嚴重心髒病或呼吸道及肺功能不好的幼兒,他們時常在劇烈的哭鬧後,有全身發紺、呼吸困難、神誌不清,甚至需要立即進行急救處理的情形發生。如果當時未能及時有效處理,寶寶可能就會因缺氧及心跳停止而死亡。

所以,如果家中有心肺功能不佳的幼兒,勿使其太激動或煩躁,盡可能地讓其安靜及休息,而且家中要準備氧氣筒,以應不時之需。通常在哭鬧厲害時,可以先給予氧氣,待平靜後再去掉氧氣。

短暫的哭鬧或憋氣,在正常的幼兒也會呈現出臉色紅紫及紺黑,這是正常的表現,隻要原來的心肺功能良好,就不會有太多的問題,無須擔心。

二十四、孩子的意外傷害有哪些?該如何預防?

依照美國法令規定,如果不到10歲的小孩單獨留在家中,父母將會被控告疏忽及虐待兒童,但在我們國內,父母因事雙雙外出,留下小孩一人在家的情形卻十分普遍,這其實是很危險的。

筆者曾經碰到一些不幸的個案:

一對出生僅1200克左右的男女雙胞胎,在醫護人員及父母辛苦細心的照顧下,很健康地長到9個多月,體重皆已達10千克左右,活潑可愛。這一天,母親有事抱著雙胞胎中的妹妹到樓下去購物,而將已熟睡的小哥哥留在娃娃推車上。約半個時後回家,赫然發現哥哥的頭頸部卡在手推車的一個腳洞中,臉部發紺,沒有心跳及呼吸,母親匆忙把他抱到急診室,兒科醫師診斷寶寶已經死亡,驚惶的母親傷心欲絕地哭泣不已!而醫師們一直猜不透這寶寶是如何自己卡住頭部的,但事情確實是發生了。

1歲多的小明,由於爸媽都在建築工地工作,白天隻有阿嬤與小明住在雜亂的環境中。一天在玩耍時,小明順手拿了一瓶飲料罐順口喝了下去,阿嬤發現時小明已經嘔吐不已,送醫急救後小命雖是保住了,但由於飲料罐內裝的冷燙液(燙發液)侵害了腎髒,從此腎衰竭,必須經常洗腎治療;而且導致雙耳失聰,要永遠戴助聽器;外加上冷燙液的毒性損傷了骨髓的造血功能,引發嚴重貧血,造成小明終身殘障。原來已很拮據的家庭,因為此意外事件而陷入更艱難的境地。

有一對同母異父的姐妹,姐姐5歲、妹妹1歲,長得都十分靈秀可愛。有一天,爸爸去上工,媽媽在忙家事而未注意兩姐妹的舉動,結果姐姐因口渴而在庭院中拿了一瓶巴拉刈(除草劑),自己喝了一口之後,又再交給妹妹也喝了一口。姐妹倆被阿婆發現後送醫急救,暫時救回了性命。但住院2周後,巴拉刈的毒性開始發作,兩人的肺慢慢地纖維化,肺功能減退,小便也逐漸減少,群醫束手,因為此病無法可治,1個月後兩姐妹相繼去世。這對姐妹死亡後,父母亦離異,真是家破人亡的悲劇。

爸爸帶著小兒子一起到土雞城和朋友聚會,酒酣耳熱之後,迷糊的父親突然想起兒子不在身邊而到處尋找,結果發現兒子平靜地飄浮在附近的水池上,早已死亡。

(6)如果10分鍾後仍流血不止或再度出血,則找醫生治療。(2)

一名6歲的女孩,在中秋節時,阿婆特地準備了她最喜歡吃的糯米丸子給她吃,沒想到其中一粒糯米丸子突然卡在喉嚨裏上下不得,小女孩頓時呼吸困難、臉色發紺,就近送醫急救,終於取出了禍首——糯米丸子,但由於缺氧過久,大腦已嚴重受損,在醫院中繼續救治了半年左右,家庭花費了上百萬的醫藥費用,最後還是成了植物人,終身不醒。

有一名學生,因家中瓦斯熱水器裝在2個房間中的牆上,他在浴室中開熱水洗澡沒有事,但在隔壁房間睡覺的弟弟卻因缺氧而昏迷不醒,送醫急救後,昏迷了好幾天,所幸後來完全康複了。

