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不一定能偉大,但一定能崇高(2)(3 / 3)

其實很多堅持原則的人,往往表現得過於聰明。所以他們堅持的原則會遭到別人的抵製。倒不如學“呆子”一樣,對一些東西表現得十分癡迷。這樣的話就很少有人來抵製,因為大家缺少溝通的共同語言。

在西漢的時候,強項令董宣是個“呆子”,他做事情有理有據,因此他敢拒絕皇帝的命令,堅決不向公主認錯。其實這並不是值得提倡的東西。曆史上還有個呆子叫方孝孺,他過於呆,所以不肯給朱棣寫即位詔書,不但自己身死,而且還遭到了滅門,同時也因為他過於呆,他還連累了他的門生和朋友。可見,“呆子”還是要看人的。很多人都很欣賞“呆子”的處世風格,但是總有些人並不是欣賞。因此,歸根到底,“呆子”呆的時候一定要在火候,要用一種看起來有點無知幼稚的方式來堅持自己的原則,要看對方是誰。

人需要有一種務實的態度

老狐狸認為,人需要有一種務實的態度,畢竟我們不是救世主,不是萬能的。

五代十國時,石敬瑭去世前,學習劉備白帝托孤,讓馮道輔助自己的小兒子石重睿登基。但是馮道並沒有那麼做,反而出迎石重貴。在做人上馮道是有愧於石敬瑭的重托,但是在國家大義上馮道是絕對沒有做錯的。因為當時的後晉正是多事之秋,如果不迎立長君,很有可能引起內亂。況且那些地方諸侯各個都掌握著兵權,隨時都可能以奸臣當道為由,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來篡位。馮道明白石敬瑭愛子的苦心,希望愛子能夠登基為帝。但是他立一個小孩子,實際上是把這個孩子往火坑裏推。如果地方諸侯謀反篡位,這個小皇帝隻有被殺的命運。一個人擁有盛名,而沒有和他相匹配的地位,那麼他就危險了。馮道明白這個道理,於是舍棄了幼主,從這點上來講,石敬瑭是應該感謝馮道的。

馮道是比較務實的一個人。當李從厚逃亡,李從珂進逼都城的時候,以封建朝代忠臣的標準來看,似乎在這個時候,馮道要麼就應該追隨李從厚而去,要麼就在李從珂麵前自殺。但馮道這兩樣都沒有選擇,他知道跟隨李從厚去是沒有前途的,而在李從珂麵前自殺於國家無益,於自己的家庭更是重大傷害,所以他同樣沒有選擇,在這一點上他是絕對明智的。

馮道從來沒有把自己想象成為救世主,認為國家有難,作為臣子的應該死節。在他的世界觀中,他堅持認為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就足夠了,至於君王弄權、胡亂猜忌而丟失了國家那是君王自己的事情。況且他承認天下是百姓的天下,國家是百姓的國家,因此即使朝代更迭,所丟失的也隻是君王的國家,而不會是百姓的國家,百姓的國家是永遠存在的。

有一些人總認為自己十分厲害,社會經驗雖然不足,但是把自己想象成救世主一樣。然而他們卻總是對小事不屑,而希望能夠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在他們的意識中,有一種意念在作怪,他們認為別看那些用心工作的人表麵上十分忠誠,一旦大難臨頭,他們往往就各奔東西,最後能留下來,支撐大局的隻能是自己。這種想法是為自己不努力工作找借口。這剛好顛倒了一個事實。每個人都需要明白自己不是救世主,自己也不是英雄,而是整個社會運轉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自己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好好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人們要想在社會上生存,就必須有一種務實的態度,能做就是能做,不能做學著去做。千萬不要不能做卻偏偏要求扛大梁。曾經看過很多關於成功學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無一例外都是做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最後卻獲得了成功。這樣的事情都隻是故事。如果哪個人真的為這樣的故事所煽動,真的去做自己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那麼很容易會遭遇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