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環境溫度過高:體溫無法外散,所以就逐漸蓄積而升高了,這就是所謂的“中暑”現象。
(2)劇烈運動時及其後:肌肉運動時體內代謝速率增加,會有暫時性的體溫升高,屬於正常現象。
(3)腦部受傷或長瘤:破壞了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所以體溫的升或降會有很大的變化。
(4)使用某些特殊藥物後的作用:如阿妥平(atropin)及麻醉藥。
(5)因疾病而引起發熱:各種病毒或細菌侵犯人體時,或自體免疫上出了問題,會釋放出一些毒素,而這些毒素就會改變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使它錯將37℃誤認為應是39℃或更高才正常,就好比冷氣機的恒溫設定被誤調了,因此產生發熱現象。
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疾病有很多,如:感冒、扁桃體發炎、氣管炎、肺炎、腸胃炎、腦炎等,所以,當有以上疾病時,都會伴隨著發熱。此外,自體免疫疾病、癌症或腫瘤也會釋放出某種毒素,而使體溫調節中樞改變其設定,因此也會有莫名其妙的持續發熱狀況出現。
2.發熱對人體的影響
發熱通常是表示身體出現問題了,必須多加注意或就醫處理,同時可借由高溫殺死病毒或細菌,所以,一旦孩子發熱了,不要過於緊張,必要時予以退熱處理,最重要的是找醫生查明發熱原因,對症做正確的處理即可。
事實上,發熱並不是隻有壞處,而是利弊兼具的。
3.高熱會燒壞寶寶的大腦嗎?
一般父母最常擔心的是:“高熱會不會燒壞寶寶的大腦?”答案是“不會的”。因為大腦細胞的主要基本成分是蛋白質,而蛋白質通常要在42℃以上才會逐漸地被破壞,而一般的發熱很少會超過此溫度,所以,不用擔心會燒壞了大腦。
既然發熱不會傷到大腦,為什麼一些原本正常的小孩,在某次的高熱疾病後,就顯得智力障礙或反應遲鈍呢?的確,偶爾會有這類個案發生,但並不是由高熱所造成,而是原本發熱的原因就是腦炎或腦膜炎,或因高熱引起的抽搐過久無法進行有效的正常呼吸,導致大腦缺氧等因素,所造成的大腦傷害,與高熱本身是兩回事,無直接的關係。
如:胃腸炎、氣管炎或肺炎也會發熱,但不會影響到大腦,由此可知,發熱與燒壞大腦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退熱藥的目的在於使高熱降低,而不是完全不熱;另外,藥吃多了對身體也有副作用,所以,隻有在必要時才需服用退熱藥,以免過度濫用造成危險。
一般而言,在體溫達38.5℃以上時才需要服用,而且每次服退熱藥之間一定要間隔4~6小時。當然,如果寶寶熱得並不高,如每天隻發熱2、3次,而且隻達到38℃左右,也可以給他服用退熱藥,因不會有過量的顧忌,退熱藥另一作用是可使人感覺舒適,但是此時退熱的效果就不十分明顯了。
即使是正常的體溫,也不會恒定的一成不變,它是呈波形的高低狀,通常在清晨體溫最低,而下午體溫最高,但都維持在36~38℃。發熱時,體溫也同樣是高低起伏的,隻不過體溫調節中樞在此時被設定為39℃左右,體溫升高時或可達到40℃以上,但過一會兒就會降到38℃左右,然後沒多久又會再升上去。
所以,孩子生病發熱時,父母勿因短暫的熱退而心喜,因為一會兒之後,體溫仍有可能再升高。
病好了以後,體溫調節中樞的設定就又會恢複成原來的37℃左右了。
4.退熱藥≠止熱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