嬰幼兒的許多意外,都是發生在父母的疏忽及不經意當中。尤其在擁擠的都市生活空間中,時常有自行隔間及變裝設施的情況,也許在一些未被注意的死角,就藏著不定時的危機。

兒童意外傷害,常常是在父母一眨眼的時間中發生的,令人措手不及。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的數年統計資料顯示,所有的意外事件中,兒童占了大部分,其中尤其以1歲至3歲的幼兒誤食中毒的比例最高。

嬰幼兒的意外傷害

為何幼兒的意外傷害會特別多呢?歸納原因有下列幾點。

幼兒本身因素

(1)活動範圍增加:半歲以前的幼兒自己沒有能力移動身體,所在之處都是大人特別規劃的空間或直接抱在大人懷裏,這些環境比較安全。但是當寶寶開始會翻、坐、爬,甚至會走以後,其活動空間自然加大了,而在這增大的空間中,大人所無法有效控製得住的事物,對寶寶而言,都有可能造成傷害。

舉個最普通的例子:許多父母知道小寶寶會翻身了,都是因為聽到寶寶的哭聲,再看到原來在床上的寶寶已經掉在地板上了;同樣類似的情況如:由娃娃車上爬出來、連著學步車從樓梯滾下來、爬到廚房、浴室、水溝或戶外等危險地方。

(2)好奇心的驅使: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上,所有的認知原本就如一張白紙,對這花花世界充滿著新鮮感與好奇心,很多長久以來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就待自己親自去體會實現了。

說寶寶無知或缺乏判斷力,是一種大人的本位主義在作祟,正確地以寶寶自己的眼光來看,倒不如說他是在學習新的事物比較恰當,而學習的過程是有波折的。

我們都是過來人,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任何學習過程都是艱苦而需要付出代價的。為了達到行動快速的目標,我們都經曆了由爬行到起立行走,進而跨步快跑,然後免不了狠狠地摔跤。同樣的,在寶寶的學習認知曆程中,也會去摸電插頭、抓蟲吃、與狗爭食、睡在充滿樟腦氣味的衣堆中等。

這些都是學習認知的必經階段,需要親自體驗而無法由他人替代,所以其中稍有失誤就容易引發意外傷害了。比如:拿手指去擋轉動的電扇葉片、玩打火機、點蠟燭、喝芳香撲鼻的洗發水、把小玩具塞到自己的耳朵或鼻孔內等,寶寶通常過一會兒就忘了,幾天後突然發熱不退,經醫生詳細檢查才發現原來藏有異物的地方已經感染化膿了。

(3)口欲期尚在:幼兒的感官除了一般手腳及身體的觸覺外,口感及味覺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幾乎任何可觸及的東西,都可能被拿到嘴裏去品嚐一番。尤其在肚子餓的時候,或是長牙的階段,仿佛需要借助外物來驗證自己的新牙齒一般。同時,幼兒的味覺也在這段時間開始發育成熟,所以,兒童的意外誤食中毒,就以6個月至3歲特別多,誤食的種類也千奇百怪,包括各種藥品、殺蟲劑、清潔劑、化妝品、電池及硬幣,筆者甚至曾在一位幼兒的腹部X線片上,發現其胃腸中有30幾枚的釘書針呢!

環境因素

此外,父母的年紀較輕或教育程度不高,本身就不夠成熟,不知如何照顧及保護幼兒,或教導孩子如何避凶防危,也很容易使家中的兒童經常性地發生意外事件;家有幼兒的父母多半較年輕,家庭經濟基礎較差,往往過於忙碌工作,而疏於照顧幼兒,外加生活空間狹小,各種雜物到處堆積,幼兒在這種環境中生活,自然意外傷害的概率也就大增了。

二十五、喜歡翻箱倒櫃的寶寶,這幾天突然手都不太愛動,是什麼原因呢?

翔翔今年3歲,平常十分活潑、充滿活力,每天在家翻箱倒櫃的,弄得媽媽喘不過氣來。

奇怪的是,這天媽媽突然覺得翔翔的活動力變差了,而且左手始終扶著右手,似乎右手有點不對勁,問他隻說是手痛,而到底什麼位置在痛,孩子也說不出來。媽媽很納悶,寶寶又沒有摔跤或碰撞過,怎麼會這樣呢?於是帶他到醫院掛兒科急診。

