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飲食種類中,含纖維質及澱粉的食物,如米麵、各類蔬菜及水果等,對刺激腸管的蠕動都是很有益的。另外,1歲以上的寶寶,可以添加些蜂蜜、優酪乳、黑棗、梅汁等食物來幫助排便,但小於1歲的幼兒則要避免服用蜂蜜,因為蜂蜜中含有一些細菌及毒素,進入人體後,對太小的寶寶可能會產生神經麻痹而影響到正常的呼吸。
2.肛門內刺激法
這是非常簡單的操作法,在寶寶換尿布或洗澡前,用肛表(肛溫計)或小棉花棒蘸些凡士林軟膏,由肛門口伸入2~3厘米(勿超過5厘米),然後以劃圓圈式的搓揉動作來刺激肛門口內的直腸黏膜,如此可以產生大腸的收縮及蠕動,達到促進快速排便的目的。此法雖簡單,但勿常為之,以免成為習慣性的,通常滿3天未排便才使用此法。
3.藥物治療法
長期習慣性便秘的寶寶,在上述兩種方法都無效時,可請醫生診治後開些藥物來幫助排便。
一般常用的此類藥物為軟便藥及輕瀉藥,它可使大便的質地變鬆軟,易於排出。而每種藥物的作用方式各有不同,副作用及使用劑量也因人而異,所以,父母需先與醫生討論其利弊得失後,方能長期服用。
4.灌腸法
一般隻有在緊急時,如大便卡在肛門口實在排不出來,或是已3天以上未排大便,或合並有腹脹、腹痛,甚至嘔吐現象時才使用。
使用球形的緩瀉劑,每個約含20毫米藥劑,在灌腸前先讓寶寶平躺,兩腿向上抬起,在肛門口先抹些凡士林軟膏使之潤滑,再將灌腸劑的頭管伸入肛門口內到頂。
注入藥劑的量,因個體大小而異,通常每千克體重約用1毫米,也就是在1、2歲的幼兒每次使用10毫米。注入之後,寶寶會感覺不舒服,哭著要排便,但注意仍要將肛門捏緊,以便藥物能在大腸內充分作用,時間愈久、效果愈好,一般3~5分鍾即可鬆開,此時寶寶自然就會排便了。
灌腸法用多了會產生習慣性,所以不要為圖方便而輕易使用,隻能當作緊急排便的方法。
十五、寶寶的小便多少才算是正常的?顏色是不是都很淡呢?
小便的形成是由身體其他部位的血液流到腎髒時,經過腎髒內部組織的過濾後,有用的物質再經血液流回身體,而無用的廢物如身體代謝後的產物(尿酸、尿素等),就形成尿液。
在腎髒中尿液集中經過輸尿管至膀胱暫時貯存著,當膀胱中的尿液達到一個定量時,就會感應到要排小便,此時膀胱的肌肉收縮,尿液就由尿道排出體外了。
一旦小便有任何異常時,都可能表示上述過程環節中發生問題了,分別說明如下。
1.小便多
(1)正常情況:水喝得多,汗出得少,則體內的水量過多,超出了正常的需要量時,腎髒發揮調節的功能,小便自然就增加了。冬天時小便也會自然增加,或有時在冷氣房中,身體表麵的血管遇冷收縮,皮膚的血液集中在身體內部,而身體的血量又不需要這麼多的時候,在腎髒對血量的調節功能作用下,小便增加以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
服用藥物如利尿藥,以治療心髒病、高血壓或腎髒病時,小便量也會增加。此外,很多治療咳嗽或氣喘的藥物,如氣管擴張藥,亦會有利尿作用,而使小便量增加,所以剛服用咳嗽藥或氣喘藥的人,也會有較多的小便量。
(2)異常情況:糖尿病、腦瘤或內分泌失調(尿崩症)的病人,小便量會很多,甚至全身的水量都可由小便排出來,而有嚴重脫水及體重減輕的現象,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一定要急速求醫。
