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寶寶常見的急症——照顧問題篇 (1)(1 / 3)

一、寶寶有哪些嚴重急症的時候,是媽媽們在照顧上要特別當心和注意的?

一般來說,嬰幼兒生病時,由母親妊娠期間所帶給寶寶自身的免疫力,大部分都可以很快地好轉起來,但有時由於體質的關係,或特殊病原菌的影響,可能導致病情快速惡化,倘若處理適當,就能完全康複;反之沒處理好,就可能留下可怕的後遺症,甚或造成死亡,所以千萬不可疏忽!

在嬰幼兒的第一年內,為人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尤其需要特別注意下列幾個較嚴重急症的症狀。

1.高熱

嬰幼兒在過了前6個月以後,無法再完全仰賴母親所給予的抗體,而必須逐漸靠自己產生抗體。隨後的2~3年中,他們很正常地會反複受到病原菌的感染,所以發熱是免不了的。

如果寶寶體溫在38.5℃以上,可透過除去過度包裹的外衣、多喝開水、溫水拍拭,或控製室內的氣溫等,但勿睡冰枕,應立即帶給醫師診治。

2.無法控製的哭鬧

哭是嬰幼兒溝通的方式之一。有經驗的媽媽,可以從嬰幼兒的哭聲中,辨別他們的需要。大部分嬰幼兒的哭鬧,在經過接近、處理或滿足需求後,均可獲得安撫而平息;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無法控製安撫的哭叫,且持續超過10分鍾以上,或陣發性哭嚎超過半小時以上,都須提高警覺。

寶寶出現無法控製的哭鬧,可能表示有實質性的傷害或疼痛現象,此疼痛可能是有撞傷、筋骨拉傷或扭傷、腸絞痛、腸套疊、腸疝氣等問題,甚至也可能是其他更嚴重的毛病,應立即就醫檢查及治療。

3.呼吸急促或停止

呼吸道感染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一般表現為發熱、咳嗽、呼吸加速,以及聲音沙啞變粗,如果發現嬰幼兒呼吸聲變濁而喘氣急促,尤其安靜時每分鍾呼吸次數超過40次以上,可能是肺泡或細小支氣管受到感染,或有更嚴重的呼吸道疾病,需要特別注意。

嬰幼兒的細小支氣管炎看來頗為嚴重,但若治療得當,往往都可痊愈,如果病情延誤或處理不當,都有可能導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所謂的呼吸窘迫,即是指呼吸瀕臨衰竭的狀況,此時寶寶除了發熱、咳嗽之外,通常伴有拒食、鼻翼外張、費力呼吸、呼吸時胸凹、每分鍾呼吸次數超過50次以上、精神委靡或嗜睡反應差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另外,暫時停止呼吸的現象,可能發生於早產兒、誤食中毒,或患有腦炎、腦出血、敗血症等嚴重疾病的孩子,都應給予緊急處理(立即刺激幫助恢複呼吸動作),然後即刻送醫治療。

4.突起或凹陷的囟門

嬰幼兒的前顱有一菱形鬆軟區域,是四塊頭顱骨彙集的地區,該區下方因無顱骨支撐,腦內壓力可以反應在該處。平時寶寶的囟門呈平坦或稍微下陷狀,但在哭泣時,隨著顱內壓力的升高,可能會稍微鼓起,平躺時也會稍突起,這都屬於正常的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寶寶上身直立且沒有在哭泣時,前囟門如是突起的,表示顱內部有壓力上升或液體積聚的異常現象,應立即就醫處理,以免病情惡化。若合並有發熱或意識不清,就要考慮腦部的感染,這屬於特別緊急的症狀。

另外,明顯凹陷的囟門,可能代表寶寶有嚴重的脫水,需要立即補充水分或電解質,並送醫處理。

5.持續的嘔吐或腹瀉

嬰幼兒腸胃道一旦受到感染,通常會有食欲缺乏、嘔吐或腹瀉等症狀,很容易導致脫水,若不處理會造成抽搐、休克等。因此,對嘔吐或腹瀉的寶寶,勿因吐或瀉而禁食,仍可供給小量而多次的電解質葡萄糖水,並去醫院診治,大部分需要暫時停止喂食牛奶。

若有強烈的嘔吐,像噴出一樣或綠色嘔吐物,或大便中帶有血液及黏液(像是紅色葡萄果醬時),合並間斷腹痛,則可能有腸道阻塞現象,不可再讓寶寶進食,而應立即找醫師診治(留一些大便或嘔吐物,以供醫師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