醫生的診斷是右手肘關節脫臼,在簡便的處理後,翔翔恢複了原來活潑的樣子。

手肘關節脫臼,通常好發在小於5歲的幼兒,尤其常見於1~3歲的寶寶。大部分是因為父母曾在不經意中拉扯過寶寶的手腕或前手臂,例如:拉著寶寶過馬路、寶寶摔倒後想拉他起來、或因寶寶不聽話而與父母間有拉扯動作等。因為幼兒肘關節處的韌帶及軟骨的發育尚未成熟堅實,這些對寶寶手部的拉扯力量,足以促使肘關節脫臼。

寶寶肘關節脫臼時,通常會感到疼痛,不願意用他的手臂活動,但是手指的活動還是正常的,可是因為年幼的關係,語言表達能力不夠,隻是哭鬧著,而無法具體描述出疼痛不適的感覺。

1.肘脫臼的緊急處理

這裏介紹一種非常簡單的操作方法,可以解除肘關節脫臼的問題。先使寶寶的手肘部彎曲,角度小於90°,使其手掌麵向下或向對側(即手放在約胸口處),然後同時做以下3個動作。

(1)施術者站在寶寶正前方,一隻手握在寶寶受傷的手腕處,向前伸張其手肘關節成直線。

(2)同時轉其前臂,使掌麵(原是向下)向上,此時寶寶的手姿勢有如伸手向前要東西狀。

(3)施術者另一隻手的大拇指,用力壓在寶寶肘關節的偏外側(寶寶的左手肘偏左或右手肘偏右)。

通常在有效的操作下,此處可感覺到有小的“卡嗒”聲,即表示脫臼的橈骨頭又重新複位了。

2.必要時需送醫院處理

在處理過後,通常寶寶不會立即開始使用這隻手臂,尤其是已延誤治療多時,此處仍腫脹得較厲害,但其疼痛不適的症狀可立即解除。此時,父母可讓寶寶玩耍,以觀察其使用傷側手臂的情況,即可知有無效果了。一般在半小時內可恢複正常的活動。

如果覺得沒有改善,就需要送醫院檢查了。在送醫院時,寶寶手臂位置如何擺放,以其自己調適為準,通常為手肘彎曲而其手掌大拇指側靠身體,雖然有的X線片並不能診斷出手肘脫臼,但可檢查出是否有其他問題,也許寶寶確實是曾碰撞受傷或骨折也不一定呢!

需注意的是,此問題容易再發,甚至有些寶寶會有習慣性的脫臼,而且左右側都有可能,因此,防患之道在於避免拉扯寶寶的手臂。

等寶寶逐漸長大,關節韌帶及軟骨變結實後,這個問題自然就消失了!

二十六、如何避免孩子玩繩子或袋子而造成窒息意外呢?

孩子玩繩子或袋子是很危險的行為,甚至有報道孩子玩窗簾繩而致死的事件,父母者不可不慎。

頸部是身體結構上較脆弱的部位,纖細、狹窄且有重要的呼吸道、血管及神經通過其中,所以,頸部外來的任何壓力,都會阻斷了呼吸、循環及神經的通道,包括:

1.呼吸停止,使身體缺氧。

2.血液循環停止,使腦部立即沒有血液及氧氣的供應而缺氧昏迷死亡。

3.神經阻斷,使全身肌肉軟癱,無力掙紮及呼吸。

剛出生的嬰幼兒,頸部的肌肉結構尚未發育完善,不需要太大的外力就可以造成上述三種重要生命通路的阻斷。

筆者就曾遇到有一個小孩獨自在玩窗簾旁的繩子,最後繩子糾纏在脖子上解不開而被勒死。又有一位5歲的小女孩,媽媽讓她在樓下獨自玩耍,結果被妹妹發現夾在燙衣板的十字角架中,窒息死亡。

諸如此類的幼兒絞勒事件層出不窮,有時或許隻是小孩一時的好玩、好奇,拿了皮帶、繩子套在自己或別的小孩脖子上,結果出了意外。

因此,父母及長輩們要特別注意下列幾點。

第一點不要在家中亂放繩子、皮帶、橡皮圈繩、塑膠袋等物。

第二點窗簾的拉繩要固定或綁高讓幼兒拿不到。

第三點幼兒的脖子上盡量不要掛東西,如項鏈、奶嘴等。

第四點所有玩具的長繩索都要切短一點(短於15厘米)。

第五點桌椅或欄杆的孔洞、間隙要特別注意,不要讓幼兒的頭進得去而出不來。

第六點桌椅家具要能站立穩固不易傾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