2.小便減少
(1)正常情況:有些寶寶不太喜歡喝水,所以尿很少,這是正常現象,因為身體的水分少,則小便自然會少。
汗出的多,小便亦會減少。尤其夏天時,活動量大的寶寶,體內水分大都由汗腺排出,小便自然也變少了。
(2)異常情況:膀胱有小便,但是排不出來,小肚子漲得厲害。可能是因為尿道發炎、小便時會劇痛,或小男孩的包皮過緊,這些都會使小便排不出來。以上這三種情況是屬於尿道的問題。
當腎髒的功能減退,無法有效過濾血液來產生小便時,小便也會少。一般腎髒在喪失了80%的功能後,才會有腎衰竭的症狀出現。因為小便產生的少,身體多餘的水分及代謝廢物無法排出體外,此時全身包括臉、手、足會腫脹,心髒擴大而衰竭等,也是非常危險的。
3.小便顏色變深(茶色尿)
(1)正常情況:一般小便如果量少,則濃度變高,所以顏色會加深,比如夏天出汗多、小便少,小便顏色也會較重。
有時食物或藥物所帶的顏色也會經身體吸收到血液,然後再經腎髒由尿液排出,比如維生素、橘子、西瓜等吃多了,小便會變黃,仙草或茶則會使小便顏色變深。
(2)異常情況:小便顏色很深(如可樂色)且量少,並合並臉、足水腫,則可能代表有急性腎小球腎炎,這是一種鏈球菌感染(如咽喉感染或皮膚感染)造成的,並不是鏈球菌直接感染到腎髒,而是因為身體對細菌的過敏反應,而影響到腎髒,腎髒的功能急速減退,所以小便無法產生而變少,另外,腎髒內有紅細胞及血管被破壞及小出血的現象,所以小便中帶血細胞。
治療的基本原則是臥床休息,因為在急性期間,血壓會升得很高,導致嚴重頭痛,怕會影響到大腦功能,同時因為小便減少,體內水分太多而影響肺,有肺水腫的現象,病人會表現出氣喘、咳嗽,所以需要住院治療。通常在急性期過後,小便量自然就會增加,顏色也會恢複正常。這種急性腎炎一般預後都相當好,但仍然要與醫生配合,長期門診追蹤檢查,以免再並發其他疾病。
當身體有某些重大疾病時,小便也會加深,因為疾病的關係,體內的細胞及紅細胞大量被破壞以後,一些代謝物質色素(包括血紅蛋白)被釋放到小便中,而使其顏色變深。
4.血尿
小便顏色帶紅色,除了有可能因食物著色的關係外,最擔心的是有血液成分的存在。
有時父母會發現寶寶的尿布上有淡紅色的斑塊,其實並不是尿中有血,而是因尿中的尿素或磷酸鹽含量稍多(與飲食有關),所以呈淡紅色,這是正常的(非疾病因素),無需擔心。
一般憑肉眼很難判定紅色的小便是否為血尿,所以一定要收集小便送去檢驗,確定其中有無血液成分存在。
正常人的尿液中幾乎都不含紅細胞,一旦紅細胞過多,一定代表在小便形成的過程中有出血的情形,其原因可大可小,如尿結石、結核病、腫瘤、外傷等,而出血部位或在腎髒,或在輸尿管、膀胱等,有時單純的感冒也可能使尿中帶血。所以,尿液發紅時,務必就醫做詳細的檢查,千萬大意不得。
5.小便渾濁
不論成人還是小孩,有時會發現排出來的小便不是很清亮,尤其當尿液於容器中放置一段時間後,發現底部像是有很多的白色沉積物存在。
其實,以肉眼觀察小便並不準確,其誤差非常大。正確的做法應是收集新鮮的小便,直接送去化驗。
尿中的渾濁物,並不是一般以為的蛋白質,而是正常小便中所含的磷酸物質。當它濃度較高時,就會有沉澱及呈渾濁狀。
另外,自己在家裏也可用一簡單的方法來測試之,即在小便中加入少許的醋酸,如果渾濁物馬上消散了,就表示是正常的小便。
十六、寶寶的身體情況不錯,但為何今天早上一起床後突然吐了一口血,這是什麼原因?
