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熱藥隻是短暫地把高熱降低一點,並不是止熱藥。它同時也可以使身體感覺舒適些,屬於症狀治療,而非真正的治根(疾病)藥物。
退熱藥最主要的作用在於以下幾類。
作用一:使體表麵的血管擴張,血液中的熱可由體表發散到空氣中。
作用二:使汗液增加,流汗亦可幫助退熱。
作用三:使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溫度暫時地降低。
作用四:使體內感染的反應減緩一點,釋放出的毒素也減少一點。
經以上這些作用後,體溫都會有某種程度的暫時消退。但在退熱藥效消失之後,身體又會開始發熱,這是因為疾病的因素還存在的緣故。
市麵上有各種不同形式的退熱藥,大致可分為下列幾種不同的用法。
(1)口服劑:因目前退熱藥的成分都是帶苦味的,所以再加工配製成各種不同口服的形式:如:糖漿是專給幼兒服用的;口嚼劑適合5歲以下的幼童;片劑則專給已能良好吞咽的兒童及成人服用。
口服劑的吸收效果不錯,一般在服用半小時後,即開始有退熱的作用產生,但口服退熱藥在嚴重嘔吐的兒童則不適用,因很容易會將藥吐出來。
(2)栓劑:由肛門給藥,熟睡的幼兒使用此劑最方便,可以不用吵醒他起來服藥,但對腹瀉的幼兒則不適用,因為栓劑會刺激肛門而使藥劑隨著水便排出。另外,栓劑的平均吸收效果不穩定,因此劑量不易控製。
(3)注射針劑:可迅速達到退熱效果,但一般並不主張如此快速的退熱,因為對幼兒的身體不一定好,且打針易使寶寶哭鬧,所以應盡量避免采用針劑。
不同的退熱藥,最好不要隨意的互相聯用,因為劑量不好控製,還是單獨使用比較安全。如果要並用的話,最好先請教醫師。
所以,隻要確定退熱藥沒有質量上的問題,還是應該按需要服用。不過,絕不可以多服幾次或增加劑量,來加強退熱效果,因為任何藥物(包括退熱藥)都有它們規定的用法,吃多了即會產生不良反應。許多父母因焦慮及愛兒心切,而把過多的退熱藥給幼兒使用,不但沒有退熱,反而會熱得更厲害,因為退熱藥的毒性反應之一,就是使體溫升高。
5.吃藥打針外的退熱方法
父母時常碰到的問題是藥已經按時吃了,但是寶寶還是高熱不退,怎麼辦?此時建議可以采取下列幾種方法。
(1)全身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服解開,用溫水(37℃左右)毛巾全身上下擦拭,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熱氣散出,另外,當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但要特別注意,千萬勿用冷水或酒精來拭浴,以免在短時間內快速降溫,對寶寶不好,且燙熱的皮膚突然遇到冷水,寶寶的反應會很劇烈,可能會抽搐。而酒精會穿透皮膚吸收及其所彌漫的氣味又會使幼兒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2)洗熱水(37℃左右)澡:理論與前項相同。
(3)多喝水:以助發汗。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體內的失水。
幼兒發熱時,可將其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勿直接對著身體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
生病時發熱與發冷常常是並存的。如果孩子的四肢冰涼又猛打寒戰(發冷),表示需要溫度,應外加毛毯覆蓋;如果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如此反反複複的動作,雖然有點麻煩,但對寶寶卻是有益的,等到疾病逐漸康複後,體溫自然就會恢複正常了。
必須強調的是,發熱隻是疾病的症狀之一,而不是全部。醫生注意的是疾病本身的發展,但父母通常隻是看到疾病的外表,如發熱、嘔吐、咳嗽等。醫生治病,著重病因的發現及能完全治愈的方法,而不是單純地隻為減輕症狀(如退熱)而已。所以,在某些情況下,醫生會暫時不用藥物而讓症狀(如發熱)持續地表現出來,以查找內在真正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