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長壽的心理習慣:樂觀豁達、自我調適 (1)(2 / 3)

可以說,癌症是一種身心疾病,近年來心理免疫學的發展為之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人們的心理負擔加重,如果經常沉湎於負性心理中,無疑會使機體抵禦疾病的能力下降,這對具有“癌症性格”特征的人來說,更是一種不斷疊加的精神重負。

“癌症性格”有十種表現:煢煢獨立,形影相吊,慣於自我壓抑;缺乏自信心,對任何事情都感覺沒希望,無能為力;經不住打擊,在失去親人時無法擺脫痛苦;害怕暴露感情,傾向防禦和退縮;不相信別人,怕受別人約束,有不安全感;怕被拋棄,害怕無所依靠;長期精神緊張;機體長期超負荷地運轉;無所事事;情緒低落,悲觀失望。

因此,人們在生活中要善於駕馭自己的感情,遇到不幸或令人煩惱的事應泰然處之,努力解脫抑鬱或痛不欲生的厭世情緒,振作精神,保持身體內環境,尤其是精神情緒的平衡,性格要豁達樂觀,生活要豐富多彩,這才是明智之舉。

不良情緒可致口臭

引起口臭的原因很多,通常歸納為食源性、氣源性、病源性、習慣性等四種原因。如吃蔥蒜、鹹腥等食物,長期吸煙酗酒,患有牙周炎、不注意口腔衛生、慢性鼻竇炎等因素都可產生不同的強烈口臭。但是,不良的情緒也會導致口臭,這一因素往往被大家所忽視。

關於口臭與情緒的關係,中醫醫學中早有描述。如清代《雜病源流犀燭》中說:“虛火鬱熱,蘊於胸胃之間則口臭,或勞心味厚之人亦口臭,或肺為火灼口臭。”其中提到的“鬱”和“勞心”都指的是人的不良情緒狀態。同時,中醫中又表達了心境與機體功能的關係以及體現在口臭病症的最後結果。

現代醫學認為心理因素,尤其是不良的心境可導致口臭。有學者認為,不同情緒障礙所伴有的口臭類型有一定的特征性,由於構成口臭氣味的評估局限在經驗方麵,所以目前尚難對不同的心理性口臭類型作十分具體的語言描述。

防治口臭除了要注意飯後和睡前刷牙、漱口,保持口腔衛生外,根本方法是去除病因。我們不僅要治療有關的器質性疾病,同時也要重視治療心理障礙,努力改善情緒。

2.生氣動怒傷元氣

美國生理學家愛爾馬為研究生氣對人健康的影響,做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把一隻玻璃試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裏,然後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態下的“氣水”。結果發現:即使同一個人,當他心平氣和時,所呼出的氣變成水後,澄清透明,了無雜色;悲痛時的“氣水”有白色沉澱,悔恨時有淡綠色沉澱,生氣時則有紫色沉澱。愛爾馬把人生氣時的“氣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不料隻過了幾分鍾,大白鼠就死了。這位專家進而分析:人生氣時,會分泌有毒性的物質;一個人生氣10分鍾所耗費的精力,不亞於參加一次3000米的賽跑。

人有七情六欲。家裏事,家外事;公家事,私人事;他人事,自己事;原則事,非原則事;對的事,錯的事;大事,小事,等等,都可能讓人生氣。但是生氣非但無助於矛盾衝突的解決,反而傷害了感情,弄僵了關係。更為惱人的是,因生氣帶來的不良情緒,嚴重損害身心健康。

金代醫學家李東垣說:“怒傷元氣。”中醫認為,“元氣,先天之氣”,是一種不可見的特殊的物質形式,如同已被人類認識和肯定的經絡。元氣產生於生命形成的同時,來源於父母的遺傳,存在於人體的腎髒。元氣為人體健康的先天之本,是生命的原動力,元氣充裕則身體健康,元氣不足或受損則生病,元氣耗盡則生命終結。

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指出:“百病皆生於氣”、“怒則氣上,損其身”、“怒傷肝”、“怒不節,生乃不固”。在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感覺,發脾氣時容易上火,出現咽喉痛,兩脅脹滿及悶痛不適,不思飲食等症狀。中醫認為人的精神心理活動與肝髒的功能有關。當人受到精神刺激造成心情不暢、精神抑鬱時,會影響肝髒功能的正常發揮。所謂的“怒”分為兩種,一種為“怒火”,一言不合,拍案而起。中醫稱之為“肝火旺”;一種為“鬱怒”,這類患者多性格內向,不喜表達。長期的委屈、鬱怒等久積不泄,鬱積於肝。中醫稱之為“肝氣鬱結”。這兩種情誌因素極易傷肝,引起肝病或在肝病過程中使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