小蘭今年7歲,平日健康狀況良好,無重大疾病。這幾天稍有些感冒、咳嗽及流鼻涕。今天早晨起床後,小蘭一直咳個不停,在吐出的口水中含有一些血絲樣的黏液。媽媽看了很緊張,以前聽老人提起過,咳嗽有血的就是肺癆(肺結核病),難道小蘭是得了肺結核?於是匆忙帶到醫院去檢查。
小宇今年3歲,平日除了偶爾流點鼻血及感冒外,健康狀況尚好。今天一早起床,突然地嘔吐了一大口,吐出物裏有很多血塊,媽媽看了非常擔心,心想:該不會是胃出血吧?於是匆忙去醫院掛了急診。
咯血還是吐血?有時的確很難分辨,因為無論是咯血還是吐血,都是由嘴巴吐出來的。
口腔的深部(咽喉)是氣管、食管及鼻腔彼此互相交會的地方,外觀看到的都是由口腔中出來的血,但分不清到底是氣管來的?食管還是胃來的?口腔本身的?還是鼻腔中來的?所以,這些部位一定要請醫生仔細地檢查。
1.鼻腔
由鼻腔出來的血,尤其在寶寶平躺著睡覺時,原來的鼻出血向後倒流到咽喉處,而不知不覺地吞了下去。
血液在胃中,會對胃壁造成刺激,所以會引發胃的收縮而嘔吐出來。
有時鼻腔中的血,在流經喉時,刺激喉嚨及氣管,也能產生咳嗽,而咳吐出的東西自然也會帶血了。
2.呼吸道或肺
由呼吸道或肺中出來的血,一般最常見的是長期或劇烈的咳嗽所引起的,有氣管炎及肺炎時,表麵的黏膜有炎症,變得比較脆弱,所以在摩擦及咳嗽的壓力下,小血管容易破裂出血,血與肺內的分泌物混合後更刺激了氣管壁,所以會咳出來。
如是少量的血絲,並無大礙。一旦帶著血塊或血量很多,則可能表示氣管及肺內有嚴重的問題存在,如肺結核、腫瘤、血管瘤等,千萬不可忽視咳血的嚴重性。
3.胃或食管
一般而言,幼兒不太可能由胃或食管出來血,除非是吃了某些易傷胃的藥物,或吃壞了肚子、急性胃炎,通常會伴隨著嚴重的嘔吐。
幼兒的胃潰瘍也較少見,有時吐血要考慮是否吞入了尖銳的異物或藥物而傷及胃黏膜。
4.口腔
口腔內的出血是常見的,尤其感冒時,在喉嚨處的扁桃體發炎腫脹得厲害,上麵的黏膜及小血管很容易破裂出血,或是寶寶自己的牙齒一不小心咬破了口腔黏膜,也會出血,有時這種血會直接吐出來,或先吞入胃中再吐出來。
總之,無論寶寶是吐血還是咯血,父母們一定要,請醫生好好的檢查,才能真正安心。
十七、寶寶是不是身體比較虛,為何有時候摸起來手腳都是涼涼的?
在門診時常碰到父母或長一輩的老人家問到:為何小寶寶的手腳有時摸起來覺得涼涼的,而且皮膚有花斑,到底有無問題?是否身體太虛了?
