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不一定能偉大,但一定能崇高(2)(2 / 3)

仇恨使人失去理智,更讓人內心飽受折磨。不要有太多的仇恨,仇恨太多,生活就會過於緊張,就有很多事情做不了。如果有人傷害了你,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忘記,永遠忘記。這是對他最好的報複。

在社會中,要相信所有仇恨的造成都是因為事情本身,而不是對方的為人。雖然一個人的為人決定了他的做事態度,但是反過來想想,如果沒有這個事情將兩個人係在一起,就沒有那麼多仇恨存在了。

仇恨往往讓人失去理智,很多不該說的話,不該做的事都在失去理智的時候說出來和做出來。人處於這種狀態是最危險的。如果一個同事做了對不起你的事情,你在憤怒之下將他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公諸於眾,你們以後還有修複感情的可能嗎?如果一個長期和你不和的人在同一個組織中,就好像自己穿的鞋子中有一粒沙子。對你來說,最讓你難受的將不是離目標還有很遠的路程,而是這粒讓你時刻感覺難受和別扭的沙子。

“呆子”處世,無往不利

老狐狸認為,“呆子”處世,往往無往不利。要想成大功立大業,那麼就必須保持一種基本的處世態度。性情急噪不行,刻薄寡恩不行,頭腦頑固也不行。“呆子”處世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人們不會跟“呆子”過多計較。人們對“呆子”的感情是很複雜的,一方麵他們覺得“呆子”和社會並不融合,因此他們往往會同情他;另一方麵,又覺得“呆子”完全癡迷於自己的東西,所以他們很是羨慕他。正是在這種複雜的心情下,他們不會跟“呆子”有過多的計較。因為他們知道過多計較的話,也並不能帶來什麼。孔子率領弟子去周遊列國的時候,他的一匹馬闖到了一個野人的地裏,把野人的莊稼給踩壞了。野人把馬給扣留了。孔子的弟子去請求野人把馬還給他們,用盡了禮數,但是始終不行。孔子跑去直接跟野人說,如果你能在四海耕地,我的馬也不會跑到你的地裏來。聽到這樣的話,野人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馬還給了他們。對野人就要說“野”話,這是共同語言的重要性。人們往往和“呆子”沒有太多共同語言,所以他們知道自己跟“呆子”計較一些東西,根本就計較不了。所以他們就不會去計較。

“呆子”可以無限地堅持自己的原則。作為“呆子”往往癡迷於自己的世界,有一種癡心。正是因為如此他們可以無限地堅持自己的原則。人們也無從勸說“呆子”放棄自己的原則。“呆子”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完全付諸實施,而不用過多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因為別人不會跟他們太多地計較。

“呆子”往往受到別人的尊重。人們對“呆子”會處於一種本能的尊重,他們不會對呆子有任何懷疑。他們相信“呆子”是個好人。因為“呆子”很是癡迷。在“呆子”的眼中,他們是沒有出現過的。因此“呆子”不會對自己造成任何威脅。正是那種緊緊盯著自己的人才會對自己有企圖。“呆子”對於他們來說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那麼要麼是朋友,要麼是陌生人,而絕對不可能成為敵人。

人確實很是奇怪,“呆子”並不能給人們帶來什麼,人們卻總是寬容他們。其實“呆子”的確有一種大智慧。他們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尊重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從來不用去考慮別人的感受,相反別人還要來考慮“呆子”的感受,這也很明顯。不但如此,“呆子”還可以集中時間和精力來做自己的事情。“呆子”往往並不是一個很開朗的人,但是注意力很集中的人,並且能夠得到外界很多人的幫助,難怪他們能夠無往而不利。