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寶寶的急症急救——觀念認識篇(1 / 3)

一、急症和急救的基本認識與處理原則

當孩子突然發病或遭受意外傷害時,在尚未送到醫院治療之前,父母、家人或照顧者隻要能把握關鍵的時機、合理利用現場的資源,給予孩子緊急且適當的救護措施,將有助於挽救生命、防止病情或傷勢惡化、減輕痛苦、協助醫師做正確的診斷和治療,以及促其早日康複。

急症和急救的處理原則

(1)首先要確定受傷的孩子與自己沒有安全顧慮。比如:救援誤觸電的孩子,應立即切斷電源,可用木棒、竹子、掃把等木製品移開電源,千萬不可徒手操作,以免自己也觸電;如果在馬路上發生車禍,最好在車禍的周邊豎起路障標誌,以免後續造成更嚴重的傷亡。

(2)若受傷兒童處在危險區,應立即移至安全區。

(3)在需要移動兒童之前,應將大創傷部位包紮,或者固定骨折部位。

(4)迅速檢查兒童的病情或傷勢,並將其置於正確姿勢。比如:心髒病或哮喘病發病時,最好采取半坐臥姿勢;昏迷不醒時,必須采取複蘇(側臥)姿勢;頭部受傷時,最好抬高頭部;頸部脊椎受到傷害時需要固定頸部不動;下肢受傷流血或麵色蒼白暈倒時,則應抬高下肢等。

(5)檢查孩子的病情或傷勢時,盡量避免翻動孩子,以免加重傷情及痛苦,必要時可剪開衣服。

(6)注意評估孩子的生命體征,包括脈搏、呼吸、血壓、體溫等;另外,也要留意其意識、皮膚顏色、溫度、微血管充血、疼痛反應等。

(7)昏迷不醒或頭、胸、腹部嚴重創傷,以及可能需要手術麻醉時,不可擅自給予食物或飲料。

(8)迅速采取急救措施,而其優先順序如下:

①無心跳、無呼吸:立即給予心肺複蘇術。

②頭部外傷昏迷。

③休克:迅速找出原因,抬高下肢20~30cm,並保暖,預防休克。

④胸部創傷。

⑤大出血:立即控製出血。

⑥嚴重灼傷。

⑦骨折。

(9)疏散閑人、維持秩序,保持孩子周圍環境的安靜;同時給予孩子語言或肢體上的安撫鼓勵,盡量減輕害怕、焦慮或不安的心情。

(10)撥打急救電話,在送醫院救治時應清楚說明下列事項:(1)

①事發現場詳細的地址及明顯的目標。

②孩子的傷情及目前的狀況。

③已做的處理。

二、如何判斷寶寶的危、急、重症

在醫院急診室裏,嬰幼兒看急診的情況較普遍。嬰幼兒因為年齡小,身體發育和表達能力均未發育成熟,所以,家中長輩或保姆對嬰幼兒的日常生活照顧,需多花些時間、精力,也要具備相關的醫學常識,才能及時妥善處理一些急症或意外,避免釀成令人遺憾的悲劇。

五大常見急診的症狀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父母帶孩子到醫院看急診,最常見的有發熱、呼吸急促或困難、肚子痛、發紺或抽搐等五大症狀。

(1)發熱:主要為病毒或細菌感染,其他如室溫太高、穿太多衣服、哭鬧太久、脫水等,都會引起發熱;一旦發現孩子體溫過高(肛溫39℃以上),就需要注意感染有無加重或產生並發症,尤其是有:神誌不清、持續高熱不退、食欲減退、哭鬧不停、精神或活動力變差、抽搐等現象時,必須盡速就醫。

(2)呼吸急促或困難:嬰幼兒呼吸急促或憋氣,可能是鼻咽喉部或肺部受到感染致分泌物增多,當有呼吸困難甚至停止的現象時,家長應意識到此為一種急症,必須立即就醫,以避免更嚴重的並發症。

(3)肚子痛:在嬰幼兒時期,肚子痛是常見的腸胃症狀之一,也是許多嚴重急症的初期表現,父母需觀察孩子疼痛持續的時間,若是痛一下就好轉了,又開始到處玩耍,通常就不是嚴重的腹痛;若是持續不斷的痛,而且痛到不能走,就需要醫生了。

另外,若合並有發熱、嘔吐腹瀉、排尿疼痛、便秘、體重減輕等症狀,則可能是腹部器官感染、腸道梗阻或腫瘤等情況,需及時就醫。

(4)發紺:在門診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帶著嬰幼兒來就診,主訴是吃奶時嘴唇會發黑、臉色暗藍或四肢發紺,這些在醫學上都稱為發紺(其具體的定義是指每100ml血液中含有超過3~5g或以上的不飽和血紅蛋白),從外觀上就可以發現發黑、發紺的現象。

(5)抽搐:抽搐是身體肌肉不由自主地震顫收縮,時間由數秒至數分鍾不等,而且其原因很多,最常見是體溫過高而致的熱性痙攣、腦部感染或癲發作等。

三、寶寶身體的認識——呼吸係統

呼吸是維持生命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空氣中含有約1/5的氧氣,呼吸是為了吸入空氣到肺中以攝取其中的氧氣供身體利用,同時呼出身體產生的廢氣(二氧化碳)。

1.呼吸動作分為3個時期

呼吸的抑製中樞在人的大腦裏,它可以決定呼吸的速率及深淺。一般嬰幼兒的呼吸較快,每分鍾約40次,而隨著年齡增長,呼吸速率逐漸下降,成人為每分鍾12~15次。

呼吸的動作可細分為吸氣、呼氣及靜止期3個時期。

吸氣:膈肌在放鬆狀態下(呼氣時)是向上拱起的,但吸氣時,膈肌收縮變平而向下壓;另外,胸部外側的肌肉收縮,將兩側的肋骨向外上抬起。在此兩種作用下,胸腔內的容積擴大了,內部壓力變小,外界因大氣壓力的關係,促使空氣流由呼吸通道進入肺中。

呼氣:吸氣時收縮的膈肌及胸肌,在呼氣時會自然放鬆,使膈肌向上頂而兩側肋骨向下塌,胸腔內體積變小而壓力增加,原本在肺中的空氣就自然地順著呼吸通道被壓(呼)出去了。

靜止:在呼氣末與下次吸氣前,中間有一段小空檔,此時空氣流是靜止的,不進也不出。

正常人的呼吸隻有一部分的空氣進出肺(約占肺容量的1/10),也就是說,在呼氣後肺中仍留著約9/10的空氣,所以肺部不會完全塌陷,而氧氣仍能源源不斷地由肺中被肺泡小血管吸收進身體內。

2.寶寶的上呼吸道結構

寶寶的上呼吸道結構,與成人略有不同,主要具備了下列幾項特點。

(1)枕部突出:由於枕部突出,因而在臉朝上平躺時,頸部易向前屈曲,而使頸前部的氣管口及舌根擠在一起,所以呼吸道就易造成堵塞。

(2)氣管開口下狹窄:感冒或感染時,很容易因水腫而使此處通道變得更狹窄,造成呼吸困難。

(3)聲門處向前傾斜:在急救而需要置放人工呼吸管時,常因為開口的角度不好而不易放入氣管內。

(4)喉頭高:喉頭位置幾乎就在舌的後根部,所以感冒時較易受感染,而在急救時,人工呼吸管亦不易放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