手腳冰涼≠身體虛弱
正常情況下,四肢尤其是手腳末端的溫度,要較軀幹低一些,這個溫度差距在3~5℃。
身體的熱源是各種體內新陳代謝所釋放出的熱量產生的,都集中在軀幹位,尤其是胸腔內的心髒及腹腔內部。而溫度是借著循環不息的血液,由高溫處(熱源)輸送到四周的組織器官去,就好像室內熱水管路係統一樣,所以,距軀幹愈遠者,其溫度會較低。
(1)身體血管愈密及血流量較多的部位,溫度會較高:比如喝酒後,全身表皮泛紅(麵紅耳赤),皮膚溫度也隨之升高;又如剛運動完後,心跳加速,血流量增加,身體新陳代謝增加,釋放出大量的熱能,所以四肢摸起來也是溫熱的;或是外界氣溫增加,使血管遇熱而擴張,血流量增加,以便身體散熱,四肢的溫度也會升高。以上的情形,都可使軀幹與周圍的溫度差距變小,屬於正常現象。
(3)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及規矩。(2)
(2)如果身體某部位的血流量減少或不足,則溫度將降低。例如: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因為心髒收縮無力,無法有效地將血流輸送到四肢去,或血管本身有問題而阻塞了(動脈硬化、血脂過高、嚴重的糖尿病等),這些病人的四肢因時常缺血,所以溫度比較低,感覺遲鈍,如有傷口也不易愈合。同樣地,環境的溫度降低後,四肢血管遇冷收縮而血流減少,溫度自然也較低了。
(3)另一影響血管收縮或擴張的重要因素,就是體內自主神經係統的控製:當屬於自主神經係統中的交感神經被激發時,如緊張時,在外圍及四肢的血管就會收縮,所以皮膚會蒼白或帶花斑狀,而溫度也較低,甚至會出冷汗。
每個人的神經感應性都不同,有的較敏感、有的較遲鈍,就如同喝酒後有人麵紅耳赤,而有人臉色不變或發青,這都是屬於正常的反應,並不能以此來判定此人健康情形的好壞。
在幼兒也是一樣,其四肢的血管原本就比成人要敏感些,有時一會兒熱又一會兒冷,並不能單純的以四肢的冷熱及膚色來判其是否生病了。
總之,幼兒的四肢冰涼,尤其在冬天,是很正常的現象,無需擔心。不過,為父母平常應熟悉自己寶寶的身體狀況,如有特殊異常,還是要帶孩子去小兒科做仔細的檢查,也許可以及早發現一些被忽略的問題。
與四肢冰涼類似的另一種現象是:手心、腳掌容易出汗,這也是因為個人交感神經比較敏感所致,一般並無大礙,但若影響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則應到醫院診治。
十八、電視上常看到社會新聞報道小孩子突然死亡,請問這是什麼原因,該如何注意和避免呢?
雖說孩子的突然死亡會造成父母心中永遠的痛,但因寶寶的體質與成人不同,呼吸次數較成人來得迫切,新陳代謝速率也較快,需氧量較成人為大。因此,需清楚了解原因後才能有所預防,以避免意外的發生。
1.嬰兒猝死
在報紙及醫學文獻中常會提到所謂的“嬰兒猝死”,是指一個好端端的嬰兒,突然且無法預期的死亡了,即使在事後的屍體解剖中,也找不到其致死的原因,這對初獲愛子的父母而言,當然猶如晴天霹靂,難以接受!
一般而言,嬰兒猝死的發生率為1%~2%,未滿1歲的嬰兒都可能發生嬰兒猝死,尤其是2~3個月大的時候,但也有一些是在出生後的1、2周內就發生了。
目前仍無法正確得知發生猝死的真正原因,隻能從統計資料中獲取一些信息,比如:男嬰的危險性比女嬰高,較冷的季節(如冬天)也比較高;此外,因為大部分嬰兒的死亡是發生在午夜及清晨,所以多認為與睡眠有關,不過此點不易證實,因為嬰兒正常的睡眠時間,本來就占了大部分。
其他可能的致病因素,尚包括下列幾點:早產兒的各個器官皆不成熟,尤其最重要的呼吸功能,可能因為突然呼吸停止,或呼吸道被分泌物阻塞,於是在缺氧狀況下突然死亡;對帶小孩沒經驗的媽媽,也許在無意中妨礙了寶寶的呼吸,比如自己的身子或厚的蓋被、毛巾壓住了寶寶的臉部;又或在妊娠期間的某些不良影響,造成胎兒發育上的缺陷,致使寶寶出生後容易喪失生命等。
如何注意及預防嬰兒猝死的發生?以下分別做說明:
方法1事先的預防
請醫生詳細檢查寶寶的呼吸及循環功能是否健全,如肺功能有無呼吸道半阻塞、是否易吐奶(會嗆到)、有無心律異常等;如果有異常,則需好好注意及治療。
方法2及時發現危險
許多嬰兒猝死是難以預防的,所以隻有退而求其次,希望在生命即將失去(呼吸或心跳減緩)時,能及時得知,以免寶寶因缺氧過久而死亡,或造成腦部缺氧的傷害。對高危險性(如早產兒或有家族史)的寶寶,父母可以選擇在家中裝置一些簡便的呼吸或心跳的監視器,來幫助追蹤及早期發出警訊,萬一發作時可及早處理。
方法3熟練嬰兒急救技術
熟練嬰兒急救技術,見第4章,以備萬一時可快速應用。
2.窒息——缺氧(呼吸或心跳停止)
一般所謂的窒息就是不呼吸或心跳停止。在幼兒來說,很少會因為心髒本身的毛病而造成心跳停止,大多數都是因為呼吸的問題而引起心髒缺氧後再停止跳動的,所以,導致幼兒窒息的眾多因素中,呼吸占了絕對重要的地位。
吸氣的作用主要在將空氣中的氧氣(約含1/5)經呼吸管道吸入肺內滲透入血液中,再由心髒及各血管負責血液循環係統,將此含氧血液輸送到身體內各個器官組織及其內部的每一個細胞以供利用。
呼氣時是把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經血液循環係統收集後送回肺中,再由肺中借呼氣排出體外。二氧化碳如在體內排不出去而蓄積太多,也會造成窒息酸中毒。
吸氣(得氧氣)與呼氣(吐二氧化碳)是一體的兩麵,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吸氣則無氣可呼,所以呼吸一詞習慣上都是並用的。
幼兒為什麼容易窒息?
正常幼兒需要的呼吸,較成人來得迫切,每分鍾的呼吸次數為30~50次,而成人為12~15次,這是因為幼兒體內的新陳代謝速率較快,需要的氧氣量較成人多。因此,幼兒在呼吸的動作上需付出較多的力量,才能得到足夠身體使用的氧氣量,一旦呼吸稍有中斷或不足,很快就會造成身體的窒息缺氧。
另外一個造成幼兒容易窒息的重要因素是:呼吸通道(包括鼻孔、鼻腔、咽喉及氣管等)的結構比較細小及軟弱,在正常的情況下,會有一些分泌物存在,再加之患感冒及著涼時,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增加,堵塞了管腔,或原來的管腔因黏膜腫脹而變得更狹窄。管腔變狹窄後,氣流經過的阻力增加,所以呼吸會更費力。
幼兒的肌肉力量有限,當持續費力呼吸過久後,會導致呼吸的肌肉疲乏無力,就好似參加賽跑,到最後全身的肌肉一點力氣都沒有了,此時呼吸就會減緩到不足,然後身體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積,最後就會發生窒息的現象。
除了上述基本因素以外,實際上造成幼兒窒息的情況還有很多,分別說明如下。
(1)氣管炎、肺炎:因為管壁黏膜腫脹及分泌物大量增加,而堵塞了空氣進出的管道,使氧氣無法進入、二氧化碳無法呼出。
此時,除了需要有良好的醫療照顧(包括吃藥打針)外,父母能做的就是以下幾方麵。
①多給寶寶拍痰:讓堵塞的分泌物因震動力的作用而鬆離氣管壁,再借咳嗽被排出。
②吸水蒸氣:讓水氣使黏稠的痰液稀釋,以便容易排出。在醫院或家中,有時可將一些化痰或氣管擴張的藥劑加入噴霧氣(醫療專用)中,讓寶寶吸入,可增加排痰效果。
(2)口鼻被遮蓋:出生3、4個月內的小嬰兒,因為本身肌肉力量不足,尤其是控製頭部轉動的頸部肌肉較弱,而幼兒的頭部相對的都比較重大,所以,萬一口鼻被外物掩蓋時,不容易靠自己的力量把臉移開,或掙紮哭喊。就算有,也很微弱短暫,成人亦不見得會及時發覺。隻要2、3分鍾的呼吸抑製,幼兒全身就會癱軟無力、呼吸停止,而邁向窒息及死亡了。
所以,小於3、4個月的幼兒,千萬不要讓其俯臥睡覺,尤其不能俯臥在鬆軟的棉被或枕頭上,以免臉鼻陷入,而導致窒息。此外,也應注意不要讓粗心的成人和孩子睡一起,以免寶寶身子被壓住而喘不過氣來。
筆者就曾碰到一個個案:粗心且笨重的媽媽與剛滿月的寶寶同睡一張床,結果第二天早上醒來時,發現寶寶被媽媽的棉被完全蓋住了,不知何時早已窒息死亡。這種慘痛的教訓,值得各位父母警惕!
(3)吸嗆入奶水:嘔吐在幼兒是正常且常見的暫時現象,就好比寶寶剛學走路時摔跤一樣的普遍。大多數寶寶吐奶後,可借著一些自然的防禦機製來保護呼吸道,使嘔吐物不致進入;但難免有時會因生病體弱、口咽部的肌肉協調不足或失常,而發生吐出物或奶水被嗆入氣管或肺內的情形。
由於幼兒氣管較細小,隻要少量(少於5毫升)的奶水,就可以完全堵塞管腔,外加氣管受刺激而收縮,遂使最重要的呼吸道阻斷而導致窒息了。
此時的處理方法如下:
(1)盡快使用小毛巾、紗布或任何有吸水性的東西,以手指纏裹後,伸入寶寶口腔內,將吐出的奶水先大略的清除掉。但注意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去完全清除幹淨。
(2)然後用力的拍打寶寶的上背部,使之咳嗽或哭泣,如此可使吸入的奶水咳出來或讓異物吸入肺內。
注意!急救的目的在於如何清除氣管阻塞,讓外界的空氣(含氧氣)能盡快地進入肺內。隻要能使氣管通暢,即使是將堵塞的奶水推入部分的肺葉內也是值得的,即使是吸入性肺炎,也比立即喪失生命或大腦缺氧太久而成智障要好。再者,吸入性肺炎是可以治愈的。
如果寶寶還是有呼吸困難或臉色發紺等現象,應立即施行人工呼吸,並即刻送醫做進一步的處理。
(3)吸入或塞入異物:一旦異物(如小玩具、糖果、花生等)卡在氣管或咽喉處,使正常呼吸的氣流無法進出,隻要短短的數分鍾時間,就可以導致身體的窒息現象。
此外,鼻腔內有異物大多發生於很小的小孩。他們常會將彈珠、小鵝卵石、小的玩具等,塞入自己的鼻孔,如果塞入的異物較大、較平滑,通常較好處理,隻是卡在鼻腔罷了,但若是尖銳的異物,則很容易造成傷害。
此時,孩子會有呼吸困難、偶爾鼻子腫脹發炎、有帶血分泌物自鼻孔流出等症狀,緊急處理方法如下:
第一步:安慰孩子,使其保持鎮定,並教他改用嘴巴呼吸,然後盡快送醫。
第二步:千萬不要試圖取出異物,否則反而會弄巧成拙。
(4)抽搐:抽搐的動作是全身的肌肉僵直且不自主的抖動,包括了重要的呼吸肌(膈肌)失去功能,以及口鼻緊閉,所以,當寶寶抽搐時是無法有效呼吸的,時間久了(通常超過了20分鍾以上),就會有缺氧的危險。
3.暫時停止呼吸
呼吸就像心跳一樣是有節奏及固定速率的,一定是一吸一呼,其調節及控製中心是在腦幹,它支配著生命最基本的功能,包括心跳、呼吸、體溫及血壓等。如果腦幹有異常,生命當然就會有危險。
所謂的植物人,是因為大腦的損傷,造成無法思考、言語及動作,但部分腦幹的功能仍是好的,因此可以植物樣存活。但是若腦幹嚴重受損至心跳、體溫都無法維持者,就會死亡了。
為何呼吸會停止?
原因1:早產兒
最常見的是早產兒,因為其腦部的發育尚未健全或較脆弱,時常會間斷地停止了呼吸,停止的時間為3~5秒,對身體並沒有什麼影響;但若停止時間超過10秒或20秒以上,則身體內缺氧、心跳變慢,此時就要趕緊處理,以免缺氧時間太久,造成身體(主要為腦部)不可挽回的傷害。
原因2:重病的寶寶
較嚴重及特殊的疾病:如敗血症、腦炎、腦膜炎、腦出血、腦瘤、小兒麻痹症、肌肉神經症等,其疾病已侵犯到控製呼吸的腦幹,或侵犯到較高層次的神經部位,如頸部神經(可影響膈肌的收縮)或大腦呼吸中樞,所以會出現不規律的呼吸動作,而其中最危險的就是呼吸停止了。
原因3:誤食毒物或藥物
幼兒的誤食概率很高,某些強烈的有毒藥物,除了會使呼吸中樞麻痹外,同時也可使呼吸的肌肉無力。這類藥品包括高量的麻醉藥、鎮靜藥及安眠藥等。
緊急處理:恢複呼吸動作。
一旦發現孩子的呼吸停止時,緊急處理的原則應是如何立即地恢複呼吸動作,而不是急著找病因。
(1)外界刺激:暫時停止呼吸,尤其是在早產兒,常有此現象,所以,最快速方便的方法就是由外界給予刺激,如捏腳、觸身或輕拍打,讓寶寶驚醒,甚至大哭一下,隻要寶寶身體有了動作,呼吸自然就有了(至少是暫時恢複了)。
(2)外界溫度不要太高:對幼兒來說,氣溫過高對呼吸會有抑製作用,一般最適宜的溫度為25~30℃。
(3)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及規矩。(3)
(3)給予氧氣:有些寶寶隻是因為稍微缺氧而停止呼吸,所以,如果反複刺激之後,寶寶的呼吸還是斷斷續續、若有似無的,則可以給一點氧氣,也許情況就會好轉。
(4)人工呼吸:如果反複的刺激及給氧氣,都不能讓寶寶呼吸正常,則說明病情較嚴重,一定要立即給予人工呼吸。
多會自然或經治療而痊愈。
大體上來說,隻要不是腦幹受了嚴重的損傷,影響到控製呼吸的重要部位,絕大部分的暫時停止呼吸,都會自然或經治療後而痊愈。
如果有習慣性停止呼吸的寶寶,家中最好裝備心跳及呼吸的監視器,可以24小時監控寶寶的生命狀況。一旦有危機出現,如心跳或呼吸變慢時,便可及早發出警訊。
一般人用肉眼很難觀測在安睡時的寶寶到底有無呼吸,因為全身都被包蓋的很緊密,而且呼吸停止大都發生在寶寶睡眠時,所以,若能借助這類監視器,可彌補人力、時間及經驗之不足,待寶寶長大症狀改善後,就可以放心了!
十九、孩子今早起床時怎麼臉部表情怪怪的、有點眼歪嘴斜呢?
早晨起床後,媽媽發現小明的臉上表情有些怪異,說話時嘴角老是歪向左側;喝牛奶及吃飯時,右側嘴巴也閉不攏,食物或口水都會由右嘴角漏出來;而在睡覺時,右眼皮也閉不嚴。媽媽看小明除了臉斜嘴歪以外,其他神誌狀況及身體的活動都還正常,回想這幾天小明除了稍微有些輕感冒外,並無發熱、嘔吐及頭痛現象,也無摔跤及外傷,所以沒有特別去理會他。
2、3天過去了,小明嘴歪臉斜的現象仍然持續存在著,一點也沒有改善的跡象。媽媽心想:小明該不會是得了腦中風吧?
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小明被帶到兒科診所去檢查,經醫生詳細的檢查後,診斷小明隻是得了右側的麵神經麻痹,是屬於感冒的一種後遺症。
在小孩來說,麵神經麻痹絕大多數是暫時性的,無需任何治療,過一段時間就會自然痊愈了。
1.為何是單一側呢?
我們臉部的表情動作,如擠眉弄眼、歪嘴皺額等,都是麵部較表淺的肌肉收縮而成,主要是由大腦的第7對腦神經(即麵神經)所控製及支配,左、右各一,單獨行使功能,如果一邊有問題,則隻有此側的臉部動作受影響,另一側的功能還可以完好保存著。
我們身體內部的神經分布走向,像身體外觀一樣,設想由上向下於正中劃一直線,可將身體分成左右對稱的兩半,神經分布也是左右對稱的各司其職。因此,當一側的麵神經受損(麻痹)時,隻有此側的麵部肌肉會受影響(麻痹不動)。這種情況類似於單側中風(腦出血)的老年人一般,隻有一側手腳肢體不能活動,而另側不受影響。
當然,也有兩側同時都麻痹的案例存在,但在概率上還是以單一側者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